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夫妻檔”“父子兵”“女狀元”——宜春種糧能人的“春耕願景”

發布時間:2023-03-01 15:57:00來源: 新華社

  新華社南昌2月27日電 題:“夫妻檔”“父子兵”“女狀元”——宜春種糧能人的“春耕願景”

  新華社記者陳春園、熊家林

  春耕備耕正當時,記者走進江西大糧倉(cang) 宜春市袁州區的田間地頭,發現新型職業(ye) 農(nong) 民不斷湧現,種糧大軍(jun) 中的“夫妻檔”“父子兵”“女狀元”紛紛搶抓農(nong) 時,為(wei) 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揮汗田野。

  “這兩(liang) 天我忙著查看田塊,打算今年再多流轉1000畝(mu) 高標準農(nong) 田種糧。”彭晚苟是彬江鎮英山村種糧大戶,2008年返鄉(xiang) 創業(ye) ,和愛人鄒細女一起種糧。曆經10餘(yu) 年,種糧麵積從(cong) 35畝(mu) 增加到2022年的2600多畝(mu) ,鄒細女還帶領村民種養(yang) 致富。

  彭晚苟說,2022年江西遭遇罕見旱情,田塊減產(chan) ,但仍有幾十萬(wan) 元種糧收益,收成來之不易。政府鼓勵“稻油輪作”,他種了500多畝(mu) 油菜,畝(mu) 均油菜籽產(chan) 量達200多斤,也增加了部分收入。

  “由於(yu) 農(nong) 業(ye) 補貼力度大,早稻種植補貼、農(nong) 資綜合補貼等加在一起,種糧收益有保障,這是我今年繼續增加種糧麵積的底氣。”他希望國家扶持種糧的各項政策保持穩定性、長期性,讓種糧戶吃下定心丸。

  在竹亭鎮上車村,“90後”種糧大戶黃宇正在調試無人機,檢修耕地設備。“我購買(mai) 了拖拉機、插秧機、無人機等,20多台農(nong) 機成了種糧好幫手。”2015年黃宇回鄉(xiang) ,跟著父親(qin) 黃祖武專(zhuan) 心務農(nong) ,種了800多畝(mu) 水稻。父子倆(lia) 分工明確,“老把式”黃祖武負責農(nong) 資購置、田間管理,“新農(nong) 人”黃宇負責農(nong) 機維修、農(nong) 機手培訓。

  黃祖武說,以前早稻幾個(ge) 月生長期中,有兩(liang) 次除草、3次病蟲害防治作業(ye) ,需要請幾十名勞力,如今一兩(liang) 名農(nong) 機手、幾台植保無人機就能完成作業(ye) ,成本低、用時短、效果好,效率提高很多倍。

  父子倆(lia) 表示,隨著規模化、機械化種糧逐漸成為(wei) 主流,希望國家加大購置農(nong) 機的補貼力度,進一步提升中高端農(nong) 機的生產(chan) 工藝,延長農(nong) 機使用壽命,優(you) 化農(nong) 機保養(yang) 維修服務,讓農(nong) 機更好助力糧食生產(chan) 。

  在西村鎮,記者見到了當地種糧“女狀元”彭鳳南,她不僅(jin) 自己流轉了2600畝(mu) 地種糧,還為(wei) 周邊鄉(xiang) 鎮15300多畝(mu) 農(nong) 田提供托管服務。除了農(nong) 忙季節,她平時白天進村務農(nong) ,晚上開車回城。

  “我發現農(nong) 業(ye) 社會(hui) 化服務前景廣、市場大,通過集中采購生產(chan) 資料可以降低成本,通過開展規模化機械作業(ye) 可以提高效率,解決(jue) 當前種糧比較效益低的問題,我今年打算把一部分精力放在這一塊。”從(cong) 2013年開始種糧,彭鳳南一直堅持走現代農(nong) 業(ye) 發展之路,很早就用上了育秧、烘幹等設備。她希望政府加快搭建區域性農(nong) 業(ye) 社會(hui) 化服務平台,有效破解當前產(chan) 業(ye) 規模不大、服務能力不強、引導支持力度不夠等問題。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