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假期,能源係統職工堅守保供一線——溫暖千座城 點亮萬家燈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春節前夕視頻連線看望慰問基層幹部群眾(zhong) 時強調,能源安全關(guan) 係我國經濟社會(hui) 發展全局,是最重要的安全之一。當前,我國正處於(yu) 冬季用能高峰期。各地區各部門認真落實黨(dang) 中央決(jue) 策部署,堅持全國“一盤棋”,精心組織調度,全力做好煤電油氣保供穩價(jia) 工作,做好應對極端寒潮天氣的準備,守住民生用能底線,確保群眾(zhong) 溫暖過冬,多措並舉(ju) 全力增產(chan) 保供,確保經濟社會(hui) 發展用能需求。
運煤列車晝夜不息、油氣開采千米深鑽、清潔能源大顯身手、電力工人踏雪巡線……千家萬(wan) 戶的光明和溫暖背後,凝結著無數人的辛勤付出和汗水。
兔年新春,記者同煤炭工人下井,隨石油工人翻山,探訪能源保供一線。
——編 者
在山西,塔山煤礦持續釋放先進產(chan) 能——
但見烏(wu) 金滾滾來
本報記者 喬(qiao) 棟 鄭洋洋
下礦井,比想象中艱難。膠輪車行駛在起伏不平的路麵上,發動機的轟鳴聲在隧洞回響,頭盔與(yu) 拉手吊環的相撞聲在耳邊“功放”。綜采隊副隊長李華說:“現在好多了,以前坐‘猴車’下井,又冷又黑、窩得難受。”
這裏是年產(chan) 2500萬(wan) 噸煤的塔山煤礦,是山西省能源保供的主力,亦是全國抓好能源保供、持續釋放煤炭先進產(chan) 能的一個(ge) 縮影。
采 掘
當天由李華帶班下井,這名90後是塔山煤礦最年輕的綜采隊副隊長。
早上7點,生產(chan) 調度會(hui) 召開。匯報完當日開采計劃,李華趕到調度室,與(yu) 地麵集控中心調度人員做下井前的例行溝通。“井下巡檢設備發出預警提示,今天已經進入‘周期來壓’範圍,要加快進度。”調度室工作人員陳建龍盯著電腦屏幕說。
周期來壓,是指煤炭在開采掘進過程中,頂部壓力過大形成的自然垮落,會(hui) 對液壓支柱形成較大壓力,影響采掘進度及人員安全。“我們(men) 會(hui) 提高采煤機速度到每分鍾5米,準備好單體(ti) 支架,爭(zheng) 取快速通過來壓區。”李華心中有數。
忙活完,才想起吃早餐。礦上早餐不錯,雞蛋、牛奶一應俱全。
7點半,來到下井前的最後一個(ge) 環節——換裝備。記者還在笨拙地往身上掛氧氣自救器,李華已換好裝備。他拿出手機給妻子報平安,又放回櫃子裏。
13人的綜采隊集結完畢。剛出門,一輛無軌膠輪防爆車停在門前,這是一輛下井專(zhuan) 用運輸車。一行人魚貫進入,3分鍾後,便駛到塔山副礦井門口。此處需要人車分流,礦工從(cong) 一側(ce) 門進入,而運輸車也將進行最後的入井檢查。
在如迷宮般的地下通道穿行40分鍾後,車輛抵達位於(yu) 一盤區西翼的8119工作麵。這裏距地麵490米。李華指著洞的方向:“早著呢,往裏走。”他掏出5G防爆手機,打開“打車”程序,預約了下午4點的“回程”車輛,“下午我們(men) 還是從(cong) 這裏回。”
點名完畢,一行人從(cong) 洞口進入,在黑暗中穿行,雨靴踩上坑窪裏深淺不一的積水,10多個(ge) 探照燈搖晃著前後相隨。離工作麵越近,巷道愈發逼仄。步行約30分鍾後,終於(yu) 抵達工作麵,70台液壓支架整齊排列。對麵,十幾米高的煤層亮閃閃,這些“烏(wu) 金”將通過放頂煤開采工藝開采出來。
檢 修
檢修部在塔山煤礦是一個(ge) 大部門,除了作業(ye) 前檢查,電力、運輸等不同工種的日常巡檢也覆蓋井下。保供期間,巡檢工人與(yu) 作業(ye) 班組緊密配合,將交接時間縮短到半小時。此次同期下井的檢修組長陳文新,已在井下一線幹了近20年。
“檢修工作,說簡單也簡單,說難也難。”陳文新說,“隨著智能化更替,設備檢修看儀(yi) 表盤數據即可。可難也正在於(yu) 此——如果智能化設備壞了,必須得了解設備本身的構成和運作原理。”
陳文新隻有高中學曆,但這兩(liang) 年將集控中心的集成麵板電路、采煤機的編程電路搞得清清楚楚。聽到對講機裏傳(chuan) 來的問題,陳文新不慌不忙:“采煤機頭有7個(ge) 缺口,老王趕緊帶人去補上;一組去檢查液壓支架缺液情況,二組去檢查照明電路有沒有問題……”
“我剛參加工作時,每台液壓支架對應一個(ge) 司機,每前進一米都需要13個(ge) 動作。有時,一個(ge) 班一天得操作1000多次。”陳文新指著鍵盤,“現在一個(ge) 司機可以管7台液壓支架,輸入指令就行。”
檢修完畢,“地麵,8119工作麵準備開工。”工作麵入口處是智能化集控中心,李華抓住扶手一腳邁了進去,隨著他按下啟動按鈕,采煤機開始高速運轉。“以前是人工操作機器采煤,每刀厚薄全憑經驗。後來發展到記憶割煤,人操作一遍,剩下的交給機器,但同樣存在割煤不齊的情況。現在,程序割煤可根據井下煤層環境,自動測算每刀的最優(you) 路徑。”
在8119工作麵上,他們(men) 每班作業(ye) 可以割7刀、生產(chan) 3萬(wan) 噸煤。經過刮板運輸機和皮帶傳(chuan) 送,井下的煤源源不斷運送到地麵。
運 輸
260米寬的工作麵上,記者走了幾個(ge) 來回,智能手表顯示當天已走了1萬(wan) 步,10斤重的氧氣自救器,此刻在腰間成了沉重的包袱。這是井下工人的“標配”,他們(men) 每天在距離地麵近500米的地下,一工作就是8小時。
隨著采煤機開始工作,陳文新和巡檢隊員往巷道方向走,皮帶開始運輸。快到巷口時,陳文新遇到了從(cong) 塔山主井徒步來的運輸一隊副隊長孫小剛,後者已從(cong) 井口沿著皮帶巷,一路步行近6公裏。
礦井所有盤區生產(chan) 的煤炭,都要匯聚到主皮帶運出。一旦發生故障,每耽誤一分鍾,都會(hui) 對保供大局造成影響。孫小剛是塔山煤礦研究皮帶運輸的專(zhuan) 家——作為(wei) 塔山煤礦最早引進的一批大學生,他從(cong) 技術員幹起,研究的“軸對中”技術解決(jue) 了皮帶運輸過程中容易抖動、增加磨損的難題。
由於(yu) 崗位特殊,孫小剛已10多年沒有回山東(dong) 老家過年。“我們(men) 要打起十二分精神,確保運輸不出問題。”孫小剛指了指皮帶正上方的一個(ge) 塊狀機器,“這不僅(jin) 是攝像頭,還是機器人。通過數據建模,即使在每秒5米的運輸速度下,它仍能精準識別大塊矸石、鐵器等異物。”
突然,5G手機響起。“機器‘抓住’了一個(ge) 畫麵,有根鐵棍混在煤塊中,已通過巷道,即將進入地麵筒倉(cang) 。”此刻,地麵監控中心的大屏幕上紅燈閃爍,機器人發出語音警報。孫小剛馬上做出反應:“如果篩查機器沒有吸出來,馬上停機,打開筒倉(cang) 處理。”10分鍾後,問題得到解決(jue) 。“以前肉眼很難識別高速傳(chuan) 送中的異物,現在的時空預警係統能提前15分鍾預警,預判皮帶可能出現超載,精準跟蹤異物位置。”孫小剛說。
下午4點,運輸車準時到達巷口。結束一天辛勞的班組隊員,沿著來時的路往回走。不一會(hui) 兒(er) ,隧道口的光照亮了每個(ge) 人,他們(men) 臉上沾著黑煤粉,雙眸炯炯有神。
在陝西,延長油田夯實安全保障生產(chan) ——
隻為(wei) 石油汩汩流
本報記者 高 炳
翻過一道道溝,來到陝西省延安市安塞區,藍天映襯下,座座橙紅色抽油機正高效運轉,將汩汩石油開采出來,運向遠方。
延長石油油田公司杏子川采油廠2800餘(yu) 名職工堅守采油一線,在川梁溝峁間度過春節。
一個(ge) 人的山丘
探訪建華鎮小李溝,不容易。
從(cong) 安塞城區驅車30多公裏,一路顛簸中,車輛漸漸駛入大山深處。繞過幾道山梁,杏子川采油廠采油四隊郝859井區映入眼簾。聽見聲響,53歲的任守滿,笑著迎了出來。“山頂冷,多穿點。”話音未落,一陣大風刮過,寒冷刺骨。
環顧一圈,兩(liang) 口井,兩(liang) 間房,一個(ge) 人。作為(wei) 一線采油工,任守滿已經在小李溝山頂駐紮了9年。
每天早上檢查抽油機狀況,是雷打不動的任務。“螺絲(si) 緊不緊,皮帶鬆不鬆,有沒有滲油,都是重點。”除了日常檢查,任守滿當天還要忙活每月一次的檢修保養(yang) ,抽油機的各大“關(guan) 節”,都得細細清潔、潤滑、緊固,一絲(si) 不苟。
忙罷,已過晌午,任守滿洗了手,準備做飯,“這是酥肉、炸丸子、小米黃饃饃。過年嘛,都是家裏早早備好的。”
飯菜熱騰騰,剛扒拉兩(liang) 口,手機響了。對麵山上,工友正在更換密封井口的盤根盒,電話呼叫“援兵”。“這活一個(ge) 人忙不過來,得去搭把手。”任守滿撂下筷子出了門。
再回到宿舍時,已是兩(liang) 個(ge) 小時後,工服上、手臂上,多了3道黑色油斑。桌上的飯菜,早已涼透。“飯菜可以再熱,采油不能耽擱。”任守滿說,“駐紮井區,就要站好這班崗。”
杏子川采油廠廠長劉雪峰介紹,2022年,全廠生產(chan) 原油85萬(wan) 噸,“能源保供,與(yu) 這些默默無聞堅守一線的工人密不可分。”
除夕那天,各井區的工友忙完手頭活計,齊聚附近采油站,一起準備年夜飯。紅燒魚、燉羊肉、陝北八大碗,十幾個(ge) 大盤端上桌,大夥(huo) 度過了一年中難得的歡聚時光。
“我們(men) 采油四隊,下設9個(ge) 采油站、210個(ge) 井區。”采油四隊副隊長韓春林說,除夕晚上,微信群裏特別熱鬧,“9個(ge) 站點相互拜年,還分別拍了美食視頻,比拚年夜飯。”
坐在桌角,任守滿聽著工友們(men) 拉話,跟著笑起來,“那一刻,身為(wei) 采油工,是一件特別幸福的事。”
一張圖的探索
與(yu) 小李溝的單人守護不同,化子坪鎮陽山梁上,是團隊攻堅。
沿山路盤旋,汽車駛入采油一隊化38井區注氣站,一座10米高的球形鋼儲(chu) 罐,引人注目。“裏邊裝的是液態二氧化碳。”采油一隊技術負責人楊永釗介紹,“這裏的‘注碳驅油’變廢為(wei) 寶,是我們(men) 的新探索。”
井區角落,一張巨幅工藝圖,清晰展現了技術人員的探索。儲(chu) 罐中流出液態二氧化碳,經注氣泵加壓、計量間計量,由井口注入地層。“傳(chuan) 統采油,需要給地下注水。這裏則注二氧化碳至地下1000多米深處,既能降低碳排放,也能提升原油采收率。”楊永釗耐心解釋。
說話間,一輛槽罐車繞過山梁,抵達井區門口。注氣站站長白成軍(jun) 戴上防護麵罩、防凍手套,協助將槽罐裏的二氧化碳卸入球形儲(chu) 罐。春節期間,每天要運來六七車,約150噸。
注氣站裏,大夥(huo) 馬不停蹄:6名隊員,負責附近21口二氧化碳注入井。經注碳驅油,周圍的受益井達89口。“各環節的溫度、壓力、流量等,有係統實時監測。每兩(liang) 小時再人工巡檢一次。”巡檢不分晝夜,隊員們(men) 早已習(xi) 慣,“夯實安全、保障生產(chan) ,是最大的事。”
能源保供,科技加持。“通過注碳驅油方式,杏子川采油廠年生產(chan) 原油3萬(wan) 噸,采收率較水驅提高8.1個(ge) 百分點。”劉雪峰說,項目已具備年10萬(wan) 噸二氧化碳封存能力,“相當於(yu) 種下90萬(wan) 棵樹,在這山峁上,又多了一份綠意。”
一條線的守護
白福財忙活的,是“一條線”。身為(wei) 杏子川采油廠巡線隊隊長,他要確保開采的石油能安全運輸至下一個(ge) 加工環節。
“我們(men) 20名隊員,守護110公裏長的輸油管道。”說起日常巡線,白福財如數家珍:管道全線穿山越穀,9處跨越河流,5處穿越河流,途經24個(ge) 村莊,翻越梁峁不計其數。
吃過早飯,隊員姚海龍背上水壺、揣好幹糧,從(cong) 駐地出發了。今年春節,是他連續第三年在山上過年。他輪值的“野家溝—踏坪灣林場”段,每天要翻3座山,耗時5小時。
撥開蒿草,一道陡坡擋住去路。姚海龍手腳並用,爬上小道。隆冬時節,路旁的沙棘、刺槐、酸棗樹並不友好,他側(ce) 著身,衣袖上還是劃了兩(liang) 個(ge) 口子。
“最怕的還是夏天草裏的蛇蟲,再熱高筒靴也得穿。”爬上山頂,姚海龍的臉凍得通紅,內(nei) 衣早已濕透,外套上卻是一層薄冰。前方不遠處,一個(ge) 管道裏程樁出現傾(qing) 斜,他揮起鐵鍬,很快修整妥當。
姚海龍“翻山”的時候,白福財正帶著幾個(ge) 隊友“越水”。不遠處的沐浴河麵,冰凍半尺多厚。大夥(huo) 兒(er) 手握工具,在河麵開鑿。“管道在水下1.5米深處,鑿開冰,沒有彩色油花泛上來,就放心了。”白福財說。
“110公裏的輸油管道全線,每天都要巡護一遍。”隊員們(men) 幹勁滿滿。自2011年成立以來,巡線隊已累計安全護送原油900餘(yu) 萬(wan) 噸。
太陽爬過山崗,巡線已近尾聲。趁著山頂信號好,姚海龍撥通了家裏電話。聽到兒(er) 子的問候,他開心不已。下山的路上,談及新年願望,姚海龍不假思索:“家人平安健康,管道安全如常。”
本期統籌:呂 莉 祁嘉潤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