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文旅觀察:文物IP如何出圈?
中新網杭州2月26日電 題:浙江文旅觀察:文物IP如何出圈?
記者 童笑雨
浙江省文旅廳黨(dang) 組書(shu) 記陳廣勝日前在浙江省文物局長培訓會(hui) 上坦言,在文物活化利用領域,浙江在全國談不上拔尖;浙江省文旅廳黨(dang) 組成員、浙江省文物局局長楊建武也表示,浙江的好文物還沒有講出好故事,好故事還沒有轉化為(wei) 好產(chan) 品,好產(chan) 品還沒有發出好聲音。
文物保護利用,讓文物IP出圈,難嗎?
寧波市天一閣博物院專(zhuan) 職副書(shu) 記鄭薇薇說,難在“活”上。
天一閣博物院99%的文物都在庫房。它們(men) 並非“養(yang) 在深閨人未識”,而是缺乏“飛入尋常百姓家”的方式。如何提取文物蘊含的曆史信息、文化元素,用現代的方式講清楚文物的價(jia) 值,很難。
自2021年憑借《唐宮夜宴》出圈至今,河南衛視用“科技賦能傳(chuan) 統文化”的思路打造出多個(ge) 文化“爆款”。在鄭薇薇看來,這是文物活化利用最成功的嚐試之一。
吸引觀眾(zhong) 的,不隻是傳(chuan) 統文化,還有被舞蹈“包裝”後、與(yu) 當下觀眾(zhong) 契合的審美,這是一種“翻譯”能力。雖然文博人都在探索,但活化的載體(ti) 、“翻譯”的方式很難找到。
鄭薇薇坦言,天一閣的館藏文物大多是古籍,做好它們(men) 的活化工作很難。做什麽(me) 選題、用何種演繹方式、由誰演繹等都需要長時間的策劃。天一閣曾舉(ju) 辦多次“天一夜讀”活動,如以昆曲、電音、民樂(le) 等形式演繹古籍《金蓮記》,邀請古琴名家解讀天一閣館藏唐琴“石上枯”的前世今生。
活動反響雖然不錯,但還沒有達到鄭薇薇理想中的狀態。“我們(men) 的傳(chuan) 播和品牌力量還不夠,還需要時間的積澱。試想一下,如果故宮舉(ju) 辦夜讀活動,肯定就‘爆’了。”
浙江省博物館學會(hui) 理事長、浙江自然博物院院長嚴(yan) 洪明認為(wei) ,文物活化利用,首先就要提高文物利用率,要做到三個(ge) “破”,即打破博物館的行政級別、類型和地區界限。
浙江自然博物院此前舉(ju) 辦的“福祿壽喜·美好生活——中國吉祥文化特展”,就調動了河北博物院和上海市曆史博物館的資源。三方遴選了305件具有吉祥意象的動植物自然標本和吉祥寓意的文物,如在鎏金芝鹿紋銀盤中,觀眾(zhong) 可以看到“鹿”通“祿”,寓意著俸祿和富貴;丹頂鶴標本與(yu) 鶴形燭台交相輝映,通過“鬆鶴同春”的情景構建,強化了文物中經典圖案的吉祥寓意。
浙江省文旅廳書(shu) 記陳廣勝認為(wei) ,除了博物館內(nei) 部,還要積極引導鼓勵社會(hui) 力量參與(yu) 文物保護利用。
他舉(ju) 了一個(ge) 例子,五大名瓷南宋官窯就初始技術而言,顯然高於(yu) 浙江龍泉窯,但官窯生產(chan) 宮廷禦品,是專(zhuan) 門給皇帝用的。而正是由於(yu) 封閉、不開放,漸漸地反不如民間的龍泉窯生機勃勃,在天下蔚然成風。
湖州市安吉縣古城遺址保護中心副主任柯安順也認同社會(hui) 力量介入的作用。其所在的安吉古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是中國首家引入社會(hui) 力量參與(yu) 文物保護利用的考古遺址公園。考古、研學、旅遊是其主要的文旅產(chan) 業(ye) 版塊。
遺址公園自2021年開業(ye) 已有兩(liang) 年,很難說是否真正把活化利用做明白了,但柯安順表示,他們(men) 正朝著這個(ge) 方向努力。
文物活化利用和出圈,怎麽(me) 樣才算成功?
在記者看來,需有這些特點:觀眾(zhong) 不是被動接受,而是主動獲取知識;他們(men) 不再是一知半解,而是領會(hui) 其內(nei) 涵;文物不再遙不可及,而是走進日常生活。
達成這一目標,需要的不僅(jin) 是活化利用,還有基礎研究。嚴(yan) 洪明認為(wei) ,基礎研究是博物館核心競爭(zheng) 力之一,也是文物活化利用的前提。
他舉(ju) 例說,為(wei) 什麽(me) 商代的青銅器很多人看不懂,是因為(wei) 博物館隻在展板上寫(xie) 了它的名稱和年代。博物館人要做的不是貼貼名牌,而是要做好信息挖掘,挖掘文物的功能、使用和收藏信息,挖掘它在當代的價(jia) 值和時代意義(yi) 。
這樣才能做好文物IP的打造,從(cong) 而轉化為(wei) 民眾(zhong) 喜聞樂(le) 見的文化產(chan) 品,就像《隻此青綠》借助藝術創作,將靜態的《千裏江山圖》用動態的舞蹈呈現一樣。它在打動億(yi) 萬(wan) 觀眾(zhong) 的同時,也豐(feng) 富了名畫《千裏江山圖》的存在形態,讓千年名畫煥發新活力。(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