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一磚一瓦 一生守護

發布時間:2023-02-20 16:28:00來源: 人民日報

 

  人物小傳(chuan)

  張鶴珊:1955年生,河北省秦皇島市海港區城子峪村村民,義(yi) 務守護村子附近的明長城45年,並收集整理了20多個(ge) 長城民間故事,編輯成《長城民間傳(chuan) 說》。2002年,成為(wei) 中國長城學會(hui) 首位農(nong) 民會(hui) 員;2003年,成為(wei) 秦皇島市首批長城保護員;2007年,被國家文物局授予“文物保護特別獎”;曾獲“最美文物安全守護人”等榮譽稱號。

  天剛蒙蒙亮,68歲的張鶴珊就已經踏上山路,開始巡護長城。一把鐮刀、一隻編織袋,是他的標配。

  一路割除雜草,撿拾垃圾,查看城牆……“大家都叫我‘長城活地圖’,這可不是憑空得來的,是靠我的雙腳一步步走出來的。”說起這些,張鶴珊頗為(wei) 自豪。

  守護長城的路,張鶴珊一走就是45年。“長城是我生命的一部分,隻要我還走得動,我就要一直守著它。”張鶴珊深情地說。

  每天6公裏,巡護長城已成為(wei) 他生活的一部分

  皮膚黝黑、頭發花白,這個(ge) 花甲老人走起山路來健步如飛。每天巡護6公裏、查看23個(ge) 城樓,最快的時候,張鶴珊隻用不到4個(ge) 小時即可完成。巡護長城早已成為(wei) 他生活的一部分,“每天都得巡一遍,不去看看心裏就不踏實”。

  張鶴珊生於(yu) 秦皇島市海港區城子峪村,村子後山便是連綿起伏的長城。“守護好長城是我一直就有的想法。”以前,忙農(nong) 活的他隻能偶爾上山去看看,真正讓他踏上巡護長城之路的是“黑家樓”裏一塊丟(diu) 失的石碑。

  “黑家樓”是長城上的一個(ge) 城樓,離張鶴珊家不遠。有一次,他在“黑家樓”裏看到一塊石碑,沒想到,不久後,這塊石碑不翼而飛了。“石碑上記錄著長城的曆史,碑沒了太可惜了。”幾天後,他不顧妻子的反對,義(yi) 無反顧地上了山。“祖先修長城,我來守長城。守住長城,就是守住我們(men) 自己的根。”張鶴珊堅定地說。

  從(cong) 平頂峪到董家口,這段長城約10公裏,剛開始時,張鶴珊走完一遍就要花近一天的時間。周圍樹高路陡,磕著碰著是常事。“最怕的還是夏天的野蜂,被蜇了臉就腫得像個(ge) 饅頭。”不過,這些都難不倒張鶴珊,真正讓他犯難的是鄉(xiang) 親(qin) 們(men) 的不理解。“有人叫我‘閑事簍子’,說我瞎管閑事。”可張鶴珊有一股倔勁兒(er) :“總有一天,時間會(hui) 證明我做的是對的!”

  時間的確給出了答案。2002年,董家口長城景區設立,帶火了當地的鄉(xiang) 村遊,張鶴珊一下子成為(wei) 當地最受歡迎的人。2003年,秦皇島市建立長城保護員製度,張鶴珊成為(wei) 首批長城保護員。他守護的這段長城,保持了明長城的原始風貌。在他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村民加入到保護長城的隊伍中。

  走訪村裏老人收集故事,為(wei) 研究長城文化留下更多素材

  對張鶴珊來說,長城不隻是冰冷的城牆和城樓,“我從(cong) 小就聽長城的故事長大,守護長城,不僅(jin) 要守住一磚一瓦,更要守好背後的文化。”

  巡護路上,張鶴珊很忙。他不僅(jin) 要勸走放羊倌、趕跑偷磚人,阻止別人破壞長城,還要搜尋長城的斷碑和殘片,從(cong) 鄉(xiang) 親(qin) 們(men) 口中搜集長城民間故事。碰上年紀稍大一點的鄉(xiang) 親(qin) ,他就拉著對方聊起來,晚上回家後,就把聽到的故事記下來。

  2002年,張鶴珊成為(wei) 中國長城學會(hui) 首位農(nong) 民會(hui) 員,從(cong) 此,他更忙了。

  張鶴珊守護的明長城沿線,有許多像城子峪一樣的小村莊。一到晚上,他便帶上饅頭、花生米、白酒,開始走村串戶搜集故事。“最遠的村子離我家有10裏地,往返一趟要兩(liang) 個(ge) 小時。”張鶴珊去過十幾個(ge) 村,走訪了近百名老人,搜集了數百個(ge) 故事。

  張鶴珊將這些口耳相傳(chuan) 的民間故事,與(yu) 碑文、地方誌、長城百科全書(shu) 等資料逐一對比考證,最終整理出20多個(ge) 故事,編輯成《長城民間傳(chuan) 說》,2009年正式出版。

  張鶴珊每天都寫(xie) 巡護日誌,如今,他寫(xie) 下的日誌有近20本、超百萬(wan) 字。他還把“丈量長城”的任務也承擔了下來。一個(ge) 人不好量,他就周末拿著皮尺,和兒(er) 子一起上山。張鶴珊對自己守護的每一段長城、每一座城樓的建築形式、材料、尺寸都做了詳細記錄。

  最近,張鶴珊又將自己的日誌和讀書(shu) 筆記進行整理,出版了一本新書(shu) 《張鶴珊聊長城》,講述他和長城之間的故事。“希望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為(wei) 研究長城文化留下更多素材。”張鶴珊說。

  免費當導遊講解長城文化,引導人們(men) 文明遊長城

  在張鶴珊的家門口,曾經立著一個(ge) 木牌,上麵寫(xie) 著“中國長城學會(hui) 會(hui) 員張鶴珊,免費導遊”。

  免費導遊是張鶴珊想的一個(ge) 招兒(er) 。巡護中,他發現有些遊客亂(luan) 扔垃圾,甚至還會(hui) 在城磚上刻字。張鶴珊看著心疼,但由於(yu) 不知道遊客的進山時間,他隻能事後發現、慢慢清理。於(yu) 是,張鶴珊萌生了當免費導遊的想法,遊客到哪他就到哪,如果有不當行為(wei) ,他可以及時勸阻。

  “免費導遊”的牌子是立起來了,可來問的人卻寥寥無幾。張鶴珊主動聯係了一些旅遊團的負責人,提出免費為(wei) 他們(men) 當向導,義(yi) 務講解長城知識。現在,有遊客來爬長城,張鶴珊一準能知道。還有一些遊客會(hui) 隨身帶著垃圾袋,跟著他一起清理長城沿線的垃圾。

  和遊客打交道久了,張鶴珊發現,最有效的方式還是講解長城文化。有一次,20多名大學生來長城寫(xie) 生。在一座城樓裏,一個(ge) 小夥(huo) 子剛要在磚牆上寫(xie) 字,張鶴珊沒有直接製止他,而是講起了在這座城樓裏王秀英替丈夫守衛的故事。故事講完,眾(zhong) 人鼓掌,小夥(huo) 子也連連道歉。“不愛惜是因為(wei) 不了解。當大家了解了長城背後的故事,都會(hui) 心存敬畏,不忍心破壞。”張鶴珊說。

  這些年,年近古稀的張鶴珊還趕了一回時髦——學攝影、拍短視頻。

  夏天的野花,冬天的白雪,巡護路上,每次遇到美景,張鶴珊都會(hui) 用手機拍下來,分享到自己的朋友圈。他還專(zhuan) 門在短視頻平台注冊(ce) 了賬號。

  講述長城背後的故事,記錄巡護路上的趣聞,介紹關(guan) 於(yu) 長城的小知識……兩(liang) 年多來,張鶴珊發布了700多條短視頻,如今,他的短視頻賬號有近40萬(wan) 人關(guan) 注。為(wei) 了讓自己拍攝的短視頻更有吸引力,張鶴珊下了不少功夫。“每次拍攝前,我都會(hui) 花幾個(ge) 小時琢磨一下選景和內(nei) 容,想一想怎麽(me) 讓視頻呈現得更有趣。”張鶴珊笑著說。

  空閑時,張鶴珊還會(hui) 去學校講課,跟孩子們(men) 分享長城的魅力。“守護長城不隻是一部分人的責任,更應該成為(wei) 一種文化傳(chuan) 承。有更多的人了解長城,就會(hui) 有更多的力量保護長城。”張鶴珊說。

  讓更多人了解長城、愛護長城(記者手記)

  崎嶇的山路,張鶴珊走了45年。即使困難重重,他也從(cong) 未想過停下腳步。張鶴珊說,這就是一個(ge) 普通農(nong) 民幹了一件普通的事,隻是因為(wei) 用心才顯得特別。他最大的心願,就是讓更多人了解長城、愛護長城。

  張鶴珊的用心不隻體(ti) 現在長年累月的堅持,更體(ti) 現在對文物心存敬畏:把一塊塊散落的磚塊放回原處,清理城牆上的刻字,一個(ge) 一個(ge) 搜集有關(guan) 長城的傳(chuan) 說……他還買(mai) 來許多有關(guan) 長城和文物保護的書(shu) 籍,時時閱讀。

  因為(wei) 敬畏,所以愛護。張鶴珊想通過自己的努力,把對長城的愛護、對曆史文物的敬畏埋進更多人心裏,一代代傳(chuan) 承下去。相信這一顆顆種子,終將匯聚成一股股保護長城和傳(chuan) 承文化的堅實力量。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