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仔戲傳承“老帶新”:鄉音嫋嫋情牽兩岸
中新網福州3月9日電 (葉秋雲(yun) )“新生代演員青黃不接,地方劇種普遍麵臨(lin) 著這個(ge) 問題。”廈門歌仔戲研習(xi) 中心主任(前身為(wei) :廈門市歌仔戲劇團)林德和接受記者采訪時如是表示。
第十六屆福建省戲劇水仙花獎決(jue) 賽自3月1日鳴鑼開賽,按照賽事安排,本次決(jue) 賽為(wei) 期12天。7日當天,廈門藝術學校和廈門歌仔戲研習(xi) 中心的參賽演員在福州市福茗戲苑亮相,嫋嫋餘(yu) 韻間,濃鬱的閩南鄉(xiang) 土氣息撲麵而來。
歌仔戲,又名薌劇,亦稱子弟戲,是福建五大劇種之一,2006年入選中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它以民間故事為(wei) 主,唱腔道白使用閩南方言,是閩南地區富有地方特色又具有國際影響的寶貴文化資源。
一聲戲腔,兩(liang) 岸共鳴。林德和直言,歌仔戲根在大陸,形成於(yu) 台灣,是海峽兩(liang) 岸人民共同培育的地方劇種。短短百年曆史,卻在迂回婉轉的曲調聲中,用鄉(xiang) 音、鄉(xiang) 情演繹著人世悲歡離合。
2008年,由廈門歌仔戲研習(xi) 中心與(yu) 台灣唐美雲(yun) 歌仔戲團共同創作的《蝴蝶之戀》亮相,這是海峽兩(liang) 岸首次全麵合作創演大型歌仔戲劇目。兩(liang) 岸戲劇界稱其為(wei) “歌仔戲藝術發展的裏程碑”,台灣媒體(ti) 更稱其為(wei) “破冰之旅”。林德和表示,自那以後,兩(liang) 岸歌仔戲藝人來往愈發密切。
正因歌仔戲的“兩(liang) 岸”屬性,短短百年時間,這個(ge) 地方劇種發展迅速。林德和感慨道,如今老演員成批次退休,戲曲新人的培養(yang) 需要較長的周期,後繼誰人?是劇團一直憂慮的。“明年,像我一樣‘60後’的演員有十幾位退休。”
沒有人,何來戲?戲曲人才不能斷,這是所有演員、樂(le) 手、編劇的共識。2018年,廈門歌仔戲研習(xi) 中心與(yu) 廈門藝術學校合作,進行六年製大專(zhuan) 委培,2024年,這批學員將學成畢業(ye) 。
廈門歌仔戲研習(xi) 中心副主任莊海蓉告訴記者,他們(men) 為(wei) 了讓這批學生能夠盡快掌握歌仔戲的精髓,可以說是舉(ju) 全團之力在培養(yang) 。中心派出優(you) 秀演員進入校園手把手教學,“以行當帶行當,以戲帶功,以老帶新”的方式對他們(men) 的成長是很有幫助的。
正在給同學整理妝發的“00後”廈門藝術學校歌仔戲班學生楊婉婷是莊海蓉的學生之一,當天下午參加了歌仔戲《丁山哭靈》選段的演出,飾演薛丁山一角。對於(yu) 莊海蓉所說的“以行當帶行當,以戲帶功,以老帶新”,楊婉婷表示,受益匪淺。
莊海蓉擅長反串小生,楊婉婷也喜歡這一行當,莊海蓉曾指導楊婉婷《十八相送》《丁山哭靈》等歌仔戲選段。楊婉婷說:“在莊老師的身上,我領悟到了女性反串小生的韻味和劇目角色的特點以及如何用唱腔、道白去詮釋角色。”
對於(yu) 新生代演員如何努力去“挑大梁”,楊婉婷表示,老師所教授的知識打基礎,再從(cong) 外吸取新知識,二者疊加才能更上一層樓、越走越遠。
戲曲新人的培養(yang) 至關(guan) 重要,歌仔戲走向年輕一代觀眾(zhong) 也非常有必要。莊海蓉表示,廈門歌仔戲研習(xi) 中心一直致力於(yu) 讓更多人接觸歌仔戲,尤其讓歌仔戲走向年輕一代。近些年,歌仔戲進校園活動正如火如荼開展,廈門已有多所小學成立歌仔戲社團。
歌仔戲的海外戲迷也很多,因為(wei) 經常外出演出,廈門市歌仔戲劇團曾被文化和旅遊部評為(wei) “文化出口單位”。新加坡就是主要的出口地之一。“東(dong) 南亞(ya) 地區戲迷的熱捧給了我們(men) 很大的信心去傳(chuan) 承和發展歌仔戲。”林德和透露,他們(men) 正在謀劃下一趟歌仔戲赴新加坡表演之旅。(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