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人永遠年輕
1月16日,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胡春豔在“埕海一號”海上采油平台采訪平台經理於(yu) 騰蛟。
編者按
“新春走基層”期間,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踐行“四力”,奔赴渤海灣,登上海上采油平台;一路穿越風雪,感受大秦線上重載列車司機的責任;乘坐新成昆鐵路動車組,捕捉那動人的一縷陽光……記者腳下有泥土,心中有真情,用“腳力、眼力、腦力、筆力”書(shu) 寫(xie) 了一個(ge) 個(ge) 堅守崗位、甘於(yu) 奉獻的青年人,見證了他們(men) 挺膺擔當、平凡而閃亮的青春。
——————————
“埕海一號”是渤海灣最年輕的海上采油平台。它的年輕體(ti) 現在很多方麵:投產(chan) 不足一年;執掌平台的團隊平均年齡30歲;采用的數智化海上采油平台是完全自主研發的新型智慧係統。這是中國人向海采油的足跡中,踏出的最新鮮的腳印。我相信年輕的力量,那種勇敢和無畏令人向往。於(yu) 是,隆冬時節,我開啟了奔赴海上油田的采訪。
去往“埕海一號”的路途有些漫長,從(cong) 天津市區驅車一個(ge) 半小時到大港油田總部,再行車1小時到海邊登船,船行3小時才能到達“埕海一號”。而這數小時的路程,油田人走了十幾年。
渤海灣盆地是我國油氣總產(chan) 量最高的盆地,2009年已探明此處有油,可灘淺海采油技術在國際上尚無先例。大港油田人都知道一句話——“好比把一個(ge) 盤子摔在地上,再踢上一腳,碎成一片一片的”,以此來形容這裏油藏之複雜,而他們(men) 就是要在這泥灘裏找石油,把每一點油藏當成寶貝精心開采,舍不得浪費一滴資源。一代又一代接續攻關(guan) ,不斷突破技術瓶頸,終於(yu) 讓“埕海一號”如同鋼釘般深深插入渤海灣。
我采訪過很多石油工人,每次采訪都是一場精神洗禮。雖然有些采訪對象的麵孔已經模糊,但那紅色工裝和一身油味兒(er) ,是石油人永不褪色的印記。一代又一代石油人延續、傳(chuan) 承苦幹實幹的石油精神,以“我為(wei) 祖國獻石油”為(wei) 初心和使命,勇毅前行。
登上“埕海一號”後,我才意識到這是真正的現代化數智平台。我曾去過時代楷模王繼才用一生守護的開山島,知道海上日曬風吹會(hui) 給人留下一身病痛。而在“埕海一號”這個(ge) 海上鋼鐵城堡裏,即使甲板上隻有零下20攝氏度,艙內(nei) 依舊保持著24攝氏度左右的恒溫。
時代在發展,技術在進步。“埕海一號”實現了全流程管控和數據的自動感知,“智慧的大腦”不僅(jin) 可以預警、診斷,還能主動優(you) 化和輔助決(jue) 策等。24歲的技術員聶虓宇挑起守護“智慧大腦”運行的重任。他是“油三代”,祖輩、父輩都是當時大港油田的開拓先鋒。如今,接力棒傳(chuan) 到他手中,他視為(wei) 一種使命。與(yu) 父輩相比,聶虓宇有著更多選擇,而他似乎沒有考慮過這些,這就是石油人身上揮不去的情愫。
這個(ge) 春節,聶虓宇一家三口不曾相聚,他在“埕海一號”,母親(qin) 在人工島,聚少離多對他們(men) 家而言習(xi) 以為(wei) 常,“工作是天大的事”。即使在休息時間,聶虓宇也盡可能多地跟更有經驗的工程師多學點兒(er) ,整個(ge) 團隊人員的工作狀態都如此。聶虓宇對我說,“這是一種傳(chuan) 承,我們(men) 年輕人肩上的擔子並不輕。”
在“埕海一號”,我看著他們(men) 在零下20攝氏度的海上一刻不停地忙碌,談起這個(ge) 不足周歲的新平台,每個(ge) 人都充滿自豪。平台負責人於(yu) 騰蛟參與(yu) 了整個(ge) 平台的建設,今年40歲的他,把人生最美好的歲月獻給采油事業(ye) ,他感受到一種幸福。
是啊,中國這艘飛速向前行駛的巨輪,有一代代年輕石油人的青春和熱血。石油人永遠年輕!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胡春豔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