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們村子有文化
一場盛大的蘆笙大賽,讓全國人大代表、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縣縣長楊凱印象深刻。比賽是去年11月在三都縣舉(ju) 行的,婦女們(men) 身著盛裝、頭戴銀飾,手拉著手,男女蘆笙手吹著蘆笙,緩緩在縣城走過。
那是當地第一次舉(ju) 辦蘆笙大賽,來自貴州省各地的102支隊伍、800多名選手參賽。當時統計過,參賽選手中40歲以下的年輕人占了七成。舉(ju) 辦蘆笙大賽那幾天,全縣的酒店都住滿了,去餐館吃飯也要排隊。
2017年,黨(dang) 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近些年,越來越多人感覺到,鄉(xiang) 村在變得熱鬧起來。
對此,全國人大代表、甘肅定西市渭源縣田家河鄉(xiang) 元古堆村黨(dang) 總支書(shu) 記董建新的感受是,“喝爛酒諞閑傳(chuan) 、打麻將的人沒有了,跳廣場舞健身的人增加了,村民的精神麵貌發生了質的變化”。
這幾年,董建新所在的元古堆村也在積極嚐試發展新的產(chan) 業(ye) 。村裏打造“紅火渭源”名片,開始涉足紅色旅遊。再加上“花兒(er) 會(hui) ”、“送戲曲下鄉(xiang) ”、創拍秦腔劇《元古堆》等活動,村裏的文化內(nei) 涵更為(wei) 厚重。
這些活動,也讓元古堆村更具活力。董建新說,通過開展紅色旅遊,元古堆村成了網紅打卡地,年接待遊客31萬(wan) 人次,文旅產(chan) 業(ye) 鏈上的村民戶均增收7000元以上。
在三都縣任職兩(liang) 年來,楊凱有個(ge) 很深的體(ti) 會(hu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需要黨(dang) 委政府積極引導。比如,以前當地人過“端節”(水族最重要的節日——記者注)時講究排場,過節那幾天,家境較好的人家會(hui) 花掉兩(liang) 三萬(wan) 元。為(wei) 了過“端”,殺牛、殺豬都很常見。近幾年,經過政府倡導,民眾(zhong) 逐漸改變觀念,開始節儉(jian) 過節,花費降到了三五千元。
2022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guan) 於(yu) 做好2022年全麵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重點工作的意見》提出,“啟動實施文化產(chan) 業(ye) 賦能鄉(xiang) 村振興(xing) 計劃”。如今,這也是很多地方努力的方向。
楊凱說,作為(wei) 全國唯一一個(ge) 水族自治縣,三都縣很重視民族文化的傳(chuan) 承和保護。水族的馬尾繡國內(nei) 聞名,全縣扶持了3萬(wan) 名繡娘,其中40歲以下的占三四成。
楊凱認為(wei) ,鄉(xiang) 村的文化振興(xing) ,一定要跟農(nong) 民的生活聯係起來。如果脫離了鄉(xiang) 村的日常生活,很難持續。為(wei) 此,三都縣嚐試將民族節日與(yu) 發展旅遊相結合。遊客來到縣裏體(ti) 驗民族節日,可以去村寨住民宿,甚至住到村民家裏,參與(yu) 感很強,村民也能多一些收入。
鄉(xiang) 村文化振興(xing) 離不開年輕人,年輕人要在家鄉(xiang) 留下來,也需要文化滋養(yang) 。
楊凱則在思考:“年輕人如果要回來的話,他回來幹嗎?回來後有什麽(me) 樣的發展?這是比文化更直接、更現實的命題。年輕人為(wei) 什麽(me) 不回來?因為(wei) 可能回家鄉(xiang) 後,很多事情做不成,發展受限。”
為(wei) 了吸引年輕人回鄉(xiang) ,當地做了很多就業(ye) 創業(ye) 的扶持工作。三都縣一對年輕夫妻兩(liang) 年前回鄉(xiang) ,做網絡直播,賣貴州的農(nong) 特產(chan) 品。縣裏為(wei) 他們(men) 提供了器材、場地等支持。去年一年,夫妻倆(lia) 在網上的銷售額達1300萬(wan) 元。他們(men) 的成功,也吸引了身邊的朋友跟著回鄉(xiang) 發展。
除此之外,縣裏還有年輕人養(yang) 羊、種羊肚菌,縣裏幫他們(men) 投資、建加工廠。光是羊肚菌,就帶動了100多人就業(ye) 。“創業(ye) 文化也是一種文化。”楊凱認為(wei) 。
近年來,楊凱非常明顯地感覺到,人們(men) 開始重視民族文化的保護。楊凱記得一位70多歲的水書(shu) (水族的文字——記者注)傳(chuan) 承人很擔心,如果沒人學,等將來他過世了,對水書(shu) 的解讀就會(hui) 失傳(chuan) 。這位老人主動向政府申請,把他對水書(shu) 的解讀全部錄下來、保留下來。
如今,網絡為(wei) 鄉(xiang) 土文化的保護和傳(chuan) 播提供了新的可能。三都縣有一名短視頻博主,專(zhuan) 門唱水族山歌,有80多萬(wan) 名粉絲(si) 。楊凱注意到,這位博主平時做直播時,有四五百人在線,這在三都縣形成了學習(xi) 水族山歌的小圈子,很多人喜歡學。
去年,貴州省台江縣的“村BA”籃球賽火遍全網,作為(wei) 土生土長的貴州人,楊凱知道,貴州農(nong) 村地區一直有這樣的體(ti) 育賽事,節日期間,很多村寨都會(hui) 自發組織籃球賽、足球賽,“這種文化已經融入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遲早會(hui) 火”。
在甘肅省武威市古浪縣大靖鎮三台村,文化也發揮著潤物無聲的作用。全國人大代表、三台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兼村委會(hui) 主任李光霞說,村裏努力營造文明鄉(xiang) 風,不少村民加入村裏的誌願服務隊,給老人理發、搞衛生、免費義(yi) 診,給留守兒(er) 童送學習(xi) 用品、輔導功課。今年正月鬧社火,三台村幾百名村民參與(yu) 進來,排節目、當觀眾(zhong) ,還有人主動捐了自己買(mai) 的網紅煙花“加特林”。
楊凱認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是一個(ge) 長期的過程,其中文化振興(xing) 更是一個(ge) 長期的過程。文化的形成,本來就需要時間積累。所以說做文化振興(xing) 不能急,就像從(cong) 一個(ge) 一個(ge) 小切口,比如旅遊經濟、節日經濟、民間的體(ti) 育賽事等,持續去做,文化的東(dong) 西才能夠保留下來。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雅娟 王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