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西湖之行 這家博物館不容錯過

發布時間:2023-02-07 14:55: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近十幾年來,各地博物館不少都建了新館舍,觀眾(zhong) 觀展體(ti) 驗也大為(wei) 提升。在新館建立後新老館舍並用的不太多,這裏就有浙江省博物館。雖然沒有新館高大寬綽,但浙博老館已成為(wei) 浙江曆史的一部分,這樣一座建築讓它繼續作為(wei) 博物館實在是最好的安排。

  清代康熙皇帝曾經6次南巡,到達杭州時在孤山修建行宮。雍正時行宮改為(wei) 聖因寺。之後乾隆年間,有一件重要文化活動是編修《四庫全書(shu) 》。書(shu) 修成後製成7部,為(wei) 便利南方學子觀看,其中一部存放在聖因寺藏經閣改建的文瀾閣中,這部《四庫全書(shu) 》也稱文瀾閣本《四庫全書(shu) 》。而在文瀾閣修建140多年後,這座藏書(shu) 樓要和浙博產(chan) 生聯係。

  1929年,浙江財政頗為(wei) 窘迫,時任“浙江省主席”的張靜江便想趕一把潮流,搞展銷會(hui) 推介浙江工商業(ye) ,於(yu) 是有了“西湖博覽會(hui) ”的動議。博覽會(hui) 選址在文瀾閣附近,這場博覽會(hui) 比較成功,在推介工商業(ye) 之外,還設有博物館展覽動植物、水產(chan) 、礦場等。博覽會(hui) 落幕後,為(wei) 使博覽會(hui) 展品能讓公眾(zhong) 永久參觀,於(yu) 是成立“浙江省西湖博物館”,也就是浙博孤山館區前身。後來,為(wei) 擴充館舍,文瀾閣也成為(wei) 西湖博物館一部分。再後來,和早期成立的大部分博物館一樣,西湖博物館經曆了抗日烽火、遷址、複建。新中國成立後,西湖博物館更名為(wei) 浙江博物館,1976年又改名為(wei) 浙江省博物館。

  從(cong) 西湖博物館開始到1984年自然科學部分從(cong) 浙博剝離成立浙江自然博物館止,動植物、礦藏的展示一直是浙博一個(ge) 重點,這在我國早期成立的博物館中具有普遍性。在積貧積弱之時,在戰爭(zheng) 陰雲(yun) 籠罩之下,既需要用人文曆史提振國人信心,又要用祖國物產(chan) 啟發國人科學思想。不過這部分功能大都為(wei) 專(zhuan) 門的自然博物館和科技館承載,以省市為(wei) 名的博物館更多敘述曆史和文化。隨著時間推移,浙博孤山館區雖經擴建,仍不能滿足展覽需要,2009年武林館區建成並投入使用。

  現在的浙博基本陳列既有浙江曆史、革命史,也有專(zhuan) 項陳列如瓷器、古琴、漆器,還有針對具體(ti) 藝術家的黃賓虹、常書(shu) 鴻展覽,當然文瀾閣和《四庫全書(shu) 》以及著名的雷峰塔都有專(zhuan) 門展覽。

  像全國許多博物館一樣,浙博也選出了10件鎮館之寶。這其中能看到浙江悠久曆史,能欣賞到藝術傑作,還能體(ti) 會(hui) 到浙江民俗的豐(feng) 富多彩。

  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是浙江次第出現的新石器時期文明。其中河姆渡文化約在今7000-5000年前,浙博鎮館之寶“雙鳥朝陽”牙雕顯示了河姆渡人的工藝水平。器物正麵中間用陰線雕一組5個(ge) 大小不等同心圓構成的太陽紋,外圓上端刻出火焰紋,兩(liang) 側(ce) 各刻有一隻振翅欲飛的鳥。太陽和鳥似乎是先人的圖騰。5000-4000年前的良渚文化工藝則更為(wei) 發達,浙博藏良渚玉琮四麵用淺浮雕和細線刻神人獸(shou) 麵紋圖像。神人頭戴羽冠騎跨神獸(shou) ,作為(wei) 良渚文化的基本圖像出現在良渚出土的各種玉器之上。浙博這件玉琮以它巨大的體(ti) 積被稱為(wei) “琮王”,它也成為(wei) 這種紋飾最重要的代表物。

  浙博藏有數量眾(zhong) 多的曆代古琴,其中以唐落霞式“彩鳳鳴岐”琴最著名。作為(wei) 樂(le) 器演奏即是它價(jia) 值的體(ti) 現,一定程度上也是文物保護的一種方式。所以每當浙博要奏響這些有幾百上千年曆史的名琴時,都是一場文化大餐。

  雷峰塔出土的五代吳越國鎏金銀阿育王塔,由純銀捶揲鉚焊而成。塔身刻有以舍身為(wei) 主題的4個(ge) 佛本生故事和16幅佛傳(chuan) 故事。這座塔是五代吳越國末代君主錢俶於(yu) 北宋開寶五年營建雷峰塔時專(zhuan) 為(wei) 雷峰塔打造,據說銀塔內(nei) 置奉安“佛螺髻發”的金棺。由於(yu) 佛塔並未被打開,其中供奉是否為(wei) “佛螺髻發”,暫時成為(wei) 一個(ge) 謎,引發觀眾(zhong) 無限遐想。而同樣有故事的還有《富春山居圖·剩山圖》。元代黃公望7年構思創作的這幅中國山水畫巨作,其原藏家在彌留之際曾想將它焚化和自己一起去另一個(ge) 世界。雖然被從(cong) 火盆中搶出來,卻斷為(wei) 兩(liang) 半,其後又輾轉於(yu) 皇室、民間,現在兩(liang) 部分一在浙博,一在台北故宮博物院。成為(wei) 傳(chuan) 世名畫中最有故事的作品之一。

  浙博文物之眾(zhong) 之精讓觀者流連,而走出展廳在浙博孤山館區庭院中信步,也是在欣賞一件絕美建築文物。遊曆過白堤和平湖秋月,再走進浙博領略文化之美,定能讓你的西湖之行更有味道。

  辛酉生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