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保護濕地的年輕人(青春派)

發布時間:2023-02-20 16:20: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習(xi) 近平主席2022年在《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hui) 開幕式上發表致辭時指出,我們(men) 要深化認識、加強合作,共同推進濕地保護全球行動。

  位於(yu) 江蘇沿海的鹽城,擁有582公裏海岸線、76.97萬(wan) 公頃濕地,孕育著太平洋西岸和亞(ya) 洲大陸邊緣麵積最大、生態保護最好的海岸型濕地,獲評國際濕地城市。日前,記者采訪了3位在這裏保護濕地的年輕人,聽他們(men) 講述自己揮灑青春熱血、為(wei) 修複濕地生態所做的努力。

  李征浩:

  因為(wei) 熱愛 所以堅持

  清晨,一輪紅日徐徐升起,遼闊的黃海濕地上,成群的丹頂鶴、灰鶴、東(dong) 方白鸛翩躚起舞。這裏是江蘇鹽城濕地珍禽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下簡稱“珍禽保護區”),也是“東(dong) 亞(ya) —澳大利西亞(ya) ”數百萬(wan) 候鳥遷徙途中的停歇地、繁殖地和越冬地。

  “走,帶你去看野生丹頂鶴!”一輛沾滿了泥漿的皮卡,一個(ge) 帶著三腳架的望遠鏡,一台長焦相機——這是珍禽保護區生態保育團隊成員李征浩的工作家當。1989年出生的李征浩是山西人,他和團隊的其他13位同事主要從(cong) 事濕地生態和生物多樣性監測、退化濕地恢複等工作,鳥類多樣性調查和監測是其中的重要工作內(nei) 容。

  “馬上就要看到丹頂鶴了!”沿著崎嶇的道路在緩衝(chong) 區行駛,李征浩一看到映入眼簾的鳥類就興(xing) 奮起來,“看,排著人字形的是大雁,左邊河裏,體(ti) 型較小的是反嘴鷸,旁邊那幾隻大個(ge) 頭的是綠頭鴨。”駛入一片農(nong) 田的盡頭,他突然停下了車,把單筒望遠鏡遞給記者:“你今天運氣不錯,那邊有4隻丹頂鶴,兩(liang) 大兩(liang) 小,應該是一家。”

  “丹頂鶴奉行‘一夫一妻製’。”李征浩介紹,每年我國約4/5以上的野生丹頂鶴在珍禽保護區越冬,有時候一天就能觀測到上百隻野生丹頂鶴。

  “鳥類多樣性調查和監測工作具有很強的季節性。春節前這幾天趕上寒潮來襲,最低氣溫隻有零下6攝氏度,但也正好是越冬鳥類多樣性調查和監測的工作高峰期,成群的候鳥大批來此越冬,我們(men) 每天必須起早貪黑,才能盡可能記錄到更多數量的鳥類物種。”李征浩告訴記者,“水鳥調查時要看好潮水位,運氣好時在一個(ge) 地方就能看到數萬(wan) 隻鳥,那畫麵極其壯觀。”

  “看,這是我們(men) 組昨天的調查記錄表,有丹頂鶴、東(dong) 方白鸛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還有鸕鶿、豆雁等成千上萬(wan) 的常見鳥類。我們(men) 昨天還幸運地發現了4隻不太常見的青頭潛鴨,也屬於(yu) 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1月18日,農(nong) 曆臘月二十七,距離春節假期隻有兩(liang) 天,李征浩依然堅守在崗位上。

  豐(feng) 碩的工作成果背後是異於(yu) 常人的艱辛付出。珍禽保護區人煙稀少、道路不通,夏天蚊蟲遮天蔽日,冬季海風冰涼徹骨,為(wei) 了追尋鴴鷸類水鳥的行蹤,李征浩和同伴常常要一腳深一腳淺地深入海邊泥灘數公裏,一天下來手腳麻木,渾身是泥。

  是什麽(me) 支撐著李征浩和同伴們(men) 從(cong) 事如此辛苦的職業(ye) ?“因為(wei) 熱愛,所以堅持。我雖然加入團隊才不到5年,但一入行就愛上了這個(ge) 職業(ye) ,而且打算一直幹下去。”李征浩說,“2018年9月,我剛到珍禽保護區報到,第一項任務就是參與(yu) 鳥類環誌工作,每天晚上要給幾百隻鳥腳上套上標有編號的腳環,既要把腳環套上去,還要確保不能傷(shang) 到鳥,工作強度很大。這是我第一次近距離接觸鳥類,開闊了我的眼界。”

  辛苦工作之餘(yu) ,作為(wei) 珍禽保護區為(wei) 數不多的碩士研究生,李征浩不忘科技創新探索。目前,他作為(wei) 主要發明人獲得授權濕地監測與(yu) 保護的相關(guan) 專(zhuan) 利已有8項。近年來,他所在的團隊通過不斷完善科研監測體(ti) 係,除開展鳥類四季動態監測外,初步補充開展了鳥類疫源疫病監測、底棲生物、水文氣象、海岸侵蝕淤積等生物、地理、環境要素基礎監測,積累並收集了保護區大量的本底資料及科研成果。團隊還創新監測體(ti) 係,首次開展國內(nei) 風電場鳥類雷達監測,首次開發濕地鳥類視頻監控智能識別係統。基於(yu) 該團隊對濕地保護作出的突出貢獻,2021年團隊榮獲第十六屆江蘇青年五四獎章集體(ti) 稱號。

  李征浩的家在鹽城市區,乘坐班車上下班單程要一個(ge) 多小時。“這裏雖然地處偏僻、工作條件艱苦,但是,我感到所做的工作很有意義(yi) 。”李征浩說,“我和同伴們(men) 將用青春和熱血,繼續為(wei) 生態文明保護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

  劉彬:

  用腳丈量 用心保護

  距離江蘇大豐(feng) 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下簡稱“麋鹿保護區”)管理處還有幾公裏,司機突然指著不遠處說:“快看,一頭麋鹿站在路中間呢!”發覺車輛駛近,那頭麋鹿不緊不慢地踱著步走進路旁的樹叢(cong) 裏。

  “你們(men) 遇到的應該是麋鹿保護區放養(yang) 的野生麋鹿,有時會(hui) 跑到附近的農(nong) 田和公路上覓食。”聽說了記者的“奇遇”,麋鹿保護區管理處辦公室主任劉彬笑著說。

  1982年出生的劉彬是一位鳥類學博士,他自己也沒想到會(hui) 同麋鹿結緣。2009年,麋鹿保護區首次發現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東(dong) 方白鸛,在安徽大學攻讀完碩士學位的劉彬跟著導師第一次來到大豐(feng) 。他發現,麋鹿喜好生活的沿海灘塗也是鳥類棲息的天堂,便對這塊土地產(chan) 生了濃厚的興(xing) 趣,畢業(ye) 後便決(jue) 心來此從(cong) 事科研工作,這一待就是14年。

  “我還清楚地記得,到麋鹿保護區報到那天,我一大早從(cong) 合肥出發,一直到傍晚才到。當時這裏非常荒涼,距離最近的鄉(xiang) 鎮有10公裏,采購物品都非常困難。食堂隻提供一頓午餐,早飯晚飯都得自己做。第一個(ge) 月的工資發下來,連買(mai) 件厚外套都不夠。”劉彬回憶,“但是興(xing) 趣讓我留了下來,我用了一個(ge) 多月的時間把保護區走了一遍,發現可研究的東(dong) 西非常多,光鳥類就有200多種,足夠我研究一輩子了。”

  “劉彬是我們(men) 保護區的第一個(ge) 碩士,一開始我真的沒想到他能留下來。”大豐(feng) 麋鹿自然保護區管理處副主任王立波介紹,“劉彬工作後,以第一作者先後在國內(nei) 外學術期刊發表關(guan) 於(yu) 麋鹿、鳥類等生物多樣性保護領域論文10篇,其中科學引文索引(SCI)3篇,中文核心期刊6篇,獲得授權實用新型專(zhuan) 利1項。不少保護區的科研主要依托高校,而我們(men) 保護區在劉彬的帶領下,成立了10人左右的以博士領銜、碩士為(wei) 主的本土科研團隊,形成了濃厚的科研氛圍。”

  2013年,劉彬任保護區安全保衛處處長,他解釋:“我這個(ge) 保衛處處長,主要是負責巡護、救助野外受傷(shang) 、被困的麋鹿。”

  麋鹿是我國特有物種,為(wei)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曾繁盛地生活在沿海灘塗。1986年,麋鹿保護區正式建立,國家從(cong) 英國重新引進39頭麋鹿,落戶大豐(feng) 黃海灘塗。近10年來,麋鹿保護區的麋鹿數量不斷增加,麋鹿種群數量實現淨增5000頭,總量已突破7000頭,為(wei) 人類拯救瀕危物種提供了成功範例。然而,隨著麋鹿數量激增,野外受傷(shang) 、被困的麋鹿數量也不斷增加。據統計,保護區2017年至2019年共救助麋鹿400多頭,2020年至2022年每年平均救助麋鹿達370多頭。

  “救助工作有一個(ge) 特點,就是24小時待命,晚上突發情況多,經常半夜十一二點,剛剛躺下睡著,那邊電話鈴就響了。”2021年5月的一個(ge) 晚上,劉彬接到電話,有20多頭野生麋鹿誤入大豐(feng) 港附近一個(ge) 一公裏長的排灌渠內(nei) ,由於(yu) 渠水較深,四周沒有緩坡,麋鹿無法自行上岸,時間久了會(hui) 導致溺水。晚上8點多,劉彬等趕到現場,一開始借助消防救援梯,想讓麋鹿自己爬上來,可是動物們(men) 不配合。他們(men) 決(jue) 定將麋鹿一頭頭麻醉後再拖上岸。穿上救生衣,坐上橡皮艇,劉彬專(zhuan) 門負責向麋鹿吹麻醉針。

  “這可不是個(ge) 簡單活,我趴在橡皮艇頭上,距離麋鹿還有五六米的時候它就很警覺,就得開始吹麻醉針,而且針一旦遇水就會(hui) 失效,我們(men) 準備了幾十支麻醉針,到最後生怕不夠用。”劉彬回憶,被麻醉成功的麋鹿大約5分鍾以後開始出現搖晃、迷糊的行為(wei) ,他們(men) 就趕緊鎖定目標,把消防隊提供的繩子套在麋鹿的脖子和腿上,迅速拉上岸。

  “一頭公鹿有500多斤,我們(men) 好幾個(ge) 人費半天勁才能把它弄上岸,還生怕繩子把它勒傷(shang) 了。上岸後趕緊注射解藥,5分鍾左右它就清醒過來,可以放走了。”等所有的麋鹿解救成功,已經是次日清晨5點多了,劉彬他們(men) 乘坐的橡皮艇裏灌滿了水,他們(men) 渾身濕透,累得筋疲力盡,但大家還是非常有成就感。

  今年春節假期,劉彬選擇了大年初二、初三值班,不過令他高興(xing) 的是,那幾天沒有接到救助電話。今年,他準備將保護區對野生麋鹿網格化管理的調查情況整理出書(shu) ,同時進一步做好保護區內(nei) 的鳥類環誌工作,並爭(zheng) 取對保護區的生態環境進一步調研。“用腳丈量,用心保護,我相信我們(men) 保護區會(hui) 發展得越來越好!”劉彬信心滿滿。

  薑文魁:

  退漁還濕 責無旁貸

  身為(wei) 80後的東(dong) 台沿海經濟區條子泥濕地服務中心主任薑文魁怎麽(me) 也沒想到,自己前10年和後10年從(cong) 事的工作內(nei) 容居然是完全相反的:從(cong) 山東(dong) 水利學校農(nong) 田水利專(zhuan) 業(ye) 畢業(ye) 後,剛工作的10年他是江蘇鹽城東(dong) 台弶港鎮水務站負責農(nong) 田水利建設管理的工程員,負責圍墾灘塗;可自從(cong) 10年前到東(dong) 台沿海經濟區管委會(hui) 工作後,他的主要任務變成了退漁還濕,負責把圍起來的魚塘還原成濕地!

  春節剛過,東(dong) 台條子泥濕地的潮水漲了起來,成群的候鳥掠過海堤,落在“720高地”上——這是國內(nei) 首個(ge) 固定高潮位候鳥棲息地,是東(dong) 台沿海經濟區收回720畝(mu) 魚塘、為(wei) 漲潮時無處停留的鳥兒(er) 們(men) 打造出的一方樂(le) 園。東(dong) 台沿海經濟區管委會(hui) 副主任王衛國點開觀景台電子屏上的“鳥臉識別係統”,就能隨意切換鏡頭,看到沿40公裏海岸線安裝的317個(ge) 高清攝像頭拍攝到的鳥類棲息實景,並自動識別所選的鳥類種類。

  薑文魁就是“720高地”的建設者之一。“這裏原先是沿海集團承包給養(yang) 殖戶的魚塘。2020年4月,我們(men) 對這720畝(mu) 魚塘投入百萬(wan) 元進行微地形改造、濕地修複、環境整治並實行封閉管理,吸引了小青腳鷸、勺嘴鷸等水鳥,成為(wei) 遠近聞名的網紅打卡地。”薑文魁介紹,720鳥類高潮位棲息地營造了三種生境:深水區、淺水區和光灘區。整個(ge) 水體(ti) 根據鳥類專(zhuan) 家的建議,不定時進行更換。

  其實,剛到條子泥工作的時候,薑文魁跟多數漁民一樣不解:“這裏漁業(ye) 資源豐(feng) 富,如果承包出去發展養(yang) 殖業(ye) ,經濟效益很可觀。政府為(wei) 啥要把條子泥‘圈’起來,不但產(chan) 生不了任何效益,還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去搞退漁還濕?”

  慢慢地,薑文魁在工作中感受到了奧妙:“自從(cong) 成為(wei) 世界自然遺產(chan) 保護地,越來越多的動物成了條子泥的常客,每年都會(hui) 迎來上百萬(wan) 隻候鳥駐足停歇,其中包括勺嘴鷸、震旦鴉雀、東(dong) 方白鸛等近20種瀕危珍稀鳥類。被譽為(wei) ‘鳥中大熊貓’的勺嘴鷸全球不超過600隻,每年有近一半到條子泥來棲息、覓食、換羽。正是因為(wei) 濕地生態修複得好,條子泥才會(hui) 越來越受鳥兒(er) 們(men) 的歡迎。”

  作為(wei) 條子泥濕地服務中心主任,因為(wei) 常年要在濕地巡護,薑文魁曬得皮膚黝黑。這支巡護“小分隊”由12人組成,分成三班,日複一日,沿著條子泥40公裏長的海堤來回巡邏,捕捉濕地上可能威脅到鳥類、麋鹿等動物安全的“蛛絲(si) 馬跡”。

  眼下,薑文魁最繁重的一項任務是治理外來入侵物種——互花米草。“互花米草生長的地方濕地板結,底棲生物遭到破壞,而底棲生物又是遷徙候鳥的重要食物來源。對付它目前沒有特別有效的辦法,主要靠人工、機械挖根深埋。”薑文魁說,“每年1至3月是清理互花米草的最佳時期,這種植物的生命力非常頑強,生長速度快,一旦發現必須快速鏟除,剛剛巡護隊友又在一片灘塗上發現了互花米草,我們(men) 要盡快趕過去清除掉。”

  “無論是退漁還濕,還是巡護海堤、清除互花米草,為(wei) 的都是修複濕地生態,助力中國式現代化成為(wei) 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薑文魁感觸頗深地說。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