冰層厚度未知 無人管理和救援 短視頻博主推薦 遊人如織的“野冰場”暗藏殺機
記者 趙 麗(li)
本報實習(xi) 生 王禹欽
近日,吉林省通化市一名5歲男童和家人在河流上的“野冰場”玩耍時,不慎墜入冰窟窿溺亡,引起社會(hui) 廣泛關(guan) 注。
《法治日報》記者根據公開信息梳理發現,近一個(ge) 月內(nei) ,全國多地發生因滑“野冰”導致的傷(shang) 亡事件。對此,消防部門提醒,禁止滑“野冰”等危險行為(wei) ,市民應前往正規冰場遊玩。
受訪專(zhuan) 家認為(wei) ,對於(yu) 無人管理的河道形成的“野冰場”,即使有小販在“野冰場”出租冰車等,也不是“野冰場”的管理方,不是經營主體(ti) ,不承擔警告危險和勸離義(yi) 務,一旦人們(men) 在這種場所發生事故,將自擔責任。群眾(zhong) 要有風險意識,遠離“野冰場”。
冰麵下隱藏著危險
多人墜冰導致身亡
1月7日,在北京展覽館後湖的“野冰場”,多名遊玩者因冰麵突然破裂落入水中。
“現在想想還很後怕。”參與(yu) 北京展覽館後湖“野冰場”救人的一名大學生描述當天情景時說。
據悉,落水者都是大學生,寒假開始後選擇在那裏相聚玩耍,然後就發生了意外。
“我的一個(ge) 好朋友不會(hui) 遊泳,他掙紮著時不時地把頭冒出冰麵喘口氣,不知道喝了多少口冰水。”這名大學生說。對於(yu) 當時的危險程度,他“現在想想還心驚肉跳”,冰麵又薄又滑,他死命拽著救人的繩子,要是力氣再小點,估計會(hui) 被水裏的同學拉下去。
事發當日的現場視頻顯示,冰麵破裂後,至少4名穿深黑色棉服的遊玩者落入水中,周圍多名救助者快速組成一道道“人牆”,找來繩索等工具,通過手拉手的方式慢慢向落水者靠近,等落水者抓住繩索後,再合力將其從(cong) 水中拉回冰麵。
記者注意到,在破裂冰麵附近的圍觀者中,還有多名兒(er) 童。
1月9日,記者在北京展覽館後湖的“野冰場”附近看到,仍有市民在冰麵上“滑野冰”,其中不少是家長帶著孩子玩樂(le) ,冰麵上還有租賃滑冰車的人。
冰上的嬉戲歡笑和湖岸上新掛的紅色警示橫幅形成了鮮明對比。橫幅上寫(xie) 著“湖麵危險,請勿滑冰”和“島內(nei) 施工尚未結束,為(wei) 了您的安全請勿進入”。
記者查閱資料發現,北京展覽館後湖並不在今年北京水務係統開放的天然河湖冰場之列,因此,在此滑冰實屬危險的滑“野冰”行為(wei) 。
危險的滑“野冰”行為(wei) 不僅(jin) 在北京展覽館後湖出現。1月8日,在北京市朝陽區奧林匹克公園龍形水係的一處冰麵上,也發生了市民墜冰事故。
據當時在場的一名短視頻博主回憶:有人玩耍時不小心掉進了冰窟窿,有兩(liang) 人前去施救時也一同掉了下去,最終幾人均被救出,並無大礙。周圍群眾(zhong) 對待這起事故的態度令人擔憂。
“就在事發地的旁邊,落水的人剛爬上來,就有個(ge) 兩(liang) 三歲的孩子往冰麵上走,旁邊的家長也沒有迅速帶孩子離開這片區域。”該博主告訴記者。
根據該博主拍攝的視頻,記者看到,在落水者離開後,還有人在附近用冰錐試探。“這片‘野冰場’上,破裂的冰洞不止一個(ge) ,但這樣的場景也未能勸阻在冰麵上滑行的人,不少大人、小孩仍繼續在冰麵上玩耍”。
而在岸邊,每隔一段就有提示遊客的牌子,上麵寫(xie) 著“為(wei) 了您的生命安全,請勿在冰麵上玩耍”,在一處圍欄上還掛著一隻大喇叭,不斷重複播放著“冰麵太薄,請不要滑冰”的警告。
隨後兩(liang) 天,記者探訪了北京多處“野冰場”發現,盡管許多“野冰場”邊上設有“冰麵危險,請勿滑冰”的警示標語,有些地點甚至還有工作人員拿著喇叭進行巡邏勸阻,但仍有滑冰的擁躉套上冰鞋,拿上冰球杆,推上滑冰車,三五成群走上冰麵,遇上帶著孩子的遊玩者,不少租賃滑冰車和冰鞋的商販還會(hui) 上前招攬生意。
不少遊玩者告訴記者,盡管他們(men) 注意到了相關(guan) 提示語,但覺得“這麽(me) 多人在這裏玩,不會(hui) 出事的”。
多名業(ye) 內(nei) 人士說,冰麵光滑、易碎,冰水寒冷,一旦不小心落入冰窟窿中,施救難度非常大。冰麵的承重能力,用眼睛是無法觀察到的。同時,在流動河道上結冰的冰麵,由於(yu) 河水水位會(hui) 隨著水量的大小發生變化,冰麵下會(hui) 形成兩(liang) 三厘米的“真空”,隱藏著危險。
有關(guan) 部門發布的數據顯示:近期,僅(jin) 北京市119指揮中心就接到多起冰麵救援警情,其中多人命喪(sang) 冰水之中。去年12月23日,北京市密雲(yun) 區一名男性老者被凍在厚厚的冰層中,被救出時已無生命體(ti) 征;今年1月2日淩晨,北京市通州區漷縣鎮,兩(liang) 名男子發生墜冰事故,被救出時均已無生命體(ti) 征。
網絡博主包裝推廣
危險河湖成打卡地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北京郊區的“野冰場”經網絡博主“種草”後,變成網紅踏冰地,其安全隱患更是令人擔憂。
京郊“小洱海”,北京“天空之鏡”……近日,一些京郊地區在網上火“出圈”,但這些踏冰場所大多位置偏遠,有的野外河道寬達百米,地形複雜,冰層厚度肉眼難以測量。
而在一些社交平台和短視頻平台上,不少網絡博主將這些暗藏危險的冰麵用“絕美”“免費”“出片”等誘人的詞匯進行包裝,吸引一撥撥愛好者慕名前往,有關(guan) “野冰場”的話題甚至超過千萬(wan) 播放量。在這些視頻中,除了個(ge) 別警示滑“野冰”危險外,更多的是展示在“野冰場”上滑行、跳躍的內(nei) 容。
雖然也有博主提及部分冰麵不結實,打卡要注意安全,但更多博主則對這些“野冰場”的安全性閉口不提,甚至直言“這裏已經凍結實了”“可以隨意玩耍”“在這裏打卡拍照太劃算了”。
在諸多網絡熱帖下留言的網友,多數被網絡博主分享的“震撼大片”所吸引,紛紛向博主求具體(ti) 地址。還有網友將自己落水的危險經曆當成趣事分享。僅(jin) 有少數網友留言提到這些河道地形複雜,有些地方冰麵薄暗藏風險。
據記者調查發現,上述推薦的“野冰場”包括河流、水庫等,在一些拍攝者的視頻中,可以明顯看到冰麵下有河水流動,在一些冰麵上有凸起的“冰棱”,這樣的冰麵並不結實,危險重重。
在社交平台上,除了分享“野冰場”的位置,網友還曬出自製的簡易滑冰車,其安全性著實讓人擔憂—— 一把普通的靠背椅、兩(liang) 根鐵棍、幾根鐵絲(si) 就能滑。
中國政法大學知識產(chan) 權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趙占領分析,推薦的“野冰場”發生事故,無論是發帖博主,還是網絡平台,從(cong) 法律角度來講,都很難要求其承擔法律責任,因為(wei) 無法證明這種推薦和受到意外傷(shang) 害之間有因果關(guan) 係。
前往正規冰場遊玩
專(zhuan) 人巡視保障安全
用大石頭砸一下,冰碴兒(er) 飛濺,但冰麵並沒有出現裂痕甚至窟窿,似乎就是“可以上冰”的信號;或者直接先踩上去一隻腳探探“虛實”……記者在調查中看到,很多人用這種方式“檢測”冰麵厚度,以此來判斷“野冰場”是否安全。
殊不知,這樣的“試探”在專(zhuan) 業(ye) 救援人員看來,實際上“就已經是在拿自己的生命開玩笑”。
據了解,在北京,正規冰場都安排有專(zhuan) 門人員留意氣溫變化,監控冰層厚度。按照北京市相關(guan) 規定,冰層平均厚度至少要達到15厘米,才能允許遊客上冰;當氣溫升高,冰層厚度不足、承載力有限時,冰場會(hui) 暫停營業(ye) 。
據什刹海公園冰場負責人楊謙介紹,冰場工作人員一般會(hui) 用鋼釺在冰麵上砸出一個(ge) 小洞,將鐵鉤伸進去,鉤住冰層底部。取出鐵鉤後,再用卷尺直接量鐵鉤在冰麵以下的距離。每次測量需選向陽麵、背陰麵等五六個(ge) 測試點,以確保安全。
什刹海公園冰場設專(zhuan) 職人員全天候巡視,嚴(yan) 格執行“冰麵平均每10平方米承載1人”的規定;堅持每天早、中、晚對冰層厚度進行測量,隨時關(guan) 注天氣預報信息,適時增加冰層測量次數。同時設置應急救援隊,有諸如摔傷(shang) 、踩踏以及冰麵裂縫等突發情況,救援隊會(hui) 第一時間到達現場,采取措施避免出現人員傷(shang) 亡。
對於(yu) “野冰場”,有關(guan) 部門還發布了安全風險提示。去年12月30日,北京市應急管理局提醒市民前往正規冰場遊玩,禁止滑“野冰”等危險行為(wei) 。
趙占領說,對於(yu) 無人管理的河道形成的“野冰場”,即使有小販在“野冰場”出租滑冰車等,也不是“野冰場”的管理方,不是經營主體(ti) ,不承擔警告危險和勸離義(yi) 務,一旦人們(men) 在這種場所發生事故,仍是自擔責任。因此,為(wei) 避免這樣的事故發生,還是要加強安全教育、安全宣傳(chuan) ,讓老百姓意識到安全的重要性,不要去“野冰場”。
他提醒說,對於(yu) 公園、景區內(nei) 的河道形成的“野冰場”,公園或景區的經營主體(ti) 具有安全管理和提醒的義(yi) 務。如果管理區域不能滑冰,要設置警示牌、配備巡邏人員,發現滑冰者要及時製止。如果因為(wei) 管理不到位導致遊客“滑野冰”發生事故,管理方需要承擔相應責任,但也隻是次要責任,主要責任仍是由行為(wei) 人自己承擔。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