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職故事 | 全國人大代表王曉菲:“紡織女工”擦亮中國製造金字招牌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生產(chan) 紡織品的國家之一,早在2000多年前,中國就出現了紡織技藝,從(cong) 古時手工織布紡紗,到如今機器代替傳(chuan) 統手工,來自山東(dong) 的“紡織女工”王曉菲用手中絲(si) 線將中國紡織的過去與(yu) 未來串了起來。
2003年,王曉菲從(cong) 紡織技校畢業(ye) 後,一直從(cong) 事紡紗工作,如今,她已在德州恒豐(feng) 集團細紗車間已經工作了20個(ge) 年頭。
在車間裏的工作並不是那麽(me) 容易,紡織廠環境差、噪音大、三班倒,到處飄著微小的“棉花毛毛”,到了夏天,車間內(nei) 更是高溫高濕。
“我回家也曾給家裏發過牢騷,也埋怨過工作累。”王曉菲說,每當懈怠的時候,她看著優(you) 秀的同行憑借出色的技術引領行業(ye) 的例子,讓她繼續堅持了下去。通過五年持續不斷的努力,王曉菲在2008年的全國技能比賽中等到了機會(hui) 。她從(cong) 公司、全市、全省的層層選拔中脫穎而出,並最終拿到了全國技能比賽的冠軍(jun) 。
在這個(ge) 古老的行業(ye) 中,王曉菲並沒有停下創新的步伐。為(wei) 了提高企業(ye) 的生產(chan) 效率,緩解同事們(men) 的勞動強度,2007年,她和同事一起,經過兩(liang) 個(ge) 多月的反複研究、試驗,創造了“緊密紡繞皮輥斜接頭操作法”。
“當時我們(men) 突破了傳(chuan) 統的正向抵管接頭法,看似簡單的操作,應用之後,我們(men) 一個(ge) 車間的43台車每班用工減少了6人,但產(chan) 量增加了一噸多。同時,紗線斷頭率也降低了近五成。”王曉菲說。
“這就是創新的力量。”王曉菲說。
2018年1月,王曉菲有了一個(ge) “新身份”——全國人大代表。這讓她感到,肩上的擔子更重了,心中的責任更大了。
作為(wei) 一名基層代表,對王曉菲而言,代表履職是一項完全陌生的工作。“我還記得,第一年參加全國兩(liang) 會(hui) 的時候,我通過向‘老代表’學習(xi) 、閱讀相關(guan) 書(shu) 籍等方式學習(xi) 怎麽(me) 搞調研,怎麽(me) 寫(xie) 調研報告,如何審議各項報告。原來自己隻關(guan) 心自己這個(ge) 行業(ye) ,做了人大代表以後,我開始讓自己了解更多的行業(ye) ,努力學習(xi) 法律和政治知識。”
出身基層,王曉菲也有自己的優(you) 勢。和其他人相比,自己更能了解、理解一線技術工人的難處。這些年來,她更是走訪了近百家企業(ye) 和社區,深入了解他們(men) 的所思所想。
2019年,公司成立了以她的名字命名的“王曉菲技能大師工作室”,她開始從(cong) 事技能培訓工作。她把自己所掌握的技能,毫無保留地傳(chuan) 授給新員工,他們(men) 之中有的獲得了省勞模,有的被評為(wei) 首席技師。
然而,在培訓過程中,她發現許多一線的員工幹了好多年,雖然經驗十分豐(feng) 富,技能也很高,但是沒有職業(ye) 技能等級的認定渠道。
職業(ye) 技能等級的認定,一方麵關(guan) 係到工人的待遇,另一方麵,也關(guan) 係到學習(xi) 和晉升的機會(hui) 。而在當時,紡織領域的職業(ye) 技能等級認定掌握在相關(guan) 部門和行業(ye) 協會(hui) 手中,企業(ye) 還沒有發言權。
於(yu) 是,王曉菲多次在全國兩(liang) 會(hui) 上提出加快完善企業(ye) 技能人才自主評價(jia) 的建議。2020年,人社部印發通知支持企業(ye) 大力開展技能人才評價(jia) 工作。同年底,山東(dong) 人社廳印發《山東(dong) 省高層次專(zhuan) 業(ye) 技術人才高級職稱評審“直通車”暫行辦法》,王曉菲的建議也得到了相關(guan) 部門的關(guan) 注和回複。2021年她所在的公司獲得了企業(ye) 技能人才自主評價(jia) 和專(zhuan) 業(ye) 技術職稱評審的雙資質。
“通過自主評價(jia) ,我們(men) 為(wei) 1000多人解決(jue) 了技能等級認定問題,他們(men) 拿到了技能補貼,待遇提升了,獲得感強了,幹勁兒(er) 也更足了。”王曉菲說。
5年過去了,回顧自己的履職經曆,王曉菲坦言,自己也有一些遺憾。“疫情這幾年,我調研的機會(hui) 比上一屆代表要少一些,有一些工作不得不通過線上完成。”
如今,王曉菲已不再是當年的“懵懂新人”,她感到自己要做的事更多了。“從(cong) 今年開始,我要更加貼近人民群眾(zhong) ,更深入地走進各行各業(ye) 一線工人當中,了解大家的心聲。”
說起今年兩(liang) 會(hui) 關(guan) 注的問題,王曉菲表示:“一個(ge) 是希望國家可以更加重視企業(ye) 文化建設,讓一線工人的職工文化深入人心。另外,也希望社會(hui) 各界更加重視青年技能人才的培養(yang) 和發展,包括技術人才的就業(ye) 問題、待遇問題等等。”
記者手記
“手舞銀絲(si) 織彩夢”的代言人
葉雨婷
初識王曉菲,是在去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的代表通道上,她在大屏幕裏,身穿一套淡粉色西裝,講到自己首創的新紡織技術手法時,她用手熟練地向攝像機演示了一遍。
紡織工人這個(ge) 詞似乎離現代化、網絡化的社會(hui) 非常遙遠,但他們(men) 卻與(yu) 我們(men) 每個(ge) 人的生活息息相關(guan) 。當網購衣物一件件快遞到家中時,我們(men) 似乎都已經忘記,每一個(ge) 線頭、每一個(ge) 接縫,都留著紡織工人們(men) 的心血和汗水。
她說,“近20年的車間一線工作經曆讓我認識到,工匠精神既存在於(yu) ‘高、精、尖’的產(chan) 業(ye) 和領域,也在每一個(ge) 普普通通的車間裏發光出彩。”這讓當時身在現場的我深受觸動:全國人大代表這一群體(ti) ,來自各行各業(ye) ,而王曉菲正是用自己的努力打造了一張“中國紡織”的形象照。
在采訪過程中,王曉菲總是謙虛地說,作為(wei) 人大代表還有很多做得不足的地方,自己對法律知識了解得不多,也在不斷地補課。但事實上,她關(guan) 注的那些工友們(men) 工作生活的一件件小事、瑣事,正是民眾(zhong) 期盼、促進行業(ye) 發展的實在事。
作為(wei) 新時代的紡織女工,王曉菲們(men) 是“手舞銀絲(si) 織彩夢”的“經緯構造者”,他們(men) 用創新和努力擦亮中國紡織製造品牌,也期待更多的青年技術人才加入這個(ge) 已有2000多年曆史、古老又現代的行業(ye) 中來。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