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國家氣候中心主任巢清塵:氣候危機已非“杞人憂天”,而是近在眼前

發布時間:2023-03-01 16:02:00來源: 澎湃新聞

  近年來,全球各國不斷遭遇各種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去年包括我國一些地區在內(nei) 的世界許多地方經曆了創紀錄的持續高溫幹旱天氣。2月6日,國家氣候中心在例行發布會(hui) 上對今年我國總體(ti) 氣候狀況做出了一個(ge) 初步的研判,認為(wei) 今年全國氣候年景總體(ti) 偏差,極端天氣氣候事件仍然呈現出多發強發態勢。

  針對今年的氣候形勢,國家氣候中心建議:我國南方地區重點防範夏季持續性高溫天氣,確保迎峰度夏能源供應;沿海地區還需要重點加強台風的防禦工作;北方地區要重點防範暴雨、洪澇及其造成的城市內(nei) 澇等次生災害;西部地區要提高防範強降雨引發的地質災害等風險。

  2月20日,在國家氣候中心舉(ju) 辦的科學傳(chuan) 播研討會(hui) 上,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主任巢清塵進一步表示全社會(hui) 應當提高對極端天氣氣候災害事件的重視。巢清塵透露,從(cong) 災害損失角度看,我國2001年到2020年均氣象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比1984年到2000年間大概增長了1.4倍。

  巢清塵指出,中國不同區域暴露度和脆弱性不太一樣,未來尤其要注意到複合型事件的影響,比如高溫幹旱帶來的係統性風險,沿海地區台風風暴潮、海平麵上升等多重氣候變化影響帶來的風險。

  在短期氣候預測方麵,氣象部門也在努力提高預測水平。以夏季汛期最難預測的降水為(wei) 例,巢清塵表示“十三五”和“十二五”期間的預測水平大概提高了3.8%。與(yu) 此同時,這些年通過一係列的努力和國際交往,我國已初步建立了全球氣候的監測和預測能力。未來氣候預測要進一步加強對氣候變化背景下氣候規律的認識,尤其是對極端事件的規律的認識。

  巢清塵現任國際全球氣候觀測係統研究組聯合主席,中國氣象學會(hui) 氣候變化與(yu) 低碳經濟委員會(hui) 主任委員等。長期參加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和政府間氣候變化專(zhuan) 門委員會(hui) (IPCC)談判工作。

  與(yu) 會(hui) 期間,巢清塵接受了澎湃新聞的專(zhuan) 訪,就如何認識氣候變化,應對氣候風險作出了回答,以下為(wei) 專(zhuan) 訪全文。

  極端天氣事件呈現加劇態勢

  澎湃新聞:去年高溫天氣席卷全球和我國多地,在全球氣候變化大背景下,未來我國以及全球的這種極端天氣,會(hui) 呈現怎樣的一種趨勢?

  巢清塵:氣候變暖引起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增多增強已在全球多區域顯現,這種變化態勢仍將持續和加劇。未來幾十年內(nei) 如果不在全球範圍內(nei) 進行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ti) 的大幅減排,全球升溫將在本世紀內(nei) 超過1.5℃和2℃。極端高溫、海洋熱浪、強降水、一些地區的農(nong) 業(ye) 和生態幹旱的頻率和強度增加,強熱帶氣旋增多,北極海冰、積雪和永久凍土不斷減少。許多地區極端事件並發的概率還將進一步增加,如高溫熱浪和幹旱並發,極端海平麵和強降水疊加造成的複合型洪澇事件加劇。到2100年,一半以上的沿海地區所遭遇的百年一遇極端海平麵事件將會(hui) 每年都發生,疊加極端降水將造成洪水更為(wei) 頻繁。

  中國是全球氣候變化的敏感區和生態環境的脆弱區,未來中國氣候變化整體(ti) 上呈變暖變濕趨勢,但不同區域存在較大的差異。

  未來中國區域平均高溫熱浪發生天數在21世紀前期、中期和後期將分別增加4~6天、7~15天和7~31天。平均極端降水在2016-2035年將從(cong) 目前的50年一遇變為(wei) 20年一遇,到21世紀末在低溫室氣體(ti) 排放情景(RCP2.6)、中溫室氣體(ti) 排放情景(RCP4.5)和高溫室氣體(ti) 排放情景(RCP8.5)下將分別變為(wei) 17年、13年和7年一遇。

  極端幹旱事件在中國北方將減少,南方將增加。中國近海海表溫度將繼續上升,且渤海、黃海和東(dong) 海的升溫幅度尤為(wei) 明顯。相對於(yu) 1986-2005年平均海平麵,RCP4.5溫室氣體(ti) 排放情景下,到2100年東(dong) 海海平麵將上升33cm~84cm,南海海平麵上升34cm~79cm;RCP8.5情景下,東(dong) 海海平麵將上升47cm~122cm,南海海平麵將上升49cm~109cm,並且海平麵變化還會(hui) 引起中國沿海風暴潮、潮汐特征和極值水位的明顯變化,造成更為(wei) 嚴(yan) 重的災害。因此,無論全球和中國,人類將麵臨(lin) 更為(wei) 嚴(yan) 峻的氣候危機。

  澎湃新聞:澎湃新聞在今年創辦了氣候專(zhuan) 門月刊《臨(lin) 界點》,我們(men) 也注意到近年來已有科學家指出全球多個(ge) 氣候臨(lin) 界點已被激活,甚至可能已經超過,臨(lin) 界點之間也有遠距離的影響效應,比如我們(men) 最近報道的亞(ya) 馬孫雨林砍伐對青藏高原積雪消融的影響,您怎樣看待這些臨(lin) 界點可能被突破的影響?

  巢清塵:你們(men) 創辦的氣候專(zhuan) 門月刊《臨(lin) 界點》題目很有創意。關(guan) 於(yu) 氣候臨(lin) 界點這個(ge) 說法是有科學基礎的。有些人對2004年的一部科幻大片《後天》可能有印象,其場景的科學依據都是由於(yu) 全球氣候變化,導致大西洋溫鹽環流“崩潰”,使得歐洲、美洲氣候發生巨變,進入極寒天氣。

  地球上有些成員對氣候極為(wei) 敏感,比如北極夏季海冰、格陵蘭(lan) 冰蓋、海洋甲烷水合物、多年凍土、喜馬拉雅冰川、南極西部冰蓋、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它們(men) 的變化可能主要發生在某個(ge) 區域,但是其影響範圍可能達到1000千米以上的次大陸尺度,會(hui) 對半球甚至全球的氣候造成影響。

  這些成員的狀態一旦達到某個(ge) 臨(lin) 界點,大範圍氣候將發生突變,對地球自然係統和社會(hui) 經濟係統產(chan) 生重要影響。要控製這種災難,就需要各國攜手共同應對氣候變化,努力減少化石燃料使用。目前雖然它們(men) 尚未被激活,但已有極大的可能性在不久的將來要處於(yu) 激活狀態,這可能是一種小概率但高影響的事件,人類要高度重視和警惕。

  氣候危機近在眼前

  澎湃新聞:在氣象預警方麵,新的一年我們(men) 正在做怎樣的一些努力和改進?全社會(hui) 對於(yu) 極端天氣的影響應當有怎樣的認識?

  巢清塵:更早更準確的氣象預警預測將能極大減輕災害損失,最大程度保障人們(men) 生命財產(chan) 安全。氣象部門基於(yu) 近7萬(wan) 個(ge) 地麵自動氣象站、224部雷達、6顆在軌業(ye) 務運行風雲(yun) 氣象衛星等組成的綜合氣象觀測係統,建立了以自主知識產(chan) 權數值預報模式為(wei) 核心的無縫隙智能化氣象預報業(ye) 務體(ti) 係,實現了從(cong) 站點、落區預報到數字格點預報的跨越,建成了多部門共享共用的國家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係統,充分發揮了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十三五”期間氣象災害造成的死亡失蹤人數由“十二五”年均約1300人下降到目前800人以下,經濟損失占國內(nei) 生產(chan) 總值的比例由0.6%下降到0.3%。

  新的一年,氣象部門將緊抓數值預報核心能力提升,加快構建精準預報係統。完善無縫隙智能預報業(ye) 務。持續推進基於(yu) 人工智能、融合多源資料的客觀預報技術研發。提升全球氣候異常預測能力。努力朝著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能力進一步提升的目標邁進。全社會(hui) 需要進一步加強防災減災意識的提高,積極做好災害防禦。

  澎湃新聞:許多人之前認為(wei) 氣候變化是遙遠和與(yu) 己無關(guan) 的事情,當越來越多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發生的時候,今天我們(men) 對於(yu) 氣候變化的認識是否應當有所調整?我們(men) 在氣候傳(chuan) 播中應該注意到哪些新的變化?

  巢清塵:隨著我們(men) 每個(ge) 人親(qin) 曆或媒體(ti) 報道的各種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強發,我們(men) 都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氣候危機已經不是“杞人憂天”,而是近在眼前。科學傳(chuan) 播在提高公眾(zhong) 的科學認知方麵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要注意科學傳(chuan) 播的科學性、科普性,既要以科學態度去傳(chuan) 播知識和信息,又要以公眾(zhong) 容易懂的方式去傳(chuan) 播。最好是以事例去引入相關(guan) 知識。

  澎湃新聞:氣候危機已經成為(wei) 全人類不得不共同麵對的難題,對於(yu) 應對氣候危機,您有哪些建議,比如說政府、企業(ye) 、個(ge) 人,都應該怎麽(me) 做,來應對這個(ge) 問題呢?

  巢清塵:政府、企業(ye) 和個(ge) 人都有不同的職責和定位,但首先都要科學認識氣候變化和氣候危機,相信這是真實發生的。在此基礎上,各自又有自己應該做的事。政府要起到組織、規劃、投資安排的作用,製定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措施,建立相關(guan) 法律法規,監督各行各業(ye) 去實施。企業(ye) 會(hui) 是氣候危機的受害者,既受到氣候變化的直接不利影響,也因為(wei) 應對氣候變化,企業(ye) 要有轉型的壓力,因此,企業(ye) 要及早規劃好應對之策。個(ge) 人同樣是氣候變化的經曆者和見證者,要積極了解氣候變化知識,踐行低碳生活方式,加強適應氣候變化和防災減災能力。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