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播下希望的種子

發布時間:2023-01-29 11:18:00來源: 光明日報

  【新春走基層】

  一月的雲(yun) 南西雙版納,如絲(si) 如絮的雲(yun) 朵點綴著瓦藍如洗的天空,高大筆直的棕桐樹在微風中扇動著羽毛般的綠葉,路邊肆意盛放的野花為(wei) 這片綠意裝扮上繽紛的色彩,滿是春的生機。早上8點,在景洪市嘎灑鎮曼洪村,雲(yun) 南大學多年生稻團隊的師生們(men) 開始熟練地把種子播撒進備好的土地,忙完一塊接著忙另一塊,不一會(hui) 兒(er) 試驗田裏便整整齊齊插滿了掛著各色標簽的小木棒。

  “不同顏色的標簽代表不同類別,這樣就能一目了然地區分了。”雲(yun) 南大學資源植物研究院(農(nong) 學院)院長胡鳳益對記者說,“景洪屬於(yu) 熱帶地區,春天來得比較早,其他地方二、三月,甚至五、六月才會(hui) 播種,我們(men) 在一月中旬就提前開始啦。”幾天前,團隊師生們(men) 特意從(cong) 昆明趕來,與(yu) 常駐雲(yun) 南大學多年生稻科技小院景洪分院的師生們(men) 一同播種。

  在這片充滿希望的試驗田上,農(nong) 藝與(yu) 種業(ye) 專(zhuan) 業(ye) 研二學生昂磊正一邊細心檢查,一邊在本子上做記錄。從(cong) 去年11月底,昂磊與(yu) 老師、同學們(men) 便開始為(wei) 播種做前期準備。“這片試驗田也有我的實驗內(nei) 容。新年之初親(qin) 手種下自己的種子,一切充滿希望,但願在六、七月收種時有個(ge) 好結果。”

  通過提升多年生稻的陸生適應性,讓其在旱地也能良好生長,是昂磊的研究課題。與(yu) 他一樣,這片試驗田還“藏”著許多科研課題——研究多年生稻的抗性、穩產(chan) 性、豐(feng) 產(chan) 性,長期稻草還田對土壤性質變化的影響,保根促芽肥措施對多年生稻再生特性的影響……雲(yun) 南大學多年生稻團隊的師生們(men) 在田間發現問題、解決(jue) 問題,再通過知識反哺這片充滿希望的田野。

  2009年以來,每年春日伊始,多年生稻團隊的師生們(men) 便堅守在這片田野上。“每次農(nong) 忙都剛好與(yu) 假期撞上。雖然也想家,但在田裏一忙起來,就顧不上了。”農(nong) 藝與(yu) 種業(ye) 專(zhuan) 業(ye) 研二學生劉永秀說。

  “育種是一個(ge) 長期的、連續的過程,大約要15~20年才能育出一個(ge) 好品種。我們(men) 年複一年地播種,就是為(wei) 了培育出性狀良好、產(chan) 量穩定、持續生成的多年生稻品種,這樣老百姓用起來更安心實惠。”胡鳳益說。

  前不久,該團隊創製的多年生稻研究成果入選國際學術期刊《科學》雜誌公布的“2022年度十大科學突破”榜單,成為(wei) 中國唯一入選的科學突破。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