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小土豆,大突破 馬鈴薯種業高質量發展觀察

發布時間:2023-02-14 14:46:00來源: 半月談

 

  半月談記者 哈麗(li) 娜

  作為(wei) 四大主糧之一,馬鈴薯對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意義(yi) 重大。內(nei) 蒙古自治區是我國主要的馬鈴薯育種、繁育和生產(chan) 加工基地之一。內(nei) 蒙古近年來加快推進馬鈴薯種業(ye) 技術攻關(guan) ,一批批具有地方特色的馬鈴薯新品種相繼問世。未來更需在核心技術研究、產(chan) 業(ye) 主體(ti) 培育等方麵發力,進一步促進馬鈴薯種業(ye) 高質量發展。

  來自主產(chan) 區的技術攻關(guan)

  2022年5月,由內(nei) 蒙古自治區烏(wu) 蘭(lan) 察布市自主選育的馬鈴薯旱作新品種“蒙烏(wu) 薯”係列品種,進入大田試驗階段。

  為(wei) 了加快推進馬鈴薯產(chan) 業(ye) 和種業(ye) 創新工作,2020年,內(nei) 蒙古科技廳選擇馬鈴薯產(chan) 業(ye) 集群優(you) 勢較好的烏(wu) 蘭(lan) 察布市建設內(nei) 蒙古馬鈴薯種業(ye) 技術創新中心,並通過“科技興(xing) 蒙”行動重點專(zhuan) 項給予支持。

  烏(wu) 蘭(lan) 察布市農(nong) 牧業(ye) 科學研究院院長尹玉和介紹,“蒙烏(wu) 薯”係列新品種,從(cong) 2013年開始雜交選育,經過近10年的科研攻關(guan) ,部分新品種已進入田間中試階段。該係列新品種是適宜內(nei) 蒙古種植的抗旱、抗病、高澱粉專(zhuan) 用型馬鈴薯新品種,目前已取得階段性成果,選育的豐(feng) 產(chan) 、抗病品種“蒙烏(wu) 薯1號”和高澱粉品種“蒙烏(wu) 薯6號”兩(liang) 個(ge) 品種,也將於(yu) 2023年進入大田推廣階段。

  目前,內(nei) 蒙古馬鈴薯種業(ye) 技術創新中心正圍繞種業(ye) 核心問題開展技術攻關(guan) ,已選育出抗病、高產(chan) 、早熟鮮食、高澱粉、抗旱等6個(ge) “蒙烏(wu) 薯”係列新品種,建有1座馬鈴薯種質資源庫。

  除了科研院所積極推進馬鈴薯種業(ye) 技術研究外,不少馬鈴薯生產(chan) 企業(ye) 也加入育種研究當中,取得較好的成果。

  內(nei) 蒙古中加農(nong) 業(ye) 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一直致力於(yu) 馬鈴薯新品種育種,已育成“中加係列”馬鈴薯新品種7個(ge) 。公司副總經理劉廣晶介紹,目前,企業(ye) 育成的“中加係列”新品種中,已有6個(ge) 新品種獲得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新品種登記證書(shu) ,4個(ge) 新品種得到植物新品種保護。2022年5月,企業(ye) 成功揭榜內(nei) 蒙古首批種業(ye) 科技創新重大示範工程“揭榜掛帥”項目,將從(cong) 馬鈴薯種質資源創新、新品種選育、配套栽培技術等方麵開展技術攻關(guan) 。

  此外,內(nei) 蒙古馬鈴薯分子育種研究也在穩步推進。近年來,內(nei) 蒙古大學馬鈴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團隊,在對馬鈴薯產(chan) 量、品質等重要性狀基因進行挖掘鑒定的基礎上,結合分子標記選育出早熟、高澱粉馬鈴薯新品種,目前已在內(nei) 蒙古多個(ge) 地區進行試驗種植。

  從(cong) 引種鑒定到生物技術育種

  內(nei) 蒙古馬鈴薯種業(ye) 研究經曆了從(cong) 國外引種鑒定,到品種間雜交和種間雜交,再到生物技術育種的過程。未來,內(nei) 蒙古馬鈴薯種業(ye) 實現高質量發展,還需克服核心技術研究、產(chan) 業(ye) 主體(ti) 培育、馬鈴薯育種人才等方麵的挑戰。

  內(nei) 蒙古大學馬鈴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教授齊建建介紹,生物育種技術可分為(wei) 四個(ge) 發展階段:原始馴化選育“1.0版”、雜交育種“2.0版”、分子育種“3.0版”和智能分子設計育種“4.0版”。目前,國外馬鈴薯育種已基本實現以分子標記輔助選擇和轉基因為(wei) 代表的分子育種“3.0版”,完成了從(cong) “經驗育種”到定向高效的“精確育種”轉變。當前,內(nei) 蒙古馬鈴薯育種仍然以傳(chuan) 統雜交“2.0版”為(wei) 主,後代選擇效率不高、準確性差。

  產(chan) 業(ye) 主體(ti) 培育不足,“育繁推一體(ti) 化”企業(ye) 少。半月談記者采訪了解到,目前,內(nei) 蒙古馬鈴薯生產(chan) 加工企業(ye) 數量不少,但從(cong) 事馬鈴薯育種研究的企業(ye) 較少,領軍(jun) 企業(ye) 寥寥無幾。劉廣晶介紹,馬鈴薯育種工作周期長,一般要10到12年的時間,並且投入大、效益低,很多馬鈴薯企業(ye) 為(wei) 了效益選擇做馬鈴薯種薯繁育和馬鈴薯生產(chan) ,忽略育種研究。此外,科研院所、高校、企業(ye) 的馬鈴薯育種研究處於(yu) “單打獨鬥”狀態,缺少合作,馬鈴薯產(chan) 學研用融合發展不足也製約馬鈴薯育種產(chan) 業(ye) 發展。

  育種人才短缺,且出現斷檔。內(nei) 蒙古農(nong) 牧科學院特色作物研究所馬鈴薯育種研究室主任研究員曹春梅介紹,在20世紀70年代,內(nei) 蒙古農(nong) 科院和烏(wu) 蘭(lan) 察布市的一批老先生為(wei) 馬鈴薯育種做了大量的工作,內(nei) 蒙古馬鈴薯莖尖剝離脫毒技術曾引領全國。但從(cong) 1998年到2008年間,內(nei) 蒙古馬鈴薯研究側(ce) 重於(yu) 繁育,馬鈴薯育種研究進入停滯。馬鈴薯“引洋棄土”的10年,導致很多育種人才流失,目前,內(nei) 蒙古馬鈴薯育種人才斷檔問題較嚴(yan) 重。

  科技引領讓產(chan) 業(ye) 主體(ti) 做大做強

  內(nei) 蒙古冷涼幹燥的氣候和半沙化的土壤,是馬鈴薯育種良所。內(nei) 蒙古馬鈴薯種業(ye) 發展應堅持種業(ye) 科技引領,支持企業(ye) 做大做強,加快馬鈴薯育種領軍(jun) 人才培養(yang) ,努力建設現代化馬鈴薯種業(ye) 基地。

  對基礎研究提供穩定支持,堅持科技引領種業(ye) 振興(xing) 。齊建建說,目前,內(nei) 蒙古相繼資助了一批馬鈴薯新品種選育項目,但針對更為(wei) 底層與(yu) 核心的基礎研究項目的支持相對較少。他認為(wei) ,地方政府應加大對重要農(nong) 藝挖掘等基礎研究的支持力度,提供穩定的科研項目支持,通過種業(ye) 科技創新來實現內(nei) 蒙古種業(ye) 跨越式發展。

  加快科企深度融合,培育有核心競爭(zheng) 力的產(chan) 業(ye) 主體(ti) 。劉廣晶說,宜鼓勵科學院所與(yu) 更多的企業(ye) 深度融合,推動良種科研聯合攻關(guan) ,同時通過政策引導、資金支持,加快企業(ye) 對馬鈴薯育種技術研究與(yu) 推廣,培育有核心競爭(zheng) 力的產(chan) 業(ye) 主體(ti) ,最終建設國家現代化馬鈴薯種業(ye) 基地。

  加速馬鈴薯育種領軍(jun) 人才培養(yang) ,積極引進創新型人才。曹春梅表示,內(nei) 蒙古應加速馬鈴薯育種人才培養(yang) ,可通過專(zhuan) 項資金支持與(yu) 國內(nei) 外馬鈴薯育種優(you) 勢單位進行項目合作來培養(yang) 馬鈴薯育種領軍(jun) 人才,同時積極引進國內(nei) 外馬鈴薯分子育種方麵的創新型、高端人才,最終實現馬鈴薯種業(ye) 振興(xing) 。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