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傳統走向現代的新疆哈薩克族氈繡布繡
中新網烏(wu) 魯木齊2月27日電 (喇小飛)“這件氈繡產(chan) 品既可以掛在牆上當飾品,也可以鋪在沙發上。”近日,在烏(wu) 魯木齊二道橋大巴紮舉(ju) 行的一場非遺展示活動上,中新網記者見到了正向圍觀民眾(zhong) 介紹作品的哈薩克族氈繡布繡非遺第四代傳(chuan) 承人庫拉西。
“今天來的人挺多,應該能把這些從(cong) 合作社帶來的產(chan) 品都賣掉。”憑借獨特的民族風格與(yu) 精美的構圖,庫拉西沒多久就賣出了一張羊毛氈坐墊和一對繡著鮮花的枕套。
哈薩克族居家生活必需品
“氈繡和布繡是我們(men) 哈薩克族傳(chuan) 統的民間手工技藝,已經流傳(chuan) 幾百年了。”庫拉西對記者說,氈繡和布繡就是在氈子或者布麵上繡製各種圖案,有羊角牛角、日月星辰、花草樹木等等,都是牧區生活中經常見到的事物。
記者了解到,氈繡和布繡技藝是逐水草而居的哈薩克族民眾(zhong) 在長期生產(chan) 生活中所創造的一項文化瑰寶。所繡內(nei) 容與(yu) 草原生活密切相關(guan) ,構圖多采用連環對稱形式,構思巧妙,繡藝精湛,呈現出鮮明而獨特的民族風格。既有實用性,又有很強的藝術性、裝飾性,是哈薩克族極具代表性的家庭工藝品。
如今,這項非遺手工藝流傳(chuan) 於(yu) 新疆哈薩克族牧民聚居區。庫拉西家住在新疆生產(chan) 建設兵團第六師紅旗農(nong) 場,她說,哈薩克族的姑娘從(cong) 小就開始學習(xi) 氈繡與(yu) 布繡,從(cong) 枕套到氈牆帷幔上的牆氈,其中做得最多的就是花氈。花氈在哈薩克族人的生活中用途廣泛,房間裏要鋪花氈,坐墊上、炕上、出門去草原上休息都要鋪花氈,她已經記不清自己做過多少張花氈了。
庫拉西從(cong) 展品中拿出一張花氈說,所有的花氈裏,花費心血最多的是姑娘出嫁時帶去的花氈,這張花氈包含著姑娘對愛情和未來生活的美好憧憬,另外也能向婆家展示自己的才華。所以,待嫁的姑娘往往要用幾年時間來繡這張花氈。
傳(chuan) 統手藝如今“海納百川”
談起自己的氈繡布繡生涯,庫拉西感慨地說,她從(cong) 小就跟母親(qin) 學習(xi) 氈繡布繡,14歲時已經能獨立製作成品,結婚後,她又跟隨手藝更好的第三代傳(chuan) 承人婆婆卡門繼續學習(xi) ,至今已經三十多年了。
“我小時候經常看到奶奶和母親(qin) 把羊毛處理幹淨,擀成羊毛氈,然後把鹽、麵粉與(yu) 牛奶調在一起,用小木棍蘸著在羊毛氈上畫出各式各樣的圖案。我母親(qin) 畫圖案不用任何輔助工具,都是一筆畫成的。”
傳(chuan) 統的哈薩克族氈繡和布繡保留著原生態的製作技藝,用料講究,刺繡的氈布用純羊毛擀製而成。針法嚴(yan) 謹,施繡前先用顏料勾畫圖案,再一針一線地進行刺繡。
庫拉西說,現在她把傳(chuan) 統手繡與(yu) 現代機繡工藝相結合,既保留了原生態的民族特色,又大大提升了製作效率,為(wei) 氈繡和布繡的產(chan) 業(ye) 化發展創造了條件。
“你看,這是我在蘇州交流學習(xi) 之後回來繡的作品。”庫拉西打開手機相冊(ce) ,向記者展示她最喜歡的一幅用絲(si) 線繡成的玫瑰花繡品。她說,蘇繡的技法和哈薩克族傳(chuan) 統技法有很多不同,在很多地方給了她靈感,這幅作品就是她學會(hui) 蘇繡技藝後結合哈薩克族傳(chuan) 統技法創作出來的。
此外,庫拉西還經常參加相關(guan) 非遺研修培訓和刺繡比賽,與(yu) 不同地區的傳(chuan) 承人互相切磋交流。“2016年的時候我在哈薩克族氈繡和布繡培訓‘技藝大拚’活動裏還拿了新疆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研究中心頒發的一等獎。”
非遺傳(chuan) 承向現代化、產(chan) 業(ye) 化方向發展
2008年,哈薩克族氈繡和布繡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庫拉西既高興(xing) 又擔心,欣喜於(yu) 這標誌著她們(men) 世代沿襲的民族文化得到了認可、保護及傳(chuan) 承,又擔心自己不能很好地將這門手藝傳(chuan) 承下去。
為(wei) 了更好地傳(chuan) 承氈繡、布繡技藝,紅旗農(nong) 場興(xing) 建了一座占地1300餘(yu) 平方米的民族手工藝產(chan) 業(ye) 孵化園,庫拉西也在農(nong) 場的幫助下,在孵化園裏成立了刺繡合作社,將自己的技藝毫無保留地向前來學習(xi) 的哈薩克族婦女傳(chuan) 授。
農(nong) 場相關(guan) 負責人說:“我們(men) 購置了44台繡花機,建成2個(ge) 機繡車間、2個(ge) 手繡車間,並選派專(zhuan) 門的經紀人與(yu) 商家洽談訂單,保證氈繡、布繡作品的市場銷路,形成氈繡、布繡的產(chan) 業(ye) 化與(yu) 市場化聯動機製。”
庫拉西說,現在有了固定的場地和先進的機器,她就能帶著姐妹們(men) 大顯身手了。“我們(men) 在繡品中融入很多現代文化元素,使圖案更具時代性,增強文化和藝術的感染力。還使用了一些其他地區技藝,比如汴繡、蘇繡技藝,讓繡品工藝更多元化。”
“過去,我們(men) 都在自己家裏繡,一個(ge) 月也繡不出幾件成品,而且繡品沒有好的銷路。現在不僅(jin) 技藝上能跟合作社裏的姐妹交流學習(xi) ,產(chan) 品製作也更快了,銷路也更廣。”
當日在活動現場,記者看到,庫拉西和她的徒弟古力巴提瑪·比蘭(lan) 還通過手機直播向網友介紹氈繡布繡產(chan) 品。“我也是剛開始嚐試網絡直播,既能讓更多的人了解氈繡和布繡,也能增加我們(men) 的訂單和收入。”
庫拉西說,以後,她準備推動合作社、實體(ti) 店、電商平台一起發展,讓更多人了解氈繡、布繡技藝,推動非遺產(chan) 品走向全國、走向世界,讓這項哈薩克族民族傳(chuan) 統技藝煥發新的生機和魅力。(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