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錄王蒙、梁曉聲等32位作家自選作品 經典中短篇小說集“年輪典存”叢書出版
中新網北京2月26日電 (記者 高凱)收錄自“40後”到“90後”6個(ge) 代際、32位作家自選的207部作品,由邱華棟、楊曉升主編的經典中短篇小說集“年輪典存”叢(cong) 書(shu) 25日在此間的第35屆北京圖書(shu) 訂貨會(hui) 上亮相。
該套叢(cong) 書(shu) 的作者,不僅(jin) 有王蒙、梁曉聲、賈平凹等茅盾文學獎得主,葉廣芩、馮(feng) 驥才、池莉、蔣韻等15位魯迅文學獎獲得者,有尤鳳偉(wei) 、石鍾山、須一瓜、滕肖瀾等作品曾被改編為(wei) 影視劇的原著作家,更有作品破百萬(wan) 冊(ce) 銷量的笛安、李尚龍等新銳青年力量。
20世紀90年代,長篇小說一躍成為(wei) 中國文壇的中流砥柱,而原本占據主導地位的中短篇小說,尤其是短篇小說,影響力漸弱,甚至有式微之勢。而在很多文學家看來,短篇小說的存在價(jia) 值,不僅(jin) 不亞(ya) 於(yu) 長篇,反而在結構、審美層麵更加考驗作家的創作功力。“年輪典存”叢(cong) 書(shu) 中的很多作家都曾創作出經典的長篇小說作品,但短篇作品仍少有人知。從(cong) 這個(ge) 意義(yi) 上講,讀這套叢(cong) 書(shu) ,被認為(wei) 可以使讀者對中國當代文學作家和作品構建出更全麵、更立體(ti) 的認知。
“年輪典存”叢(cong) 書(shu) 由北京長江新世紀策劃出品、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旨在以短經典的力量豐(feng) 富讀者的精神寶庫,展現六代作家的年代記憶,以文學為(wei) 鑒,洞察過去,審視當下,預判未來。
在這套叢(cong) 書(shu) 中,讀者可以看到不同年代的作家在同一時空中大放異彩:生於(yu) 20世紀40年代前後的王蒙、馮(feng) 驥才、梁曉聲、葉廣芩等文壇旗手,作為(wei) 領軍(jun) 人物,他們(men) 在當下依然保持著豐(feng) 沛的創作力;以賈平凹、畢淑敏、曹文軒、蔣韻、池莉等為(wei) 代表的“50後”一代作家,他們(men) 著眼於(yu) 村鎮故鄉(xiang) 、市井街巷,給讀者展示一代人的成長記憶;“60後”作家以季棟梁、胡學文、石鍾山、須一瓜、葛水平等為(wei) 代表,他們(men) 是中國當代文壇的中堅力量,架起了文學傳(chuan) 承的橋梁;“70後”有滕肖瀾、黃詠梅、陳倉(cang) 、弋舟等作家為(wei) 代表,可說是“夾縫中壯大”的一代,一直在不停地尋求突破;“80後”的笛安、馬金蓮、宋小詞、周李立、王威廉等作家,雖然經受了不少質疑,但大浪淘沙後,如今已經在文壇紮紮實實立穩了腳跟;李尚龍、王蘇辛、龐羽、夏立楠、梁豪等“90後”作家,也相繼拿出了亮眼的作品,且在不斷探索新的可能。
六代作家以不同的姿態,向讀者展示了年代的記憶,也展現了同時代的風采和新時代的光華,更是在文學出版領域畫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主編邱華棟在薦言中寫(xie) 道:“年輪典存”叢(cong) 書(shu) 所呈現的宏闊進程中的21世紀的中國當代文學,正在形成新的文學山峰的山脊線。(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