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視頻丨【奮鬥者 正青春 】趙晨:守得住初心,耐得住寂寞
【奮鬥者 正青春·一線故事】
編者按
不負韶華,不負時代,不負人民,這才是當代青年該有的模樣!
奮鬥的青春最美麗(li) ,一線的故事最動人。放眼祖國大地,許許多多年輕人紮根基層一線,他們(men) 不甘平庸,拒絕躺平,踔厲奮發,勇毅前進,書(shu) 寫(xie) 了一個(ge) 個(ge) 昂揚向上的精彩故事。他們(men) 用自己的行動證明著:中國青年是有遠大理想抱負的青年!中國青年是有深厚家國情懷的青年!中國青年是有偉(wei) 大創造力的青年!無論過去、現在還是未來,中國青年始終是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先鋒力量!
從(cong) 5月9日起,光明日報在《奮鬥者正青春》專(zhuan) 欄中推出“一線故事”係列報道,帶您走近一群年輕的生命,傾(qing) 聽他們(men) 奮發有為(wei) 、勵誌進取的動人故事。
趙晨23歲時,第一次跟著天津市文化遺產(chan) 保護中心考古隊住到村裏,是考古隊裏唯一的姑娘。
那次的任務是對天津市薊州區盤山腳下散布的千像寺造像開展“拉網式”考古調查。這些存續千年的造像,有的散落在村民果園,有的散落在山中荒草間。考古隊吃住在村裏,每日的粗茶淡飯、四麵漏風的旱廁都沒有引起趙晨不適,最讓她害怕的是周圍山坡上的蛇。
“好大一條,就在山路中間盤著。”聊起那段時光,蛇仍然是令這個(ge) 城市姑娘心悸的回憶。
散落在山間和穀地,刻有造像的石頭都是淺淺的陰刻線條,很難被發現。趙晨和隊員們(men) 每天跟著太陽上山,順著光影尋找。每發現一處,采集圖像資料,編號記錄信息,太陽落山再回到駐地;晚上,整理采集的數據材料、繪製圖表。2個(ge) 月時間,考古隊共發現遼代線刻石造像97處446尊。
這是一次收獲頗豐(feng) 的田野考查,基本摸清了千像寺造像文物資源的家底。這些造像全部采用陰線鑿刻,皆為(wei) 民間信眾(zhong) 捐刻,其中一些為(wei) 國內(nei) 其他石窟、摩崖造像中所未見,極具典型性。
國內(nei) 考古專(zhuan) 家論證後認為(wei) ,千像寺造像是目前全國所見分布麵積最廣、體(ti) 量最大的遼代民間石刻造像群。正是因為(wei) 前期工作打下的堅實基礎,千像寺造像於(yu) 200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wei) 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後又經過反複現場踏查,最終確定千像寺造像數量為(wei) 124處535尊。
如今,趙晨已是2個(ge) 孩子的母親(qin) ,白皙、瘦弱。在工作室見到她時,她正在擺弄著什麽(me) 。她笑眯眯地看著記者:“這些是人骨,天津地區出土的明清人骨。經常有人問我,古代人的遺骨有沒有價(jia) 值?我總是回答有。”
自2004年始,天津市文化遺產(chan) 保護中心與(yu) 中山大學等單位合作,啟動了天津明清人骨保護與(yu) 研究項目,逾千例明清人骨標本存放於(yu) 考古標本庫房之中。目前,項目團隊在揭示該人群體(ti) 質特征、生長發育和健康狀態的基礎上,運用了多學科研究方法,特別是骨骼生物力學、幾何形態測量學和DNA技術,重點分析該群體(ti) 的生前活動強度、因纏足造成的女性骨骼形變以及家族遺傳(chuan) 學等信息,取得了豐(feng) 碩的研究成果。
“處理人骨的過程還是挺煩瑣的。”趙晨介紹,先是把出土的人骨上的附著物清除幹淨,然後清洗、陰幹、消毒,再進行拚對修複、統計分類、測量觀察等。
趙晨說:“我讀大學時的專(zhuan) 業(ye) 是臨(lin) 床醫學,對我來說,考古遇到的這些古人骨,沒什麽(me) 可怕的。”
2005年是趙晨的人生轉折點。這一年,她從(cong) 天津醫科大學臨(lin) 床醫學專(zhuan) 業(ye) 本科畢業(ye) ,本來在準備考研,但這時曾任天津考古工作隊隊長的父親(qin) 突然因公殉職,於(yu) 是趙晨放棄了考研,拿起了父親(qin) 的考古手鏟,加入天津考古隊伍。
這些年,趙晨過得並不輕鬆。母親(qin) 身體(ti) 不好,丈夫經常加班,2個(ge) 年幼的孩子需要照顧,再加上從(cong) 事工作與(yu) 所學專(zhuan) 業(ye) 並不對口……這些對趙晨形成不小的壓力。
但她珍愛這份工作,珍惜從(cong) 父親(qin) 手裏接過的沉甸甸的手鏟。
2020年初,天津市文化遺產(chan) 保護中心接到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和文化小鎮2個(ge) 超大型建設項目的考古任務,考古勘探區域超過100萬(wan) 平方米。開工、考古、防疫……齊頭並進。作為(wei) 考古部門負責人,趙晨跨省調度200多名考古工人安全抵津,保證了工程如期、高效開展。
趙晨的同事、年過半百的劉健介紹:“這姑娘有股子‘艮’勁兒(er) ,她跟著我們(men) 去野外、去農(nong) 村考古,一住幾個(ge) 月,從(cong) 來不叫苦。剛來的時候專(zhuan) 業(ye) 不對口,但她肯學習(xi) 肯吃苦,在職取得吉林大學動物考古方向碩士學位,很快成為(wei) 我們(men) 考古專(zhuan) 業(ye) 的骨幹和業(ye) 務帶頭人。”
近年來,隨著天津城市建設步伐加速,基建考古任務與(yu) 日俱增。趙晨說:“基建考古與(yu) 城市高質量發展密切相關(guan) ,通過考古保護,可以更好地闡釋天津地域曆史,發掘天津文脈,堅定人們(men) 的文化自信。”
2021年趙晨獲天津青年創優(you) 能手稱號,2022年獲得天津市五一勞動獎章。談起多年來的工作感受,趙晨用10個(ge) 字概括:“守得住初心,耐得住寂寞。”
《光明日報》( 2023年01月16日 01版)
總策劃:王慧敏
總監製:趙建國
統籌:畢玉才 楊穀 胡其峰
監製:張寧 廖慧 方莉
記者:劉茜 陳建強
編導:李方舟 董大正 曾震宇
製作:董大正
素材由受訪單位提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