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推進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

發布時間:2023-02-08 16:18: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深入學習(xi) 宣傳(chuan) 貫徹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

  作者:張明海(湖南省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體(ti) 係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長沙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院長)

  一個(ge) 民族的複興(xing) 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也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麵推進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既需要不斷厚植現代化的物質基礎,也需要鍥而不舍、一以貫之抓好社會(hui) 主義(yi) 精神文明建設,促進物的全麵豐(feng) 富和人的全麵發展。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從(cong) “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新輝煌”的戰略高度,就“提高全社會(hui) 文明程度”作出部署安排,並提出要“統籌推動文明培育、文明實踐、文明創建,推進城鄉(xiang) 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這為(wei) 新時代新征程上加強城鄉(xiang) 精神文明建設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1.城鄉(xiang) 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是提高社會(hui) 文明程度的應有之義(yi)

  人類文明總是在順應曆史潮流、反映時代精神、標注社會(hui) 進步過程中得到豐(feng) 富發展的。充足的物質財富為(wei) 人類生存發展、認識改變世界、追求自由解放提供了基礎條件,而個(ge) 人精神世界的富有則是衡量社會(hui) 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標。因此,提高社會(hui) 文明程度必須努力抓好思想建設,推進精神生產(chan) 的現代化。

  文明是現代化國家的顯著標誌。推動社會(hui) 文明程度不斷得到新提高、達到新高度,是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的重要目標。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物質富足、精神富有是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的根本要求”。現代化的重要標誌不僅(jin) 體(ti) 現為(wei) 生產(chan) 力的高度發展,而且也體(ti) 現在社會(hui) 各個(ge) 要素形成一種係統性的相互作用關(guan) 係,即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hui) 文明、生態文明的有機協同。中國式現代化是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社會(hui) 文明是社會(hui) 主義(yi) 社會(hui) 文明,社會(hui) 文明的實踐主題與(yu)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精神譜係的時代賡續、文化軟實力的塑造等有著鮮明的一致性。追求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實踐指向體(ti) 現了我們(men) 黨(dang) 對現代化發展規律的深刻認識。

  實現全體(ti) 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共同富裕是人民物質生活的共同富裕,同時也是人民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高度重視社會(hui) 主義(yi) 精神文明建設,堅持文化自信自立,廣泛培育和踐行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深化拓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不斷提升人民思想覺悟、道德水準、文明素養(yang) 和全社會(hui) 文明程度,推動新時代精神文明建設守正創新、開創新局,精神文明建設領域發生全麵、深刻、根本性變化。當然,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也指出,我們(men) 的工作還存在一些不足,“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而農(nong) 村的任務最為(wei) 艱巨和繁重。當前,人們(men) 物質層麵的需求得到較大改善和滿足,但人們(men) 對精神世界的追求與(yu) 精神文化供給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還比較突出,城鄉(xiang) 之間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不足還廣泛存在,等等。因此,推動社會(hui) 文明程度持續提升,必須科學認識新時代我國社會(hui) 主要矛盾的轉化,著力解決(jue) 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更好滿足人民群眾(zhong) 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麵的精神文化需求,豐(feng) 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

  培育時代新風新貌是提高社會(hui) 文明程度的內(nei) 在要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隻有站在時代前沿,引領風氣之先,精神文明建設才能發揮更大威力。”目前,我國已邁上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新征程,處於(yu) 向第二個(ge) 百年奮鬥目標進軍(jun) 的關(guan) 鍵時刻,同時也麵臨(lin) 新的戰略機遇、新的戰略任務、新的戰略階段、新的戰略要求、新的戰略環境。如果城鄉(xiang) 基層精神文化供給不足,極易形成“精神生活鴻溝”,給各種非馬克思主義(yi) 甚至反馬克思主義(yi) 觀點、錯誤社會(hui) 思潮以及各種陳規陋習(xi) 、封建迷信文化等的滲透蔓延提供可乘之機。因此,新時代精神文明建設必須審時度勢、因勢利導,創新內(nei) 容和載體(ti) ,改進方式和方法,建立健全城鄉(xiang) 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的體(ti) 製機製和政策體(ti) 係,使精神文明建設始終充滿生機活力。必須在全社會(hui) 弘揚勞動精神、奮鬥精神、奉獻精神、創造精神、勤儉(jian) 節約精神,推動形成適應新時代要求的思想觀念、精神麵貌、文明風尚、行為(wei) 規範,動員和激勵城鄉(xiang) 廣大群眾(zhong) 積極投身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建設,為(wei) 全麵推進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而團結奮鬥。

  2.城鄉(xiang) 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的重點任務在農(nong) 村

  強國必先強農(nong) ,農(nong) 強方能國強。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農(nong) 民問題是關(guan) 係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也是關(guan) 係改革發展和現代化建設大局的重大問題。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依然在農(nong) 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依然在農(nong) 村。”把推進城鄉(xiang) 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作為(wei) 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nei) 容,旨在以文化的力量賦能鄉(xiang) 村振興(xing) 、塑造新型城鄉(xiang) 關(guan) 係、賡續農(nong) 耕文明,建設宜居宜業(ye) 和美鄉(xiang) 村。

  實現鄉(xiang) 村由表及裏、形神兼備的全麵提升。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堅持把解決(jue) 好“三農(nong) ”問題作為(wei) 全黨(dang) 工作的重中之重,打贏人類曆史上規模最大的脫貧攻堅戰,曆史性地解決(jue) 了絕對貧困問題,實施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推動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發展取得曆史性成就、發生曆史性變革,為(wei) 黨(dang) 和國家事業(ye) 全麵開創新局麵提供了重要支撐。新時代的中國農(nong) 村已經邁上了實現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快車道,全麵實施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的深度、廣度、難度都不亞(ya) 於(yu) 脫貧攻堅,鄉(xiang) 村振興(xing) 不能隻盯著經濟發展,既要塑形,也要鑄魂。農(nong) 村精神文明建設是滋潤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的工作,實施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把提高農(nong) 村社會(hui) 文明程度作為(wei) 核心任務和目標要求,注重提升農(nong) 民精神麵貌。農(nong) 民群眾(zhong) 的精氣神提振起來了,就可以充分發揮農(nong) 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促進農(nong) 村的發展、農(nong) 業(ye) 的進步、農(nong) 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整個(ge) 農(nong) 村的麵貌就會(hui) 煥然一新。

  塑造文明共享的新型城鄉(xiang) 關(guan) 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在現代化進程中,如何處理好工農(nong) 關(guan) 係、城鄉(xiang) 關(guan) 係,在一定程度上決(jue) 定著現代化的成敗。”“如果在現代化進程中把農(nong) 村4億(yi) 多人落下,到頭來‘一邊是繁榮的城市、一邊是凋敝的農(nong) 村’,這不符合我們(men) 黨(dang) 的執政宗旨,也不符合社會(hui) 主義(yi) 的本質要求。”把以人民為(wei) 中心作為(wei) 城鄉(xiang) 融合的價(jia) 值追求,是馬克思主義(yi) 的基本立場,這也決(jue) 定了塑造新型城鄉(xiang) 關(guan) 係必須重視精神文化對城鄉(xiang) 融合的積極影響。當前,我國文化供給的難點,是較為(wei) 豐(feng) 富的城市文化資源尚未能完全打通下沉的“最後一公裏”,加之現有的農(nong) 村文化場所利用率相對不高、文化服務不完全合農(nong) 民口味等。因此,推進城鄉(xiang) 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必須堅持重心下移,建立以縣域為(wei) 重要切入點的文化供給體(ti) 係和城鄉(xiang) 文化建設利益聯結機製,發揮縣城對接城市文化資源、服務農(nong) 村文化建設的作用,提高城市對農(nong) 村的文化輻射和帶動作用。同時,加強城市社區及相關(guan) 組織對鄉(xiang) 村文化建設的對口幫扶指導,在資金投入、要素配置、公共服務、人才配備等方麵采取有力舉(ju) 措,因地製宜補齊農(nong) 村精神文明建設短板弱項,創新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現代化基本單元,讓農(nong) 民就地過上現代文明生活。

  賡續農(nong) 耕文明。文明的傳(chuan) 承演進,需要文化的持續繁榮興(xing) 盛,提高社會(hui) 文明程度需要文化的在場,尤其需要社會(hui) 的每個(ge) “細胞”都充盈著文化的活力。中華民族是一個(ge) 有著悠久曆史的民族,曾經創造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農(nong) 耕文明。優(you) 秀鄉(xiang) 村文化能夠提振農(nong) 村精氣神,增強農(nong) 民凝聚力,孕育社會(hui) 好風尚。我們(men) 要深入挖掘凝練傳(chuan) 統鄉(xiang) 土文化、家風家訓、民俗民風中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並賦予其新的時代內(nei) 涵和現代表達形式,促進傳(chuan) 統農(nong) 耕文化與(yu) 現代文明融合發展,讓有形的鄉(xiang) 村文化留得住,讓活態的鄉(xiang) 土文化傳(chuan) 得遠,為(wei) 文明培育、文明實踐、文明創建提供持久的文化動力。近年來,我國一些縣市的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通過實施“鄉(xiang) 村記憶工程”,充分整合富含道德元素的自然地理資源、人文曆史資源和社會(hui) 文化資源,所打造的城鄉(xiang) 互聯互通、協同運作的文化建設模式,既更好地滿足了人民群眾(zhong) 的精神生活需求,又在潛移默化、潤物無聲中引導群眾(zhong) 踐行新風尚、傳(chuan) 播正能量,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夯實了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現代化建設的文化根基。

  3.以係統觀念推進城鄉(xiang) 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

  精神文明作為(wei) 人類改造客觀世界同時改造主觀世界的積極成果的總和,標誌著精神生產(chan) 的發展水平,也必然滲透在物質文明建設中,體(ti) 現在城鄉(xiang) 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各個(ge) 方麵、各個(ge) 環節。因此,城鄉(xiang) 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必將是個(ge) 長期過程,必須堅持係統觀念,綿綿用力、從(cong) 容推進、久久為(wei) 功,形成“滴水穿石”的效應。

  統籌文明培育、文明實踐、文明創建。文明培育、文明實踐、文明創建是精神文明建設的三大工作主題。其中,文明培育是一項基礎性、戰略性、長期性工程,城鄉(xiang) 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應聚焦築牢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這個(ge) 強國之魂,大力弘揚主旋律和社會(hui) 正氣,培育文明鄉(xiang) 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文明實踐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載體(ti) ,應充分發揮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的載體(ti) 作用,貫通城市社區和鄉(xiang) 村,通過學習(xi) 科學理論、宣講黨(dang) 的政策、深入移風易俗等方式,把文明理念融入日常生活,不斷提升人民思想覺悟、道德水準、文明素養(yang) 。文明創建是精神文明建設的有效途徑,應深入開展群眾(zhong) 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深化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單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園創建工作,以文明創建帶動城鄉(xiang) 公共服務水平和居民生活品質的提升。文明培育、文明實踐、文明創建是構成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的有機整體(ti) ,推進城鄉(xiang) 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需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即不斷地深化文明培育主題、創新文明實踐形式、豐(feng) 富群眾(zhong) 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樹立精神文明建設標杆,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做法,提高城鄉(xiang) 精神文明建設活力。

  暢通城鄉(xiang) 精神文明建設要素流動。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堅持城鄉(xiang) 融合發展,暢通城鄉(xiang) 要素流動”。暢通城鄉(xiang) 精神文明建設資源要素流動是緩解資源匱乏、化解資源閑置困境、破解資源孤島效應的重要手段。相比城市而言,當前農(nong) 村精神文明建設缺乏的資源要素主要是人才資源、文化資源、陣地資源、數字資源。人才是城鄉(xiang) 精神文明建設第一資源,如果說陣地資源和數字資源依靠物質層麵的“硬”手段可以得到有效解決(jue) ,那麽(me) ,人才資源則需要依靠“送人才”、激發農(nong) 民主體(ti) 力量、鼓勵社會(hui) 多方參與(yu) 等“軟”的方法和途徑來解決(jue) 。國務院印發的《“十四五”推進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現代化規劃》提出,加強新時代農(nong) 村精神文明建設,要“麵向農(nong) 村開展送理論、送文明、送服務、送人才活動”。隻有暢通人才資源要素的流動,才能真正把送理論、送文明、送服務做深、做實。文化是城鄉(xiang) 精神文明建設的內(nei) 生動力,文化資源要素的激活和暢通,需要把“輸血”和“造血”結合起來。一方麵,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重心下移、資源下沉,采取固定設施、流動服務等方式,推動城市優(you) 勢文化資源反哺農(nong) 村文化發展,提高農(nong) 民享受公共文化服務的可及性、便利性。另一方麵,通過延長文化產(chan) 業(ye) 鏈、提升文化價(jia) 值鏈、完善文化利益鏈,培育新興(xing) 文化業(ye) 態和文化消費模式,促進城鄉(xiang) 精神文明建設與(yu) 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有效銜接,不斷提升農(nong) 民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

  構建共同推進城鄉(xiang) 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的工作大格局。近年來,黨(dang) 和國家圍繞新時代精神文明建設以及鄉(xiang) 村振興(xing) 、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現代化建設等,製定相應的法律法規,出台係列政策文件,建立健全了城鄉(xiang) 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的體(ti) 製機製和政策體(ti) 係。但隨著城鄉(xiang) 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的深入,還需要構建起共同推進的工作大格局,以促進體(ti) 製機製和政策體(ti) 係轉化為(wei) 新時代精神文明建設工作效能。一是加強對精神文明建設領域重大問題的分析研判和重大戰略性任務的統籌指導,不斷提高各級黨(dang) 委領導城鄉(xiang) 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的能力和水平。二是進一步發揮政策導向作用,使經濟、政治、文化、社會(hui) 、生態等方方麵麵政策都有利於(yu) 促進城鄉(xiang) 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把精神文明建設的基本要求融入城鄉(xiang) 各行各業(ye) 規章製度中,打破基層各部門工作壁壘和條塊分割,構建組織有力、運行流暢、務實管用的聯動工作機製。三是完善誌願服務製度和工作體(ti) 係,健全城鄉(xiang) 誌願服務的常態管理機製、供需對接機製、應急響應機製以及誌願服務的激勵機製和信用評價(jia) 體(ti) 係,推動誌願服務體(ti) 係製度化、社會(hui) 化、專(zhuan) 業(ye) 化,使誌願服務隊伍成為(wei) 推進城鄉(xiang) 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的重要力量。

    (本文係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深化拓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方法與(yu) 路徑研究”〔21ZD077〕的階段性成果)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