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的基本方略之一。5年來,黨(dang) 和政府緊緊抓住人民最關(guan) 心最直接的現實利益問題,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舉(ju) 措,著力解決(jue) 好急難愁盼問題,人民群眾(zhong) 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
更好保障病有所醫
今年3月1日起,隨著新版國家醫保藥品目錄正式實施,西安市民張先生正在服用的“救命藥”奧雷巴替尼降價(jia) 50%左右。張先生告訴記者,他患有慢性髓細胞白血病,2022年10月份起,由於(yu) 出現了基因突變引發耐藥,需要使用新型BCR-ABL抑製劑奧雷巴替尼治療。“這種藥納入醫保後,不僅(jin) 價(jia) 格大幅下降,還可以報銷,我們(men) 家庭負擔大為(wei) 減輕。”
過去5年,通過開展國家醫保藥品目錄談判等,我國切實減輕群眾(zhong) 看病負擔。自2018年組建以來,國家醫保局已連續5年開展國家醫保藥品目錄調整工作,累計新增618個(ge) 藥品進入全國醫保支付範圍,調整周期從(cong) 改革前最長8年1次縮短至每年動態調整。2018年至2022年,談判藥品平均降幅分別為(wei) 56.7%、60.7%、50.6%、61.7%和60.1%。在很多治療領域,中國藥品價(jia) 格由原來的高地成為(wei) 全球窪地。
我國大力推進集中帶量采購工作,真正使藥品和耗材價(jia) 格降下來。5年來,國家組織集采的7批294種藥品平均降價(jia) 超50%,3批4類耗材平均降價(jia) 超80%;疊加地方聯盟集采,累計降低藥耗費用超4000億(yi) 元。
隨著製度建設和改革的不斷推進,我國醫療服務能力和醫療質量水平持續提升。2022年,產(chan) 生了一批達到或引領國際先進水平的醫療技術。以新冠疫情防控為(wei) 例,基於(yu) 國家重大專(zhuan) 項積累的藥物篩選、疫苗研發、臨(lin) 床評價(jia) 的平台和團隊,我國很快推動中和抗體(ti) 、化藥和中藥等成功上市。近日,國家藥監局批準首款自主研發、具備自主知識產(chan) 權的3CL靶點抗新冠病毒創新藥,填補了國內(nei) 這一領域的空白。
共享優(you) 質教育資源
四川成都七中的老師在課堂上提出一個(ge) 問題,遠隔千裏的康定中學學生不到一分鍾時間就起身回答。無處不在的數字技術,讓偏遠地區的師生也能享受到更加優(you) 質的教育資源。
近年來,我國高度重視數字教育發展,將其作為(wei) 數字中國重要組成部分。經過多年持續努力,教育信息化實現跨越式發展,校園網絡接入率達到100%,擁有多媒體(ti) 教室的中小學校占比達99.5%。
2022年初,我國啟動實施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其中一個(ge) 重要內(nei) 容是在原國家中小學網絡雲(yun) 平台基礎上,升級建設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台。平台於(yu) 2022年3月份上線運行,一年來,注冊(ce) 用戶達7300萬(wan) ,周活躍用戶數量逐步穩定在1500萬(wan) 左右。數字技術的飛速發展,讓孩子們(men) 充分共享優(you) 質教育資源的夢想成為(wei) 現實。
國民教育普及水平不斷提高,受教育程度進一步提升。教育部統計數據顯示,2021年全國共有各級各類學校52.93萬(wan) 所,比2018年的51.88萬(wan) 所增加了1.05萬(wan) 所,在校生2.91億(yi) 人,比2018年的2.76億(yi) 人增加約1500萬(wan) 人。
黨(dang) 和政府高度重視學前教育。黨(dang) 的十八大提出“辦好學前教育”,黨(dang) 的十九大要求“在幼有所育上取得新進展”。2018年印發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guan) 於(yu) 學前教育深化改革規範發展的若幹意見》,是以黨(dang) 中央的名義(yi) 出台的第一份學前教育的文件,具有重要的裏程碑意義(yi) 。
近年來,學前教育資源總量迅速增加。2021年全國幼兒(er) 園數達到29.5萬(wan) 所,比2018年增加了2.83萬(wan) 所;在園幼兒(er) 數達到4805.2萬(wan) 人,比2018年增加148萬(wan) 餘(yu) 人;學前教育毛入園率達到88.1%,比2018年提高6.4個(ge) 百分點。
殘疾人就業(ye) 有保障
就業(ye) 是最大的民生。作為(wei) 就業(ye) 困難重點人群,實現穩定就業(ye) 是廣大殘疾人的迫切願望,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hui) 公平正義(yi) 、實現共同富裕的具體(ti) 體(ti) 現。5年來,越來越多殘障人士在不同的工作崗位上盡職盡責,在社會(hui) 的各個(ge) 角落發光發熱。
在北京彩虹天使咖啡屋,聽障青年趙磊磊不僅(jin) 學會(hui) 了10多種點心的製作,還不斷學習(xi) 經營知識,現在已升任為(wei) 店長;在福建龍岩,“玻璃娃娃”郭羽容忙著在鏡頭前推銷綠植,憑著優(you) 秀的口才,她已經是一名頗受歡迎的帶貨主播。截至2022年底,全國城鄉(xiang) 持證殘疾人就業(ye) 人數為(wei) 905.5萬(wan) 人,新增殘疾人就業(ye) 人數每年保持在30萬(wan) 人以上。
殘疾人就業(ye) 規模的持續增長源自於(yu) 不斷織密織牢的政策底線。2018年以來,我國圍繞保障和促進殘疾人就業(ye) 出台多項政策,提出2022年至2024年共實現全國城鄉(xiang) 新增殘疾人就業(ye) 100萬(wan) 人的行動目標。一條條精準有力的措施直擊殘疾人就業(ye) 中的難點痛點——
給予殘疾人自主就業(ye) 創業(ye) 財稅和金融優(you) 惠,完善殘疾人就業(ye) 保障金製度,鼓勵機關(guan) 、事業(ye) 單位、國有企業(ye) 帶頭安排殘疾人就業(ye) ,為(wei) 殘疾人提供“一人一檔”“一人一策”精細化服務,針對殘疾人大學生、農(nong) 村殘疾人開展專(zhuan) 門技能培訓,鼓勵殘疾人參與(yu) 非遺傳(chuan) 承項目……
在政策的指引下,按比例就業(ye) 、集中就業(ye) 、自主就業(ye) 創業(ye) 等多種就業(ye) 形式穩定發展,殘疾人就業(ye) 的總體(ti) 大局日趨向好,湧現出一批特色鮮明、類別化、精準化的助殘就業(ye) 項目。由中國殘聯各協會(hui) 推出的“心光綻放”“天籟之家”“美麗(li) 工坊”“蝸牛之翼”“集善樂(le) 業(ye) ”等幫扶項目分別聚焦視障、聽障、肢殘、智力和精神殘疾等特定群體(ti) ,帶動殘障人士發揮自身優(you) 勢,實現就業(ye) 增收。
眼下,由人社部、中國殘聯等多部門組織的“2023年春風行動暨就業(ye) 援助月”活動正如火如荼開展,全社會(hui) 扶殘就業(ye) 的熱潮不斷升溫。廣西2023年定向招錄殘疾人公務員人數創曆史最多;山西超比例安排殘疾人就業(ye) ,用人單位可獲獎勵……這些暖心的舉(ju) 動不僅(jin) 幫助殘疾人自食其力、實現人生價(jia) 值,也帶動了殘疾人更加平等充分地享受社會(hui) 發展的成果。 (經濟日報記者 李 丹 吳佳佳 康瓊豔)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