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奉節六登《中國詩詞大會》 詮釋千年文脈築“中華詩城”
中新網重慶1月31日電(王婷婷)“自古英豪皆入蜀,夔門一出便成龍。”30日晚,在《2023中國詩詞大會(hui) 》第六場節目中,文化嘉賓、南京師範大學酈波教授通過沉浸式外景題帶領全國觀眾(zhong) 走進奉節,感受夔州詩詞、曆史文化、名勝古跡和自然風光的獨特魅力。
“距今13萬(wan) 年前,這裏的古人類已經創造出最原始的雕刻藝術品。在新石器時代,奉節又出土了重慶地區最古老的陶片,距今4000多年的老關(guan) 廟遺址有著曆史悠久的古文化遺存。”在節目中,酈波教授登臨(lin) 白帝城,遠眺夔門天高,帶領觀眾(zhong) 走進夔州博物館,探尋奉節古文化的源頭。
古代的夔州,今天的奉節,千年文脈築成一座詩城。作為(wei) 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重慶奉節緣何“詩”承千年?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劉禹錫在夔州任刺史,深受當地民歌感染寫(xie) 下《竹枝詞》,至此“東(dong) 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的詩句千古傳(chuan) 頌;“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詩聖杜甫在這裏留下了千古絕唱;李白三過瞿塘峽,有了“兩(liang) 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wan) 重山”的千古流芳。
回溯曆史,陳子昂、李白、杜甫、白居易、劉禹錫、陸遊、李賀、蘇軾、蘇轍、陸遊等千名詩人到過奉節,或旅居或為(wei) 官,留下上萬(wan) 首詩篇震爍古今。2017年,奉節被中華詩詞學會(hui) 授予全國唯一的“中華詩城”。
今年是奉節第六次登上《中國詩詞大會(hui) 》舞台,在節目中,奉節以詩詞為(wei) 引,將深厚的文化底蘊、秀麗(li) 的風景名勝、嶄新的城市風貌等帶給觀眾(zhong) ,通過文化嘉賓及精彩點評,解讀詩歌、詩人與(yu) 詩城的故事,讓更多人了解夔州詩詞,記住中華詩城。
“我是奉節人,離開家鄉(xiang) 到北京工作有兩(liang) 年時間,在《中國詩詞大會(hui) 》節目中看到了家鄉(xiang) 奉節的新麵貌和新變化,心情很激動,通過詩詞的方式讓大家了解奉節的曆史人文故事,希望有更多人來奉節旅遊,實地感受奉節詩詞文化。”90後詩詞愛好者曾渝溪今年春節返鄉(xiang) 回到奉節,和家人吃完飯後便守在電視機前觀看節目。
近年來,奉節把“盆景”變成了風景、把景點擴成景區、把景區連成線路、把“珍珠”串成“項鏈”,努力推動旅遊發展從(cong) 單一景點景區向綜合旅遊目的地轉變。隨著鄭渝高鐵的開通,奉節進入高鐵時代,白帝城·瞿塘峽景區成功創建國家5A級旅遊景區,奉節這座詩城吸引著越來越多的遊客。據統計,2022年奉節累計接待遊客2560.01萬(wan) 人次、增長12.3%,旅遊綜合收入143.7億(yi) 元、增長20.7%,在2023年春節期間,奉節共接待遊客89.81萬(wan) 人次,同比增長42.04%。
重慶奉節縣文化和旅遊發展委員會(hui) 主任潘萬(wan) 山稱,未來5年奉節縣按照重慶市委、市政府賦予的“長江三峽國際黃金旅遊帶核心區、世界級旅遊目的地,中華詩城和曆史文化名城”的定位,通過打好“三峽牌”、“生態牌”、“人文牌”,用好生態和人文兩(liang) 大寶貝,全麵升級重點景區,優(you) 化旅遊環境,提升文旅產(chan) 業(ye) ,打造具有世界級影響力的長江三峽第一旅遊目的地,創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國家級旅遊度假區,實現文化旅遊融合發展。
在今年重慶兩(liang) 會(hui) 期間,中共重慶奉節縣委書(shu) 記張果表示,將以打造世界級旅遊目的地為(wei) 目標,推動奉節文化旅遊業(ye) 蓬勃發展,努力在新時代新征程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新重慶中展現奉節新作為(wei) 。(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