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革命老區延安:春來勤耕耘 棚棚“聚寶盆”

發布時間:2023-02-08 15:09:00來源: 新華社客戶端

  陝西省延安市地處黃土高原,貧瘠的土地曾帶給當地農(nong) 民廣種薄收的無奈。近年來,當地通過科學規劃和技術引導,探索出一條現代化大棚的興(xing) 農(nong) 之路,不僅(jin) 改變了農(nong) 民“冬閑人空閑”的生產(chan) 方式,還成為(wei) 延安百姓增收致富的“聚寶盆”。

  元宵節前夕,在延安市寶塔區河莊坪鎮,村民杜延峰天天在大棚裏忙著發貨。一棚草莓、一棚甜瓜,都是備受青睞的年貨和節禮。

  “這幾天,我這草莓供不應求,每天批發七八十籃草莓,收入2000多塊錢。”順著杜延峰手指的方向記者看到,鋼架大棚中,伏地生長的草莓所剩無幾。

  四時勤耕四時豐(feng) 。種植大棚果蔬,讓過去靠打零工維持生計的杜延峰,現在一年四季都閑不下來。“以前幹過泥瓦工、粉刷工、鋼筋工,一到冬天工地停工,我也就閑下來了。現在這個(ge) ‘四季農(nong) 業(ye) ’,讓我季季有收入、年年有提升。”杜延峰靦腆地說,年收入從(cong) 過去的四五萬(wan) 元,提高到現在的十四五萬(wan) 元。

  憑借光照資源豐(feng) 富、晝夜溫差大等優(you) 勢,作為(wei) 反季節瓜菜生產(chan) 的優(you) 生區,2022年延安市瓜菜播種麵積近50萬(wan) 畝(mu) ,產(chan) 量超過150萬(wan) 噸,形成了反季節蔬菜、時令瓜果、食用菌、高山冷涼菜等四大板塊,帶動近30萬(wan) 農(nong) 戶增收致富。

  “科技興(xing) 菜”,也是延安市發展設施農(nong) 業(ye) 的戰略之一。近年來,延安市通過推廣新技術,配套新設施,科技不斷賦能農(nong) 業(ye) ,有力推動大棚經濟的快速發展。

  在延安市吳起縣長城鎮雙灣澗村,一排排錯落有致的蔬菜大棚都配備了土壤環境智能監測設備。棚外的顯示器上,土壤酸堿度、濕度、溫度、光照等種植數據均可精準地監測和顯示。

  “通過屏幕顯示的數據,我們(men) 就知道什麽(me) 時候需要施肥,什麽(me) 時候需要澆水,這樣既節省時間又節省成本。在家中,我也可以用手機隨時監控大棚情況。”雙灣澗村大棚種植戶韓金成說。

  自1992年從(cong) 山東(dong) 壽光引進溫室種植技術,延安市甘泉縣棚栽產(chan) 業(ye) 已走過30多個(ge) 春秋。走進甘泉縣石門鎮魏家溝村,近百座新型溫室大棚拔地而起,自動卷簾機、電動軌道車、水肥一體(ti) 設備等配套設施齊全,科技感十足。

  “縣農(nong) 業(ye) 局幫助我們(men) 新建的新型溫室大棚,自動化程度高,省時省力。目前棚栽產(chan) 業(ye) 帶動全村60多戶130多人戶均年增收近10萬(wan) 元,人均年收入增加3萬(wan) 多元。”石門鎮魏家溝村種植大戶魏富民說。

  鄉(xiang) 村振興(xing) ,產(chan) 業(ye) 先行。如今,在革命老區延安,從(cong) 川道到山地,從(cong) 瓜果到蔬菜,棚栽產(chan) 業(ye) 不僅(jin) 保障了革命老區人民的“菜籃子”“果盤子”,還鼓起了農(nong) 民的“錢袋子”,助力延安全麵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李華、趙英博、謝金洲)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