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階梯,還是枷鎖?聚焦學院視域下的文學書寫
中新網北京3月8日電 (記者 高凱)“學院視域下的文學書(shu) 寫(xie) ——項靜、朱婧、張怡微作品研討會(hui) ”日前舉(ju) 行,研討會(hui) 以華東(dong) 師範大學副教授、作家項靜,南京師範大學副教授、作家朱婧,複旦大學副教授、作家張怡微作為(wei) 研討對象,邀請多位學界專(zhuan) 家,結合三位作者的作品,共同探討高校視域下的寫(xie) 作為(wei) 當下文學發展提供的新元素。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副院長、教授張莉,南京師範大學教授何平,中國社科院研究員、《民族文學研究》副主編劉大先,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副院長、教授楊慶祥,《十月》雜誌執行主編季亞(ya) 婭,中國作協創研部研究員、理論處處長嶽雯,山東(dong) 大學文學院副院長、教授馬兵,中山大學教授郭冰茹,《青年文學》主編張菁,《揚子江文學評論》副主編何同彬,山東(dong) 畫報出版社編輯室主任劉叢(cong) ,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輯王昌改等專(zhuan) 家學者與(yu) 會(hui) 研討。研討會(hui) 由中國作家網總編輯陳濤主持。
三位作者都是從(cong) 記憶和經驗出發,在記憶和經驗的前提上“再加工”。在這個(ge) 過程中,學院教育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郭冰茹談到,比如作者對文學理論的了解程度、對寫(xie) 作技法的推進等,都與(yu) 學院脫離不開關(guan) 係。並且,三位作者在學院裏待了足夠長的時間,受此影響逐漸形成了自己對文學的評價(jia) 標準,在自己心目中一定有理想的文學,並在寫(xie) 作上朝著這樣的方向前進。
劉大先指出,三位作者的學院背景主要體(ti) 現在知識素養(yang) 和文學技巧的修養(yang) 上,這表現在寫(xie) 作當中往往是反諷、自諷、自嘲式的剖析,這是一種自我指涉性的寫(xie) 作。他認為(wei) ,在這種寫(xie) 作當中,實際上體(ti) 現的是寫(xie) 作者自己,作者並沒有說要反映某一社會(hui) ,窺測出社會(hui) 的某種變化,而是自我的表達,折射的其實是自我內(nei) 心豐(feng) 富的情感。
楊慶祥提出,像項靜、張怡微和朱婧這種在學院中有生活、有課教、有學生的大學老師,或許能發展出某種專(zhuan) 屬的結構,這個(ge) 結構是可以與(yu) 現實之間保持距離或者形成對話的。他認為(wei) ,在此基礎上,學院寫(xie) 作這個(ge) 概念是成立的。楊慶祥指出,這個(ge) 理念有幾個(ge) 要素,比如自立,是學院的內(nei) 在要求;又如克製,作者不會(hui) 特別偏執的去寫(xie) ,不走向極端的審美;還有文脈,在她們(men) 的作品中是能夠感覺得到的;另外一個(ge) 非常重要是“修遠”,學院不會(hui) 被一時一地的政策、形勢完全裹挾,這是學院的特點。
在各自作品中,項靜寫(xie) 的是傅村,朱婧寫(xie) 的是金陵南京,張怡微寫(xie) 的是上海。馬兵發現,小說恰恰提供了三種地方性或三種空間性,“我們(men) 會(hui) 發現(傅村)這個(ge) 小說的敘事者主要表達的不是一種意誌性,而是意圖回到“場”裏麵去找到某種鄉(xiang) 情的安慰。”即便不是鄉(xiang) 土題材,項靜小說的重心也不是放在已經離別故土的遊子,而是牽掛的遊子,還是按傳(chuan) 統倫(lun) 理去生活的一個(ge) 人。
嶽雯的探討集中在項靜、朱婧、張怡微的小說到底在寫(xie) 什麽(me) 。讀完三個(ge) 人的小說後,嶽雯覺得她們(men) 的創作是和人生建立關(guan) 係的,她們(men) 要在小說中找尋人生的意義(yi) 。從(cong) 這個(ge) 角度出發,三位作家可能看到的人生有相同的地方,但是也會(hui) 有特別不一樣的地方。嶽雯指出,項靜看上去好像是寫(xie) 農(nong) 村題材,但是已經和大眾(zhong) 熟悉的鄉(xiang) 村寫(xie) 作不太一樣了,她覺得項靜寫(xie) 的不是鄉(xiang) 村現實,是作者想象中、體(ti) 驗過的鄉(xiang) 村,她是在借傅村表達她的人生態度。而張怡微的狀態更像是創傷(shang) 抒發時喊出心中不平之音。
項靜、朱婧、張怡微同為(wei) “80後”女性作者,同時代寫(xie) 作者在身份代際與(yu) 文學經驗上常有共鳴。“以專(zhuan) 業(ye) 研究者視角看,我們(men) 存在同時代寫(xie) 作者與(yu) 批評者的關(guan) 係共建”,朱婧說。學院派教育給予她們(men) 足夠的文學能量與(yu) 成長空間,項靜在寫(xie) 文學評論過程中開始小說創作,“看當代文學作品時,反而讓我產(chan) 生了想繼續寫(xie) 一點東(dong) 西的願望,學院派給你帶來一種眼光,能夠發現在創作中的一些縫隙,跟傳(chuan) 統文學又不太一樣。”另一方麵,學院寫(xie) 作某種程度也存在亟待跨越的壁壘,張怡微是高校教師,教師身份有時會(hui) 讓她在文學創作時陷入困境,“這是一個(ge) 老問題,有外部環境的局限,也有自我意識的束縛,是需要在未來突破的長期問題。”
2022年,中國作家網開設“有態度”欄目,其中一期話題聚焦學院視野下的文學書(shu) 寫(xie) ,聚焦當下高校中的文學創作力量。會(hui) 議最後,陳濤總結道,新時代文學需要一批批感應時代精神,體(ti) 現時代高度的文學人才。中國作家網召開此次會(hui) 議的目的在於(yu) 通過協調資源,搭建平台,盡可能地發現扶持培養(yang) 文學新人。(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