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中國科技新亮點觀察——從國家創新調查製度實施看科技創新生動實踐

發布時間:2023-02-23 10:20: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突飛猛進,學科交叉融合不斷發展,科學研究範式發生深刻變革,科學技術和經濟社會(hui) 發展加速滲透融合。

  嫦娥探月、天問探火,神舟飛船接力騰飛,中國空間站全麵建成,首架C919大飛機正式交付……新時代10年來,在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科技事業(ye) 發生曆史性、整體(ti) 性、格局性重大變化,科技實力躍上新的大台階,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開啟建設世界科技強國新征程。

  近日,國家創新調查製度實施10周年座談會(hui) 在科技部舉(ju) 行。10年來,符合中國國情的國家創新調查製度已經建立並持續完善,係統刻畫中國科技創新的生動實踐,全麵反映中國科技創新能力。從(cong) 國家創新調查製度取得的豐(feng) 碩成果,可以更好觀察中國科技創新的新亮點。

  科技人才結構更加優(you) 化 經費投入快速增加

  國家創新調查製度是黨(dang) 中央、國務院深化科技體(ti) 製改革、監測評價(jia) 國家創新體(ti) 係的重要基礎性製度,為(wei) 創新型國家、世界科技強國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

  2016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明確提出:“加強創新調查,建立定期監測評估和滾動調整機製。”

  2022年,新修訂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進步法》明確規定:“國家建立健全科學技術統計調查製度和國家創新調查製度,掌握國家科學技術活動基本情況,監測和評價(jia) 國家創新能力。”

  “國家創新調查製度是在科學、規範的統計調查基礎上對國家創新能力進行全麵監測和評價(jia) 的製度安排,由科技部、國家統計局牽頭負責,建立了包括18個(ge) 部門在內(nei) 的工作協調機製,統籌國家創新調查製度實施。”科技部戰略規劃司副司長邢懷濱介紹說。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明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更加激發了創新的澎湃動力。

  北京釣魚台國賓館,芳華苑內(nei) 暖意融融,一場隆重的頒獎大會(hui) 2月17日在這裏舉(ju) 辦,何梁何利基金會(hui) 向2021和2022年度獲獎的112位傑出科學家頒出大獎。

  此次獲獎人員中,既有德高望重的老院士,也有在科技創新前沿領域做出突出貢獻的生力軍(jun) 。他們(men) 中,最年長的已85歲,最年輕的僅(jin) 37歲,平均年齡57.1歲,青年創新獎獲獎人平均年齡42.4歲。

  國家科技創新力的根本源泉在於(yu) 人。我國要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歸根結底要靠高水平創新人才。

  數據顯示,目前我國研究與(yu) 試驗發展(R&D)人員總量為(wei) 572萬(wan) 人年,是2012年的1.8倍,穩居世界第一,每萬(wan) 名就業(ye) 人員中研發人員數由2012年的43人年提高到77人年。

  此外,我國也更加重視對青年人才的培養(yang) ,在國家科技計劃項目中設立35歲以下青年科學家項目,湧現出一批世界頂尖科技人才。中國內(nei) 地入選世界高被引科學家數量從(cong) 2014年的111人增長到2022年的1169人。

  國家統計局社科文司二級巡視員關(guan) 曉靜表示,我國科技創新不斷取得突破,離不開研發投入的快速增長。

  據初步測算,2022年我國全社會(hui) R&D經費投入達到3.09萬(wan) 億(yi) 元,是2012年的3倍,穩居世界第二大研發投入國,R&D經費投入強度從(cong) 2012年的1.91%提升至2022年的2.55%。

  黨(dang) 和國家曆來重視基礎研究工作。加強基礎研究,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迫切要求,是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必由之路。

  近年來,我國的基礎研究經費穩步增長。2022年基礎研究經費達到1951億(yi) 元,是2012年的3.9倍,基礎研究經費占R&D經費的比重為(wei) 6.32%,連續穩定在6%以上。投入的增長,為(wei) 切實加強基礎研究、夯實科技自立自強根基提供了不竭動能。

  企業(ye) 創新主體(ti) 地位更加強化 科技創新產(chan) 出量質齊升

  眼下正是多地春耕備耕的關(guan) 鍵期,在海拔約2000米的雲(yun) 南省富源縣大山深處,由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二院23所航天新氣象公司建設的自動氣象監測站,不斷為(wei) 當地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提供重要氣象信息。

  在富源縣,“十裏不同天”常被用來形容天氣的變幻莫測。特別是暴雨、寒潮、大霧、冰雹等一些氣象災害,往往影響著村民們(men) 的收成。

  為(wei) 此,航天新氣象公司主動扛起企業(ye) 創新主體(ti) 責任,充分挖掘航天領域多年來積累的技術資源和能力,在鄉(xiang) 村振興(xing) 項目中承擔了氣象自動化站點的加密布局工作,有效提升了當地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

  “當前,企業(ye) R&D經費占全社會(hui) R&D經費比重達到76.9%,企業(ye) 的創新主體(ti) 地位正進一步鞏固。”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副院長郭戎介紹,2021年,規模以上工業(ye) 實現技術創新企業(ye) 數達到20.9萬(wan) 家,占全部工業(ye) 企業(ye) 比重為(wei) 47.4%,比2016年提高15.7個(ge) 百分點。

  我國高新技術企業(ye) 數量已從(cong) 2012年的4.9萬(wan) 家增加至33萬(wan) 家,增長5.7倍。2021年有683家企業(ye) 進入全球研發投入2500強榜單,在無人機、電子商務、雲(yun) 計算、人工智能、移動通信等領域成長起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型企業(ye) 。

  企業(ye) 創新主體(ti) 地位更加明確的同時,科技創新產(chan) 出也呈現出量質齊升的特點。2021年,我國高被引論文數為(wei) 42920篇,排名世界第2位,是2012年的5.4倍,占世界比重為(wei) 24.8%,比2012年提高17.5個(ge) 百分點。

  此外,我國每萬(wan) 人發明專(zhuan) 利擁有量從(cong) 2012年的3.2件提升至2021年的19.1件,專(zhuan) 利國際化水平不斷提高,PCT專(zhuan) 利申請量從(cong) 2012年的1.9萬(wan) 件增至2021年的6.96萬(wan) 件,連續三年位居世界首位。2021年技術合同成交額達到37294億(yi) 元,是2012年的5.8倍。

  區域創新高地加快形成 科技創新國際影響力顯著提升

  2022年,中國有21個(ge) 區域進入全球創新指數全球科技集群百強,其中,深圳—香港—廣州(第2位)、北京(第3位)、上海—蘇州(第6位)進入全球前10位。

  值得注意的是,國家高新區成為(wei) 區域創新高地,園區生產(chan) 總值從(cong) 2012年的5.4萬(wan) 億(yi) 元增長至2021年的15.3萬(wan) 億(yi) 元,增長2.8倍;占我國國內(nei) 生產(chan) 總值(GDP)的比重從(cong) 2012年的10.1%增長至2021年的13.4%,提高3.3個(ge) 百分點。

  國家創新調查製度持續監測評價(jia) 顯示,10年來,國家高新區內(nei) 企業(ye) 營業(ye) 收入增長超過2.9倍,淨利潤增長超過3.4倍,營業(ye) 收入超過1000億(yi) 元的國家高新區數量從(cong) 2012年的54家增長至2021年的97家。

  與(yu) 此同時,我國科技創新國際影響力顯著提升。自2013年起,我國連續發布英文版《國家創新指數報告》《企業(ye) 創新調查年鑒》等,多次與(yu) 世界知識產(chan) 權組織、世界經濟論壇、經濟合作發展組織、歐盟委員會(hui) 和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等國際機構開展實地交流。

  邢懷濱表示,未來科技部、國家統計局等有關(guan) 部門將以統計調查數據為(wei) 基礎,深入開展調研,加強分析研究,準確及時反映科技創新發展狀況和重點熱點難點問題,完善數據發布機製和信息化查詢平台等工作,讓創新調查成果成為(wei) 觀察中國科技創新的重要窗口。

  新華社北京2月22日電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