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製造中的青年力
無人機、百萬(wan) 千瓦級核電站、火星車、步履式挖掘機……在第七屆“中國製造日”活動現場,一項項來自中國製造的大國重器令人驚歎,乃至驚豔。
如今,中國已經發展成為(wei) 世界第一製造大國,尤其是近10年來,中國建成世界最大的高速鐵路網、高速公路網、水利、能源等基礎建設,開展了載人航天、探月探火、量子工程等項目。
這些成績的背後,有一大批能吃苦、敢擔當、有理想、肯奮鬥的青年在接續奮鬥。如今,越來越多的青年成了製造業(ye) 領域的骨幹力量,在重大的國家級項目中刻苦攻關(guan) 、施展才華。
“新技術”,他們(men) 攻
“什麽(me) 是磁約束可控核聚變?”在“中國製造日”活動現場,第26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集體(ti) 代表、中核集團核工業(ye) 西南物理研究院博士科普團團長鄭雪開啟了一場 “人造太陽”的科普。
核能是一種新型能源,分為(wei) 核裂變能和核聚變能,不管是裂變還是聚變,在反應過程當中都會(hui) 釋放大量的能量。這是眾(zhong) 所周知的常識。然而,鄭雪講解的是一個(ge) 不為(wei) 人知的核聚變。
鄭雪介紹,核聚變具有燃料豐(feng) 富、固有安全性高、環保等優(you) 點,科學家們(men) 認為(wei) 核聚變是能夠解決(jue) 人類可持續發展的終極能源。
正是為(wei) 了解決(jue) 這個(ge) 終極能源,鄭雪和團隊研製出了基於(yu) 可控核聚變技術的我國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
2022年10月,黨(dang) 的二十大勝利召開期間,新一代人造太陽科學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等離子體(ti) 電流突破100萬(wan) 安培,創造了我國可控核聚變裝置運行的新紀錄,同時也標誌著我國可控核聚變的研發距離聚變點火又向前邁進了重要一步。
人造太陽的背後是一個(ge) 年輕的團隊。
“我們(men) 的團隊平均年齡隻有33歲。”鄭雪說。
這支年輕的隊伍在前輩們(men) 的帶領下,多年來進行了多項技術攻關(guan) ,首先是人造太陽的心髒真空室,真空室是實現等離子體(ti) 放電一個(ge) 必要的條件,也是未來核聚變將發生的地方。
鄭雪團隊研製出了我國首台地形雙曲麵的全焊接式超高真空容器,它可以在運行當中抵抗住上百噸的電動力。
最近,鄭雪和團隊又麵臨(lin) 新的問題。“磁體(ti) 係統中有一個(ge) 膨脹螺栓,目前國內(nei) 沒有,隻能從(cong) 美國進口,單根造價(jia) 高達1萬(wan) 美元,我們(men) 需要300根,這一項投資需要2000萬(wan) 人民幣。”
鄭雪堅定地說:“這個(ge) 問題再次拋到了我們(men) 的麵前,我們(men) 隻能擼起袖子加油幹。”
“卡脖子”難題,他們(men) 破
中航工業(ye) 沈飛公司王剛班班長王剛,是第一批“羅陽青年突擊隊”隊員,在航空戰線上工作20餘(yu) 年,現在是航空工業(ye) 首席技能專(zhuan) 家。
王剛說:“2013年,在‘學羅陽 做先鋒’的號召下,沈飛公司第一批‘羅陽青年突擊隊’成立。”
王剛還記得,在公司成立第一批“羅陽青年突擊隊”時,正是新機研製的關(guan) 鍵階段,這時候遇到了很多困難和挑戰。他帶領青年職工迅速響應,第一時間組建隊伍,投入到生產(chan) 攻關(guan) 中去。
“我們(men) 全體(ti) 隊員不懼困難,敢打敢拚,時間緊我們(men) 就搶進度連夜幹,難度大我們(men) 就深入實驗反複摸索,最終我們(men) 完美解決(jue) 了卡脖子的技術難題,為(wei) 科研生產(chan) 任務的順利完成提供了有力保障。”
隨著“羅陽青年突擊隊”的成立,越來越多的突擊隊員活躍在基層一線,他們(men) 在科研攻關(guan) 現場,解決(jue) 了大量生產(chan) 技術難題,有力推動了各型航空武器裝備生產(chan) 進程。
王剛也在工作中逐漸擔當重任。尤其是以王剛名字命名的王剛勞模創新工作室,為(wei) 科研生產(chan) 提供了有力保障,技術問題解決(jue) 率達到100%,被大家稱為(wei) “生產(chan) 線上的120”。
“硬骨頭”,他們(men) 啃
“要想經濟更好,必須把硬科技的根基紮好。隻有真正的‘硬科技’才是中國未來發展的核心,也是中國工業(ye) 和製造業(ye) 產(chan) 業(ye) 升級的關(guan) 鍵,中國製造需要從(cong) 模式創新轉向科技創新。”中科創星的米磊是中國製造日活動的“老朋友”,這次參會(hui) 他仍執著地推介硬科技。
2010年,米磊首次提出硬科技的概念。之所以取名為(wei) “硬科技”,是因為(wei) 米磊是陝西人,陝西話“硬”這個(ge) 詞張揚又霸氣,另外,他也深受劉慈欣小說中“硬科幻”的啟發。
“集成電路雖然是‘卡脖子’問題,但光芯片可能是下一個(ge) 換道超車的重要機會(hui) ,所以我們(men) 做了平台加基金的模式,支撐了很多半導體(ti) 芯片公司。”2014年,米磊的中科創星在半導體(ti) 領域投資了相當多的企業(ye) ,孵化出眾(zhong) 多光電半導體(ti) 公司。這些公司迅速成長為(wei) 高利潤的硬科技公司。
“做芯片、半導體(ti) 設備,研發周期長,技術難度大,銷售額不夠高,很少有人願意等待它成長和蛻變。”米磊說,他願意“啃”這塊“硬骨頭”。
“新一輪科技革命需要新時代新青年,要承擔起這代人的使命,去做更困難的事情,要有十年磨一劍的精神,去做硬科技,啃硬骨頭。”米磊說。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周圍圍 王璐璐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