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李記天:傳承醫者仁心 創新造福百姓

發布時間:2023-01-31 16:07:00來源: 光明日報

 

  【奮鬥者 正青春·一線故事】

  “醫生叔叔,我能不能不截肢?”“我還能回去上學嗎?”“我還能活多久?”每次麵對病人這樣的問詢,李記天都感到心很痛。

  河南省洛陽正骨醫院(河南省骨科醫院)副院長、分子生物學實驗室主任李記天,出生於(yu) 醫學世家,從(cong) 小學開始,他就是班裏的小醫生和足球隊的小隊醫,經常照顧受傷(shang) 的同學。

  2011年,李記天從(cong) 南昌大學醫學院臨(lin) 床醫學專(zhuan) 業(ye) 畢業(ye) ,同年8月,赴美國亞(ya) 利桑那大學學習(xi) 公共衛生政策與(yu) 管理專(zhuan) 業(ye) ,並以優(you) 異成績提前一年完成全部課程,後進入美國得克薩斯大學埃爾帕索分校生物係腫瘤免疫研究室攻讀博士學位。

  2018年1月,經河南省首屆招才引智計劃引進,李記天放棄國外優(you) 厚的條件,返回家鄉(xiang) ,進入河南省洛陽正骨醫院(河南省骨科醫院)工作。

  剛進醫院時,鄭州院區開辦不久,團隊就他一人,實驗室是“毛坯房”。

  “我喜歡挑戰。”看到這些,李記天說。一切從(cong) “零”開始,采購驗收儀(yi) 器設備、申請課題項目、組建團隊……實驗室一點點裝滿,實驗成果一步步展現。

  李記天接診過一名留守兒(er) 童。小女孩10歲,從(cong) 鶴壁轉診好幾次,右腿呈現病態的纖細,右膝關(guan) 節處長了一個(ge) 如鐵球般大小的腫塊,周徑達43厘米。

  “我不疼,等好了就能回去上學了。”小姑娘分外懂事。雖然實施了右髖關(guan) 節截肢手術,但病情仍進一步惡化,癌細胞轉移了……

  李記天心感痛惜:“如果骨肉瘤能夠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就能減少複發、轉移,降低治療難度,避免截肢。”

  骨肉瘤就是老百姓常說的“骨癌”,發病率雖然相對較低,僅(jin) 為(wei) 2/100萬(wan) /年~3/100萬(wan) /年,但好發於(yu) 青少年,且發病隱匿,誤診率高,導致許多患者無法得到及時有效的診治。因此,發病初期的診斷極為(wei) 重要,怎樣才能做到早期識別呢?

  李記天痛下決(jue) 心,投身骨腫瘤的早診、早治研究,潛心研發骨腫瘤早期診斷試劑盒。

  早診的關(guan) 鍵在於(yu) 特異性的腫瘤標誌物,可標誌物的篩選需要大量樣本,這對於(yu) 骨肉瘤的研究來說是個(ge) 痛點和難點。該病種的發病率低,相關(guan) 臨(lin) 床和流行病學資料十分匱乏。

  從(cong) 小接觸中醫,本科學習(xi) 西醫,博士讀了基礎研究,如何將所學、所長與(yu) 醫院特色聯係在一起,李記天一直在探索。2020年,李記天考入廣州中醫藥大學攻讀第二個(ge) 博士學位(在職),這次,他選擇了中醫骨傷(shang) 專(zhuan) 業(ye) 。

  “我想讓大家不僅(jin) 知道中醫好,還要知道好在哪裏。”這些年,李記天致力於(yu) 中醫藥科技研發及科研成果轉化,運用現代科技結合傳(chuan) 統研究方法積極開展中醫藥基礎和臨(lin) 床研究。

  李記天在自己的“兩(liang) 室一廳”連軸轉,白天是門診大廳、手術室,晚上是研究所實驗室,幾乎天天工作16個(ge) 小時。為(wei) 了趕實驗進度經常“夜不歸宿”。

  經過潛心積累,李記天收集了近300例骨肉瘤樣本,在國內(nei) 率先開展大批量骨肉瘤的血清蛋白質組學研究,篩選和鑒定出8種骨肉瘤相關(guan) 標誌物。

  同時,李記天帶領團隊開展多種標誌物聯合檢測效應研究,開發更加便利的骨肉瘤早期診斷試劑盒,獲得多項國家專(zhuan) 利。

  “我們(men) 不僅(jin) 要從(cong) 中醫角度解釋腫瘤的發生發展,還要從(cong) 現代醫學技術領域來闡明其中的機製機理,二者結合,更好用於(yu) 疾病診治。”李記天瞄準國內(nei) 外骨腫瘤研究的前沿課題,潛心研發骨腫瘤早期診斷試劑盒,針對診治的藥物靶點探索中草藥中有用的活性單體(ti) 成分。

  體(ti) 外診斷試劑盒的研發是一條漫長的道路,診斷靶點的篩選驗證在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很多:用哪種類型的標誌物,什麽(me) 檢測方法,檢測結果如何判斷,結果的穩定性和準確性如何……

  經過大量重複實驗的不斷驗證,李記天取得了一些成果,他在國內(nei) 外著名期刊發表論文65篇,出版專(zhuan) 著3部,主持國內(nei) 外科研項目22項,取得發明專(zhuan) 利13項,榮獲科技成果獎6項,建立了相關(guan) 的研究平台,獲得各項基金一千餘(yu) 萬(wan) 元。

  李記天說,未來,希望通過不斷修煉與(yu) 精進,讓研究成果盡早應用於(yu) 臨(lin) 床,更好造福患者。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