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自覺履行使命擔當 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提供戰略支撐

發布時間:2023-01-17 16:33: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邱勇(清華大學黨(dang) 委書(shu) 記)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堅持麵向世界科技前沿、麵向經濟主戰場、麵向國家重大需求、麵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清華大學黨(dang) 委把深入學習(xi) 貫徹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作為(wei) 當前和今後一段時間的首要政治任務,自覺履行使命擔當,把發展科技第一生產(chan) 力、培養(yang) 人才第一資源、增強創新第一動力更好結合起來,努力為(wei) 一體(ti) 推進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建設,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提供戰略支撐。

  堅守為(wei) 黨(dang) 育人、為(wei) 國育才初心使命,全麵提高人才自主培養(yang) 質量。培養(yang) 人才是國家和民族長遠發展的大計,也是大學對國家最根本、最重要的貢獻。清華大學要以樹人為(wei) 核心、以立德為(wei) 根本,全麵貫徹黨(dang) 的教育方針,堅持不懈用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鑄魂育人,落實“八個(ge) 相統一”“六要”要求,深化思政課改革,堅持教學也是學術理念,推進課程思政、探索導學思政,上好新時代“大思政課”。想國家之所想、急國家之所急、應國家之所需,抓住全麵提高人才培養(yang) 能力這個(ge) 重點,弘揚又紅又專(zhuan) 、全麵發展的培養(yang) 特色,堅持價(jia) 值塑造、能力培養(yang) 、知識傳(chuan) 授“三位一體(ti) ”教育理念,著力培養(yang) 德智體(ti) 美勞全麵發展的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者和接班人。探索推動本科生文理滲透、通專(zhuan) 融合的培養(yang) 方式,加強科學精神、創新能力、批判性思維的培養(yang) 教育,深入實施“強基計劃”,創新完善因材施教模式,激勵最優(you) 秀學生投身基礎學科研究。推進“讓學術更學術、讓專(zhuan) 業(ye) 更專(zhuan) 業(ye) ”的研究生分類培養(yang) ,完善研究生申請學位創新成果評價(jia) 製度,激勵博士生勇闖“無人區”、做“第一等的題目”,建好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加快專(zhuan) 業(ye) 學位研究生教育發展。創新科教融匯、產(chan) 教融合培養(yang) 機製,鼓勵教師及時將科研成果轉化為(wei) 課程教學資源,依托大型科研平台、重大科研任務培養(yang) 創新人才,推動行業(ye) 企業(ye) 全方位參與(yu) 協同育人,著力提升研究生發現真問題、解決(jue) 大難題、定義(yi) 新命題的實踐創新能力。

  完善大學創新體(ti) 係,在服務國家的曆史進程中成就一流大學的新高度。科技是推動曆史前進的磅礴力量。高水平研究型大學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搶抓機遇、乘勢而上、勇攀高峰,充分發揮基礎研究的主力軍(jun) 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作用。清華大學要繼續秉持“頂天、立地、樹人”的科研宗旨,深化科研體(ti) 製機製改革,以“主動請纓”的責任擔當、“打虎上山”的大無畏氣概,堅持“越是艱險越向前”的鬥爭(zheng) 精神,敢於(yu) 跨過科技創新領域的“鴨綠江”,努力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you) 勢。把學科建設作為(wei) 發展根基,優(you) 化學科布局,統籌學科發展,全方位、高質量推進學科建設,營建健康學術生態、實現有效學術治理。用好學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劑”,打破學科專(zhuan) 業(ye) 壁壘,完善學科交叉管理機製,針對國家急迫需要和長遠發展重大需求,推進戰略性新興(xing) 交叉學科建設,不斷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jun) 。突出“從(cong) 0到1”原創導向,加強對重大科學問題的部署,強化對非共識、高風險、顛覆性科學探索的支持,力爭(zheng) 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的重大突破。瞄準關(guan) 鍵核心技術,充分發揮新型舉(ju) 國體(ti) 製優(you) 勢,不斷優(you) 化重大項目管理機製,推進全國重點實驗室改革,深度參與(yu) 國家實驗室建設,建立健全重大科技創新基地協同創新機製,不斷產(chan) 出“與(yu) 國家發展需要絲(si) 絲(si) 相扣”的高水平創新成果,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推進產(chan) 學研深度融合,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打造大學和企業(ye) 創新“雙引擎”,深度參與(yu) 國家區域發展戰略實施。積極開展國際科技合作,建設高水平合作研究平台,積極參與(yu) 推動國際大科學計劃,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促進人類共同福祉。

    深入實施人才強校核心戰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世界科技強國必須能夠在全球範圍內(nei) 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我國要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歸根結底要靠高水平創新人才。清華大學要堅持黨(dang) 管人才原則,持續推進人才強校核心戰略,堅持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明確政治標準和學術標準並重,改進麵向人才的思想政治工作,加強對學術骨幹教師的政治吸納,努力把各方麵優(you) 秀人才集聚到黨(dang) 和人民事業(ye) 中來。完善更加開放的人才引育機製,匯聚一批世界頂尖人才和一流學者,培育一批傾(qing) 心育人的教學名師和具有創新活力的青年人才,把清華園建設成為(wei) 人才的向往之地、心安之處。堅持全方位培養(yang) 用好人才,深化人才發展體(ti) 製機製改革,實施更加積極、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特別是加大對青年教師的支持力度,讓他們(men) 挑大梁、當主角、快成長。堅持將師德師風作為(wei) 人才評價(jia) 第一標準,強調教書(shu) 育人第一學術責任,堅決(jue) 破除“五唯”,倡導重師德師風、重真才實學、重質量貢獻的學術評價(jia) 導向。加強學術共同體(ti) 建設,強化學術共同體(ti) 的自律意識,提升學術共同體(ti) 成員的榮譽感和責任感,對學術不端行為(wei) “零容忍”。引導教師把服務國家作為(wei) 最高追求,深入推進有組織科研,支持廣大教師“做第一等的學術”、做有長遠意義(yi) 的研究,讓各類人才的創新創造活力競相迸發、聰明才智充分湧流。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傳(chuan) 承一代代大師的思想學問、氣度風範、精神品格,讓大師風範在校園永駐。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