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智化轉型助推大學教育高質量發展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對“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作出全麵而係統的部署。教育部部長懷進鵬在《人民日報》撰文指出,“推進教育數字化”是新時代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的總體(ti) 方向和重點任務之一。以數智化轉型推動高等教育的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賦予大學的曆史機遇,也是大學貫徹國家戰略的應有之義(yi) 。
近年來,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正在改變高等教育麵貌。我們(men) 可以很容易地在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注意到一些變化的情況,例如:知識生產(chan) 和傳(chuan) 播主體(ti) 更多元,各類在線課程開放平台、視頻平台提供了豐(feng) 富的在線學習(xi) 資源,傳(chuan) 統的人才培養(yang) 模式受到挑戰;知識存儲(chu) 和組織形態更碎片化,長期學習(xi) 碎片化知識,給深度學習(xi) 、係統學習(xi) 能力的養(yang) 成造成困擾,將對學生的學習(xi) 習(xi) 慣產(chan) 生深遠影響;此外,數智化對教師隊伍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身處當今時代,教師在不斷積累專(zhuan) 業(ye) 領域知識之餘(yu) ,還需主動學習(xi) 以適應新的教學場景,掌握新的教學工具。大學的科研、教學、管理服務等工作,全麵迎來新機遇和新挑戰。如何與(yu) 時俱進、守正創新,實現高等教育的高質量發展,是大學麵對的新課題。
為(wei) 把握曆史機遇,應對技術變革帶來的挑戰,北京大學將數智化作為(wei) 學校發展戰略之一,開展了一係列實踐探索。
一是優(you) 化智慧教學環境,加強在線課程體(ti) 係建設。目前,北京大學所有教室均支持開展錄播直播授課,線上線下融合教學,全校100多個(ge) 專(zhuan) 業(ye) 的所有課程都實現了數字化。教學平台共收錄1.4萬(wan) 餘(yu) 門錄播課程,50餘(yu) 萬(wan) 小時的數字資源,實現所有課程完整記錄、有序組織,基本構建起了能夠滿足學生旺盛求知欲的、體(ti) 係化的數字化資源庫。此外,學校還通過主辦中國高校教學發展網絡年會(hui) ,與(yu) 劍橋大學、密歇根大學合作舉(ju) 辦國際教學研討會(hui) 等,著力提升教師隊伍的數智化素養(yang) 。
二是開展廣泛合作,擴大優(you) 質資源開放。北大已有200餘(yu) 門慕課在國家智慧教育平台上線,麵向全社會(hui) 開放。自2021年秋季學期起,北大連續開展“全球課堂”項目,來自數十所海外院校的學生,與(yu) 北大同學一起參與(yu) “雲(yun) 端”課堂。“全球課堂”項目的課程均由名師領銜,或注重培養(yang) 學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或聚焦人工智能等前沿領域。2022年秋季學期,我校鄂維南教授領銜主講機器學習(xi) 引論課程,與(yu) 各國學生分享北大數學與(yu) 智能科學的魅力。此外,我校聯合清華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開展課程互選計劃,北大開放了大量優(you) 質通識課程,使更多學生受益。
三是依托“數智化+”,推進交叉學科建設。北大近年來在交叉學科研究及人才培養(yang) 方麵積累了比較豐(feng) 富的經驗。2022年是北京大學“數字與(yu) 人文”年,其宗旨是“科技為(wei) 人文賦能,人文為(wei) 科技賦值”,即以現代科技為(wei) 方法引導,以人文精神為(wei) 價(jia) 值引領,在數字化、智能化的時代背景下,關(guan) 注中國和人類麵臨(lin) 的重大問題,推動方法革新、議題出新、理論創新與(yu) 體(ti) 係更新,思考和回應人類生存秩序的根本性變革。
在持續的實踐探索中,我們(men) 認識到,把握好“變化”中的“不變”,處理好“人”這一教育主體(ti) 與(yu) 技術的關(guan) 係,至關(guan) 重要。
在技術變革的時代,要遵循教育基本規律,牢牢把握住“以學生成長為(wei) 中心”這一不變的根本原則。數智化時代的在線教育平台能提供大量的數字教學資源,打破校園和教室的物理邊界,縮短人與(yu) 人之間的時空距離,讓每個(ge) 人都能夠隨時隨地獲取知識。與(yu) 此同時,更應被重視的是,要通過這些技術手段,促進學生成為(wei) 學習(xi) 的主體(ti) ,強調師生互動、協同共創,以探索和發現為(wei) 中心,鼓勵並幫助學生進行更多的自主選擇,構建個(ge) 性化知識體(ti) 係,提升自主學習(xi) 能力,真正做到學會(hui) 學習(xi) 、終身學習(xi) 。
在技術變革的時代,要牢記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立德樹人,塑造更好的生命和世界,要做到“眼中有數、心中有人”,確保技術革新始終服務於(yu) “學以成人”。中國傳(chuan) 統的教育,突出德的向度和君子人格的培育。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qin) 民,在止於(yu) 至善。到了現代,我們(men) 的教育強調學科,強調培養(yang) 有用的人才,以更好地適應於(yu) 社會(hui) 分工。這些都很重要,但基於(yu) 變化世界的現實,我們(men) 應該重新確立完整的人的理念。在得天下英才而育之、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基礎之上,注重任天下英才而成就之。在重視科技的時代,人文的向度更應該得到強調。韓啟德先生曾經有個(ge) 比喻,“科學技術像一輛快速行駛的列車,人文學應該是刹車係統。要想刹車,人文學必須在車上。”這個(ge) 比喻很好地表現了人文和科技的互相需要與(yu) 合作。缺乏人文關(guan) 懷的科學工作也許會(hui) 把人類帶進一個(ge) 不確定的未來,同樣,缺少科學向度的人文研究也很容易脫離這個(ge) 變化的時代。北大目前正在推動的“數智化+”戰略、“數字與(yu) 人文年”等舉(ju) 措,正是希望通過學科交叉與(yu) 知識融合,促進學生探求世界之真,理解世界之善,感受世界之美;認識自己,理解他人;尊重傳(chuan) 統,麵向未來。
轉型的時代是需要守正創新的時代,北大將堅持紮根中國大地辦大學,科學推進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為(wei) 建設教育強國貢獻力量。轉型的時代也是需要交流合作的時代,北大將持續加快和擴大高水平教育對外開放,以數字化賦能國際化,創新合作模式,依托世界數字教育大會(hui) 等國際平台,發揮自身全球合作網絡,數智教育國際大學聯盟等合作框架的優(you) 勢,與(yu) 全球高等教育界攜手應對數智化時代下人類社會(hui) 麵臨(lin) 的重大挑戰,肩負時代使命,增進人類福祉。
北京大學副校長、教務長 王博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