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科研儀器,踐行原始創新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這不僅(jin) 對新時代高等教育賦予了新的曆史責任和戰略使命,也對我們(men) 科學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2021年4月19日,清華110周年校慶前夕,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到清華大學考察,特別來到成像與(yu) 智能技術實驗室。我非常有幸就在現場,當總書(shu) 記提到“中國教育是能夠培養(yang) 出大師來的”,讓我們(men) 這些清華自己培養(yang) 的博士們(men) 備受鼓舞,也深深感受到了總書(shu) 記對我們(men) 青年科研工作者的期望。
2013年,為(wei) 了突破現有生物成像儀(yi) 器“管中窺豹,隻見一斑”的局限,實現對複雜生命活動從(cong) 亞(ya) 細胞到器官的跨尺度觀測,推動生命科學和醫學的重大突破,自然科學基金委國家重大科研儀(yi) 器設備研製專(zhuan) 項“多維多尺度高分辨率計算攝像儀(yi) 器”正式啟動。我有幸作為(wei) 技術骨幹參與(yu) 其中,麵向這一世界科技前沿,開展關(guan) 鍵技術攻關(guan) 。經過九年的不懈努力,戴瓊海院士帶領的成像與(yu) 智能技術實驗室在活體(ti) 介觀顯微觀測領域取得了一係列重大進展,先後突破了光學像差、光毒性、光量子噪聲極限、空間帶寬積等國際難題,打開了哺乳動物大規模細胞間相互作用研究的大門,相關(guan) 工作成果接連發表於(yu) 《細胞》《自然》《自然·生物技術》等權威期刊,實現了國際腦科學和腫瘤研究觀測儀(yi) 器的領跑。
生逢盛世,肩負重任。未來,我們(men) 將麵向國家重大需求,為(wei) 中國成為(wei) 世界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作出自己更大的貢獻!
(光明日報記者鄧暉采訪整理)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