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聲音)“僑眷代表”李誌娟:多元產業帶動歸僑僑眷增收致富
中新社昆明2月28日電 (陳靜)臨(lin) 近全國兩(liang) 會(hui) ,首次當選全國人大代表、來自雲(yun) 南省昌寧縣柯街鎮華僑(qiao) 社區的李誌娟十分忙碌。考察、調研、寫(xie) 議案、參加會(hui) 前培訓……“我想呈現華僑(qiao) 社區多年來翻天覆地的變化,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建言獻策。”李誌娟說。
今年34歲的李誌娟是昌寧縣卡斯鎮人,2010年跟隨丈夫到華僑(qiao) 社區生活。2014年,她創立了鴻坤生豬養(yang) 殖場,如今養(yang) 殖場占地達40多畝(mu) 、年出欄生豬兩(liang) 萬(wan) 多頭、年產(chan) 值超3000萬(wan) 元(人民幣,下同),成為(wei) 當地有名的創業(ye) 青年,於(yu) 2020年獲評全國優(you) 秀農(nong) 民工。
“我失敗過一次,負債(zhai) 十幾萬(wan) ,很多人勸我不要再養(yang) 豬,和丈夫一起外出務工。”李誌娟說:“但我不想放棄,丈夫一家都是越南歸僑(qiao) ,過去日子辛苦,好不容易在華僑(qiao) 社區安了家,更想建設好自己的家園。”
柯街鎮華僑(qiao) 社區的前身是1979年雲(yun) 南省為(wei) 安置越南歸僑(qiao) 成立的柯街華僑(qiao) 農(nong) 場,2022年末共有居民1223戶3426人,歸僑(qiao) 僑(qiao) 眷占總人口的91%,祖籍多是廣東(dong) 、廣西、福建等地。
“公公婆婆剛回國時,一家5口擠在不到30平方米的連排宿舍裏,日子十分拮據。”李誌娟說,柯街引進大棚反季蔬菜種植後,丈夫積極學習(xi) 相關(guan) 技術,開展規模化種植,收入逐步穩定。成家後,她與(yu) 丈夫一起努力,生豬養(yang) 殖事業(ye) 蒸蒸日上,現在一家人住進獨棟小樓,日子越過越紅火。李誌娟的經曆更加堅定了社區居民們(men) 發展的信心,紛紛結合自身實際奮鬥好日子。
據了解,當地不斷優(you) 化產(chan) 業(ye) 結構,全麵推行“山頂栽樹、山腰種果、平地種菜、水塘養(yang) 漁”的規劃,以大棚蔬菜為(wei) 主的蔬菜種植成為(wei) 社區主導產(chan) 業(ye) ,糧食種植、水果種植、香料煙種植、畜牧業(ye) 、水產(chan) 養(yang) 殖全麵開花。
更為(wei) 獨特的是,社區立足僑(qiao) 文化優(you) 勢,許多家庭開起了農(nong) 家樂(le) ,越南春卷、白切雞等小吃遠近聞名,2022年累計吸引遊客3萬(wan) 餘(yu) 人次,鄉(xiang) 村旅遊帶動歸僑(qiao) 僑(qiao) 眷增收致富。
2022年末,華僑(qiao) 社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1萬(wan) 元、集體(ti) 經濟收入103萬(wan) 元、社會(hui) 總產(chan) 值1.7億(yi) 元,居民住房條件從(cong) 原來的人均9.6平方米增加至現在的29平方米。
李誌娟認為(wei) ,多樣化的產(chan) 業(ye) 發展讓華僑(qiao) 社區的日子越來越好,這也是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有效途徑,可因地製宜複製推廣,“如果大家都能在家門口實現就業(ye) ,過上好生活,就不必背井離鄉(xiang) 外出打工了”。
作為(wei) 全國人大代表,李誌娟重點圍繞鄉(xiang) 村振興(xing) 開展走訪學習(xi) ,並打算提出建立生豬價(jia) 格保險機製、建設保山至臨(lin) 滄鐵路促進沿線發展等建議。她希望通過人大代表這個(ge) 新身份,為(wei) 華僑(qiao) 社區的未來發展添磚加瓦。(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