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非遺元素的接入點,給民族文化尋出路
閱讀提示
在雲(yun) 南,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傳(chuan) 承人通過創新傳(chuan) 承民族“非遺”,在“食、住、行、遊、購、娛”各環節實現非遺與(yu) 現代生活的深層次融合,也帶領當地居民走向富裕。
今年春節,很多遊客選擇來風光秀麗(li) 的麗(li) 江瀘湖畔沽探訪世代居住於(yu) 此的摩梭族人和摩梭文化。
摩梭人至今保留著母係氏族社會(hui) 習(xi) 俗。摩梭手工紡織和聞名的“走婚”習(xi) 俗一樣,是遺存至今的原生態文化樣式。當地女子從(cong) 小學習(xi) 織麻、紡麻、撚毛線、繡毛毯、編腰帶,這些是摩梭女必須掌握的手藝。
白天勞作,晚上紡織,生活繼續著,日子卻沒有任何起色。“這樣的日子不行,得找個(ge) 出路。”20多年前,摩梭婦女阿七獨支瑪不甘心夢想在周而複始的勞作中被消磨殆盡,萌生了拓展傳(chuan) 統手工紡織技術的想法。如今,作為(wei) 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傳(chuan) 承人的她帶領村裏的婦女們(men) 找到了一條依靠手工紡織走向致富的路。
而在雲(yun) 南,活躍著一個(ge) 又一個(ge) “阿七獨支瑪”,她們(men) 通過創新傳(chuan) 承民族“非遺”,在“食、住、行、遊、購、娛”各環節實現非遺與(yu) 現代生活的深層次融合。
靠手工過上好生活
“2001年春節,一位來自日本的客人在看到我們(men) 的紡織品後,對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工藝品讚不絕口。經他介紹,日本福崗市博物館專(zhuan) 程派人來到村裏,買(mai) 了兩(liang) 套摩梭服裝陳列在博物館內(nei) 。”阿七獨支瑪說,這次偶然的機會(hui) 給了她把摩梭傳(chuan) 統手工紡織品帶出去看世界的決(jue) 心,“我的想法很簡單,就是要讓村子裏的女性同胞都能依靠紡織過上理想的生活。”
村裏25歲的獨支拉姆,2004年外出打工,當時每月僅(jin) 有五六百元的收入。她說,自從(cong) 跟隨阿七媽做手工紡,月收入可達1000多元,不但增加了家庭收入,重要的是還可照顧家庭,再也不用背井離鄉(xiang) ,“讓姑娘們(men) 回來,摩梭人母係家庭才能穩定和延續。”除了掙錢,阿七獨支瑪還有更深層次的思考。
開始的幾年裏,對於(yu) 永寧的摩梭人和其他各民族婦女來說,手工紡織僅(jin) 僅(jin) 是解決(jue) 溫飽問題時女性的一項生存技能。但這種改變是很明顯的,因為(wei) 這些手工,村子裏頭也有了大學生。有些家庭要照顧老病的親(qin) 人,也全靠這不定期的微薄收入。隻是跟機器相比,這項生存技能顯得優(you) 勢不足,尤其是在充滿浮躁的旅遊消費市場,願意停下來了解摩梭手工,並為(wei) 此支付更多錢的人不多。
她們(men) 的焦慮不無道理。此前在麗(li) 江古城裏,機器圍巾僅(jin) 賣20元~40元/條,手工圍巾要賣到60元/條,這導致手工圍巾大量滯銷。
在民族文化中找出路
為(wei) 了應對這種危機,重新找到一條出路,阿七獨支瑪和他的兒(er) 子阿七尼瑪次爾費了很多心思。
阿七尼瑪次爾作為(wei) 村子裏為(wei) 數不多的大學生,畢業(ye) 後就回到村裏進行摩梭人非遺手工製作流程的收集和整理。他想用自己的努力為(wei) 摩梭人的傳(chuan) 統手藝留下可追溯的曆史印記。
經過8年的努力,阿七尼瑪次爾目前工作的瀘沽湖摩梭文化研究會(hui) 已經幫助摩梭人建立了一個(ge) 摩梭手工手藝展覽室。在對抗機器複製方麵,他在摩梭文化研究會(hui) 的幫助下,找到12個(ge) 摩梭圖案。這12個(ge) 圖案作為(wei) 新一代摩梭手工織品的標準圖案已經注冊(ce) 版權,獲得了各種法律和文化上的出生證明。而且更為(wei) 重要的是,這十二個(ge) 跟摩梭人傳(chuan) 統生活有關(guan) 的圖案隻能手工織,機器織不了。
“如今,重新回頭來看待自己的價(jia) 值時,發現自己吃虧(kui) 的原因,原來是完全忽略了摩梭手工除凝結了摩梭女性的汗水之外,還應該具有文化的附加值。”他說。
阿七獨支瑪說,她過去隻知道“文化”就是“讀書(shu) 寫(xie) 字”(漢字),現在發掘摩梭人的手工技藝也是“文化”。顯然,阿七獨支瑪如今致力於(yu) 傳(chuan) 統手工的事業(ye) ,得益於(yu) 對“文化”的觀念轉變和信心的建立。
找到非遺元素的接入點
浸透溫度的白族紮染、巧奪天工的烏(wu) 銀走銅、傣族手工古法抄造紙術到聞名遐邇的鶴慶銀器、彝繡服飾。雲(yun) 南是民族藝術的寶庫,刺繡、銀飾、斑銅等手工藝品無不凝結著傳(chuan) 統手工藝人的審美觀念與(yu) 思想情感。
近年來,雲(yun) 南省各地通過創新傳(chuan) 承民族“非遺”有益嚐試,將非遺元素成功“嵌入”現代生活,通過多種形式,在“食、住、行、遊、購、娛”各環節實現非遺與(yu) 旅遊的深層次融合。通過合理利用民間文學、傳(chuan) 統音樂(le) 、傳(chuan) 統舞蹈、傳(chuan) 統美術、傳(chuan) 統技藝、民俗等項目,推進非遺融入半山酒店等旅遊新產(chan) 品、新業(ye) 態建設,實現非遺與(yu) 旅遊要素“住”的鏈接;依托傳(chuan) 統工藝類非遺代表性項目加強文創產(chan) 品研發,全麵推動以“金、木、土、石、布”為(wei) 代表的特色文化產(chan) 品向新型旅遊商品過渡,實現民族手工與(yu) 旅遊要素“購”的鏈接,讓非遺“活”起來,推進文旅融合發展。
保山騰衝(chong) 高黎貢文化創意產(chan) 業(ye) 園邀請手工非遺大師入駐,以皮影、土陶、藤編、紙傘(san) 、抄紙、布鞋、阿昌織錦為(wei) 主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與(yu) 遊客“零距離接觸”,通過“非遺+”活態傳(chuan) 承發展模式,將非遺及其衍生品與(yu) 現代生活和市場接軌,致力於(yu) 將非遺融入現代生活,成為(wei) 市民遊客“家門口的詩和遠方”。
隱藏在都市商圈的昆明順城拾翠市集,市集上的雲(yun) 南禮品主題專(zhuan) 區有華寧陶、竹藤編、紮染等非遺產(chan) 品;特色文創產(chan) 品則把官渡古鎮、講武堂、大觀樓等昆明標誌性建築以及汽鍋雞、炸乳扇等雲(yun) 南特色美食融入創意商品,讓消費者帶走關(guan) 於(yu) 雲(yun) 南、關(guan) 於(yu) 昆明的時光和片段。
“讓民族文化手工在現代生活中綻放出迷人光彩,就必須找準與(yu) 當代人需求的連接點。”雲(yun) 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中心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旅遊業(ye) 的興(xing) 起,城鎮遊客增多,當地有特色的旅遊紀念品不斷開發,擴大了傳(chuan) 統手工藝的市場。工藝美術的繁榮同時還帶動了其他產(chan) 業(ye) 的發展,諸如一些房地產(chan) 、物流、食品、旅遊等行業(ye) 也加盟到工藝美術這個(ge) 行業(ye) ,極大地刺激了民族傳(chuan) 統手工藝的發展。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