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鬼風域”的青年護橋者:給跨海大橋體檢 在一線“迎風成長”
一片夜色、一聲汽笛、一束燈光,日複一日,時斌和他的同事乘坐軌道車來到福建平潭海峽公鐵大橋,開始一晚的戶外作業(ye) 。
平潭海峽公鐵大橋是我國首座跨海峽公鐵兩(liang) 用大橋,全長超過16公裏,連接福州市長樂(le) 區和平潭綜合實驗區。平潭海峽所處位置是世界三大風暴海域之一。風大、浪高、水深、流急是平潭海峽的特點,這裏也被人稱作“魔鬼風域”。
“迎風成長”,是平潭海峽公鐵大橋上的鐵路青年的真實寫(xie) 照。
27歲的時斌5年前從(cong) 山東(dong) 來到福建,進入中國鐵路南昌局集團福州工務段工作。5年裏,他的工作時間都是從(cong) 前一天的夜裏11點開始至次日淩晨5點左右結束。
鐵路長時間通車後,道床或橋梁梁體(ti) 的結合部位可能會(hui) 鬆動,造成軌道在一定範圍內(nei) 下沉。時斌說,雖然下降幅度在普通人眼裏不大,但會(hui) 對旅客乘車時的舒適度以及動車的高速行駛產(chan) 生影響。他在夜間的工作之一就是通過起道作業(ye) 來解決(jue) 這個(ge) 問題。
起道作業(ye) 前,時斌會(hui) 用一個(ge) “工”字形的軌檢車確認不良路段。車的下部咬合在鋼軌上檢測,車的上部是操作台。確認不良路段後,時斌和同事要跪在鋼軌上,臉緊貼著鋼軌觀察,確定不平順的具體(ti) 點位,再用起道機把線路抬平。
抬平後,他們(men) 會(hui) 用幾十斤重的威克搗固機進行線路道床密實性搗固作業(ye) 。之後,他們(men) 要用軌檢車複檢一次,確保作業(ye) 效果良好。時斌打趣說,自己的這份工作是在給鐵路鋼軌“舒筋活絡”。
夜間,除了大橋上的燈光,隻剩下耳邊呼呼的風和橋下嘩嘩的浪陪伴著這群鐵路青年。時斌說,剛畢業(ye) 的同事在橋麵工作時,會(hui) 不經意瞥向下方黑漆漆的海水。高空環境加上風浪,令不少人心裏發毛。“我們(men) 一個(ge) 同事的眼鏡還曾被風刮到海裏了。”時斌說。
在大橋上作業(ye) 如何抵禦濕寒?福州工務段平潭大橋車間的青年工人黃崇章挽起褲腿,向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展示了他的防風護膝。黃崇章解釋,剛開始沒有經驗,經常一天下來覺得膝關(guan) 節莫名疼痛。後來他才知道是因為(wei) 戶外風大、潮濕,對膝關(guan) 節有影響。
今年春運期間,黃崇章和同事要對平潭海峽公鐵大橋的304根斜拉索進行一次全麵檢查。有一天,兩(liang) 個(ge) 小夥(huo) 子正處在高出海平麵約50米的空中,他們(men) 站在約1平方米的升降台上,準備將橋梁纜索智能檢測機器人安置到斜拉索上。這時,橋上起了大風。兩(liang) 人在升降台上使出全力托舉(ju) 重約12公斤的機器人,雙手止不住地抖。雖然他們(men) 挨著彼此,說話卻要扯著嗓子喊。
24歲的蔣明亮不僅(jin) 體(ti) 驗過平潭的風,還感受過平潭的浪——他需要定期乘船出海,到橋墩下部的承台去檢查是否有開裂情況,檢查大橋的救生通道能否正常使用,以及完成梁體(ti) 的一些日常維護。
檢查完所有的橋墩承台需要登上平潭人嶼、長嶼、小練、大練4個(ge) 島,除大練島開通了公路,其餘(yu) 3個(ge) 島均需乘船上島。這支作業(ye) 隊伍會(hui) 租借當地漁船,借助漁民豐(feng) 富的經驗,選擇適合作業(ye) 的日子出海。盡管如此,平潭強勁的風浪仍給蔣明亮這個(ge) 湖南小夥(huo) 子留下了深刻印象。第一次出海碰到風浪時,他的感受是“天旋地轉”。他透過船艙的前窗看到海浪一波接一波打在船頭,浪花飛濺在甲板和窗戶上。人在船艙裏隨著整條船一會(hui) 兒(er) 前後搖,一會(hui) 兒(er) 左右晃,一會(hui) 兒(er) 上下顛。
蔣明亮每次出海作業(ye) 都會(hui) 備好麵包、餅幹等食物和飲用水。在外工作要從(cong) 早上8點忙到下午5點多。“我們(men) 出去和回來都要選在漲潮的時候,不然水位淺了,漁船沒辦法開。”蔣明亮說,今年春運期間他有一次錯過了漲潮時間,留在承台一直等到晚上9點多再次漲潮才安全離島返回。
麵對艱苦的外部環境,這群平均年齡28歲左右的鐵路青年除了吃苦耐勞也會(hui) 借用“巧勁兒(er) ”,利用科技提升工作效率和精準度。
“元洪航道1號機位左轉,元洪航道2號機位右轉。”在福州工務段平潭車間24小時監測中心,狄棟梁控製著電腦調整監控機位,主屏幕上清晰地顯示出主航道橋墩的全貌。
狄棟梁2019年參加工作,他說自己非常幸運能被分到平潭海峽公鐵大橋。“這項工程運用了許多在全國乃至世界範圍內(nei) 都非常先進的技術。我在鐵路學校學的就是橋梁工程,來到這邊工作後,很多技術都是以前在學校沒學過的。”
狄棟梁把自己與(yu) 同事比作是大橋的“私人醫生”。他們(men) 借助大橋上設置的幾十個(ge) 監控鏡頭、幾百個(ge) 傳(chuan) 感器以及三維超聲波風速計等設備收集實時畫麵和數據。大橋3座主航道橋布置了基於(yu) 北鬥的定位係統,可以對大橋主塔和主梁進行空間變形監測。他們(men) 對收集的畫麵和數據進行整理分析,實現大橋健康全過程精準管理。
“通過這種監控鏡頭,我們(men) 可以清晰地觀測到橋墩上的裂紋。”狄棟梁向記者演示說,“監控鏡頭還可以防雷、防浪湧和防突波。”
在這套實時監測係統投入使用前,對大橋橋墩外部的定期監測要靠人工出海,使用高倍望遠鏡檢查,受製於(yu) 天氣。如果碰到大風或大霧,要麽(me) 冒險出海,要麽(me) 就得推遲檢查周期。現在,根據實時監測數據,他們(men) 能向列車調度中心發出預警,調度中心會(hui) 根據橋上的實際風速限製列車的過橋時速。
春運期間,每天會(hui) 有十多趟列車通過平潭海峽公鐵大橋。相比於(yu) 別處每天有上百趟車通行的路段,工作壓力是否會(hui) 小一些?這群在“魔鬼風域”的青年護橋者回答說,不論是十幾趟還是上百趟,旅客的出行安全與(yu) 舒適度都一樣重要,工作壓力不會(hui) 差太多。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田宏煒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