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百年的故宮裏,看文化與科技融合
◎本報記者 張蓋倫(lun)
遊客走進故宮,看到的是皇城,是建築,是文化。而看不到的,是背後的技術。
讓科技與(yu) 文化共生,讓科技助力文化創新,引導社會(hui) 向上向善發展,是故宮一直在思考的課題。
它曆史悠久,也擁抱創新。故宮與(yu) 社會(hui) 機構、科技企業(ye) 展開廣泛合作,利用科技手段提升文化遺產(chan) 保護、展示傳(chuan) 播和服務遊客能力,創造出大量文化和科技融合的創新性成果;也在文化和科技融合發展理念的指導下積極探索,將傳(chuan) 統修複技藝與(yu) 現代科技相結合,典守珍護,不斷提高遺產(chan) 保護能力。
形成一批有自主知識產(chan) 權的監測技術
古老的故宮裏,其實布放著很多現代化的遺產(chan) 監測設施——這也是開展文物預防性保護所采取的必要監測手段。
故宮博物院擁有全國體(ti) 量最大、體(ti) 係最完備的文化遺產(chan) 保護與(yu) 研究團隊。近年來,故宮博物院在不可移動文物預防性保護方麵的探索取得了係列成效。
針對目前古建築等不可移動文物保護的關(guan) 鍵技術問題,故宮以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為(wei) 依托,聯合國內(nei) 高水平科研隊伍,形成產(chan) 、學、研、用四位一體(ti) 的聯合攻關(guan) 隊伍,開展技術研發和理論研究。
例如在“不可移動文物本體(ti) 劣化風險監測分析技術和裝備研發”項目中,針對監測裝置“小型化、低功耗、高精度、多參數、智能化、實時穩定”的重大需求,項目團隊研發或集成了7類14種專(zhuan) 用監測裝置,已經實地驗證,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chan) 權的監測技術。
“大型明清古建築(群)安全風險預警關(guan) 鍵技術研究”項目麵向大型明清古建築(群),基於(yu) 建築物規模、密度、結構、材質、整體(ti) 空間與(yu) 景觀、可移動文物數量與(yu) 保存等多維度特征和曆史風險數據,研究古建安全風險評估指標體(ti) 係,編製安全風險判定與(yu) 預警體(ti) 係及綜合防控指南。例如,以古建內(nei) 人員異常行為(wei) 風險分析預警算法模型,研究高密度人流人群動態精準計數技術;結合古建自身屬性和曆史風險數據,研究不同季節、不同時段、複雜天氣等因素影響下的火災動態風險感知及分析預警方式能力;基於(yu) 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技術,對火災探測器及監測技術提出新要求,構建古建築(群)安全風險感知與(yu) 預警平台,並開展應用驗證。
目前,故宮已形成完整的不可移動文物監測與(yu) 應對體(ti) 係,以人工智能、大數據、雲(yun) 計算等高新技術為(wei) 依托,建立起故宮世界文化遺產(chan) 監測數據平台體(ti) 係與(yu) 應急指揮平台,實現了“變化可監測、風險可預報、險情可預控、保護可提前”的預防性保護管理目標,使得遺產(chan) 真實性、完整性得到有效保護。
用數字技術讓文物曆久彌新
眾(zhong) 多技術手段當中,文物的數字化是最重要的預防性保護措施。利用數字科技加速文物的數字化資源轉化,可以完整、準確、真實地永久保存文物信息,形成文物的數字檔案,為(wei) 故宮博物院文物的保護、研究以及展示等提供了有力支撐。
目前,故宮博物院已擁有全部186萬(wan) 件院藏文物的文物信息資源,85萬(wan) 件/套院藏文物影像,采集製作了1500餘(yu) 件院藏文物的高精度三維模型。此外,為(wei) 配合古建保護修繕工作的開展,故宮博物院還重點采集製作了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養(yang) 心殿、禦花園等區域的三維模型,采集了全部開放區域的高精度360°建築高清全景影像。視音頻資源方麵,目前采集總時長超過8500小時,覆蓋古建修繕、文物修複、口述曆史、院內(nei) 學術會(hui) 議活動等多個(ge) 方麵。
院藏文物基礎影像采集工作是近年來故宮開展的一項關(guan) 乎故宮文物保護利用的基礎性工作。這項工作任務繁重、時間跨度大,需要集合全院和社會(hui) 力量。為(wei) 此,故宮博物院專(zhuan) 門開發了針對文物基礎影像采集工作的大數據管理工具——院藏文物基礎影像采集數據看板,充分利用大數據分析和數據可視化技術,加強文物數字資源采集進展的動態統計和實時反饋,對采集工作進行科學化和精細化的管理與(yu) 調整。
“數字故宮”也是數字技術助力文物保護的生動實踐。近年來故宮博物院推出的“數字文物庫”“數字多寶閣”“全景故宮”等項目得到了社會(hui) 各界的好評,讓文化資源借助數字技術“活起來”。
前不久,故宮博物院還聯合高校和科技企業(ye) 成功申報了“十四五”重點研發項目“大型綜合性博物館數字孿生關(guan) 鍵技術研究與(yu) 服務示範”。該項目將通過研究數字孿生理論和構建方法,搭建數字孿生公眾(zhong) 服務平台,為(wei) 數字孿生相關(guan) 技術在博物館行業(ye) 中的規模化應用提供技術驗證和應用示範。項目成果將在故宮博物院北院區進行展示。
故宮博物院期待,將來能夠進一步提升文物科技創新能力和文物領域科技應用水平,帶動解決(jue) 重點難點和瓶頸問題,支撐引領文物事業(ye) 高質量發展,讓文物保護擁有更堅實的依靠,也讓穿越千年的文化得以永續保存,曆久彌新。
讓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
來故宮的遊客會(hui) 發現,故宮的垃圾桶不是那麽(me) 好找了。
綠色發展理念要深入人心,就要在全社會(hui) 形成共識。故宮博物院希望通過“零廢棄行動”,向故宮工作人員、向每年前來的遊客潛移默化地傳(chuan) 遞這樣的綠色發展理念。
“故宮零廢棄”項目自2020年起分為(wei) 兩(liang) 個(ge) 階段逐步推進,即“零廢棄辦公”和“零廢棄遊覽”,以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為(wei) 原則,對院內(nei) 非開放區域和遊覽區域進行廢棄物的合理管理,提高資源利用率,將故宮博物院打造成為(wei) 國際領先的零廢棄博物館。
通過環境行為(wei) 研究,分析最佳布點位置,故宮垃圾桶數量大幅減少。調整後的垃圾桶布局更合理,景觀更少被打擾,保潔員工作區域也更集中,分類效率大大提升。“故宮零廢棄”項目還通過各種宣傳(chuan) 體(ti) 驗活動,倡導遊客及更大範圍的社會(hui) 公眾(zhong) 關(guan) 注並踐行垃圾分類行動。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的內(nei) 在要求。作為(wei) 國家級博物館、世界文化遺產(chan) 地,故宮博物院始終認為(wei) ,自己有責任有義(yi) 務為(wei) 綠色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提升遊客環境保護意識,培養(yang) 遊客環境保護習(xi) 慣。
故宮也期待更多的文旅文博單位共同攜手,共同推動更多博物館加入到零廢棄建設的行列當中。通過真實的零廢棄探索,一起講好中國博物館的綠色故事,讓世界看到不一樣的中國博物館。
《科技日報》2023年2月20日第05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