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工程師,科研成果如何有效轉化?
產(chan) 學研深度融合,不僅(jin) 是提高科技成果轉化與(yu) 產(chan) 業(ye) 化水平的具體(ti) 路徑之一,也是培養(yang) 科技創新人才的關(guan) 鍵手段。2023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期間,全國政協委員、西安交通大學黨(dang) 委書(shu) 記盧建軍(jun) ,搜狐創始人、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張朝陽做客人民網《強國說》欄目,就產(chan) 學研深度融合相關(guan) 話題展開對話。
如何解決(jue) 產(chan) 學研深度融合過程中的痛點、堵點?
近年來,國家大力倡導龍頭企業(ye) 、領軍(jun) 企業(ye) 牽頭聯合高校院所建立深度融合的創新聯合體(ti) ,並出台政策措施予以推進。
國家知識產(chan) 權局發布的《2022年中國專(zhuan) 利調查報告》顯示,2022年,我國有效發明專(zhuan) 利產(chan) 業(ye) 化率為(wei) 36.7%,較上年提高1.3個(ge) 百分點。其中,企業(ye) 發明專(zhuan) 利產(chan) 業(ye) 化率為(wei) 48.1%,較上年提高1.3個(ge) 百分點。產(chan) 學研合作有力帶動了專(zhuan) 利產(chan) 業(ye) 化水平提升。2022年,我國高校發明專(zhuan) 利產(chan) 業(ye) 化率為(wei) 3.9%,較上年提高0.9個(ge) 百分點。
為(wei) 何企業(ye) 發明產(chan) 業(ye) 化率與(yu) 高校發明專(zhuan) 利產(chan) 業(ye) 轉化率存在明顯差異?
盧建軍(jun) 委員認為(wei) ,在推進企業(ye) 主導的產(chan) 學研深度融合的實踐過程中,仍存在一些痛點、堵點。
“長期以來,大學和企業(ye) 傳(chuan) 統的合作模式可以概括為(wei) :甲乙雙方、一紙合同、一個(ge) 項目、一筆經費。雖然校企合作的方向一致,但合作雙方的訴求是不一樣的。如果依舊按此合作方式,很難實現深度融合。”盧建軍(jun) 委員說。
有沒有新的舉(ju) 措可以突破這一桎梏?
“這需要在校企、產(chan) 教深度融合的基礎上,以企業(ye) 為(wei) 主體(ti) ,引入金融資本,建立孵化器,加快技術成果的轉移轉化,孵化新的高新技術企業(ye) 。”盧建軍(jun) 委員以西安交通大學為(wei) 例解讀這一合作模式。近年來,西安交大探索以企業(ye) 為(wei) 主體(ti) 的產(chan) 學研深度融合路徑,企業(ye) 帶著需求、資金和利於(yu) 產(chan) 出的組織管理體(ti) 係,與(yu) 學校科研團隊構建“科學家+工程師”深度融合的創新聯合體(ti) ,用大學的科研力量匹配企業(ye) 的需求。
張朝陽對於(yu) 產(chan) 學研深度融合建立孵化器的模式有相同感受,“以互聯網企業(ye) 為(wei) 例,當前不少企業(ye) 正麵臨(lin) 著工程方麵的棘手問題。而高校在工程基礎方麵的研究,恰恰可以應用於(yu) 互聯網企業(ye) 的工程實踐當中。”
張朝陽同樣認為(wei) ,如果能夠把一些大學科研團隊研究出的成果,通過企業(ye) 主導、資本助力的方式,不斷地用於(yu) 孵化高新技術公司,這樣在創業(ye) 的過程中,市場自然也會(hui) 檢驗每個(ge) 孵化團隊的執行能力和持之以恒的管理能力。當所有這些因素疊加,也許在未來某一時刻,便會(hui) 孵化出真正的高新技術龍頭企業(ye) ,引領市場發展,帶動產(chan) 業(ye) 升級。
產(chan) 學研深度融合如何讓人才供需更加匹配?
據人社部最新數據,2023屆高校畢業(ye) 生的規模將達到1158萬(wan) 人,促進就業(ye) 的任務更加繁重。如何在保就業(ye) 的同時,通過產(chan) 學研深度融合更好地匹配人才的供需?
在盧建軍(jun) 委員看來,以企業(ye) 為(wei) 主體(ti) 的產(chan) 學研深度融合將深刻改變大學原有的科研和人才培養(yang) 模式。
“企業(ye) 帶著課題進入高校,以‘科學家+工程師’、雙導師、多導師的模式培養(yang) 研究生,在企業(ye) 的管理流程下開展研發活動,這樣培養(yang) 出來的研究生會(hui) 更適合企業(ye) 的需求。”盧建軍(jun) 委員說。
盧建軍(jun) 委員進一步解釋,由企業(ye) 主導研究課題,在標準的管理流程下開展有組織的科研,在聯合攻關(guan) 、共同解決(jue) 困擾企業(ye) “卡脖子”問題的同時,也在實戰過程中培養(yang) 了創新人才,這將從(cong) 根本上解決(jue) 高校培養(yang) 人才不匹配、不契合企業(ye) 需求的問題。
在高校源源不斷地向企業(ye) 精準輸送人才時,企業(ye) 如何“反哺”高校,使得大學教育更具有目標性?
“企業(ye) 要拿出相當比例的資金與(yu) 高校院所共同做基礎研發,在分享科技成果的同時,培養(yang) 出符合企業(ye) 自身發展需要的人才。”張朝陽談到,盡管國家鼓勵以企業(ye) 為(wei) 創新主體(ti) ,但很多企業(ye) 迫於(yu) 盈利和投資成本的壓力,可能更關(guan) 心最終能否拿出被市場認可的產(chan) 品。然而,有的產(chan) 品和應用需要在基礎方麵做更多探索,並非能立刻產(chan) 生本季度、本年度的效益,如果基礎研究做得紮實,就有利於(yu) 企業(ye) 更為(wei) 持久地發展。
政府與(yu) 企業(ye) 家在產(chan) 學研深度融合過程中起到哪些作用?
盧建軍(jun) 委員表示,無論是科研項目的研究,還是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應用,政府的支持都必不可少。
“對於(yu) 西部省份而言,市場配置資源的能力要比東(dong) 部沿海地區弱一些,所以政府的作用就顯得更為(wei) 重要。”盧建軍(jun) 委員認為(wei) ,沒有政府的政策支持和服務,深度融合和成果轉化在現實中就會(hui) 比較難以推進。“因此,西安交大在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建設過程中,提出要集聚政府、產(chan) 業(ye) 、學校、研究、應用、金融六大要素。”
盧建軍(jun) 委員談到,近年來陝西省也提出了“企業(ye) 主體(ti) 、人才主力、市場主導、政府主推”的戰略,同時在陝西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陝西各地市都在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建立了科技成果轉移工作組,目的就是能夠及時把最新的技術成果應用到地方,進一步促進對高校科研成果的轉化和應用。
“無心插柳柳成蔭,要想有這個(ge) ‘蔭’,得先插柳才行。”在張朝陽看來,並不是所有的科技成果最後都能被證明是真正的市場需求,所以也需要政府和各種融資平台的支持,通過產(chan) 學研的深度融合,在不斷試錯中孵化出“獨角獸(shou) ”和“小巨人”。
盧建軍(jun) 委員認為(wei) ,除強調政府在產(chan) 學研深度融合中的重要作用外,企業(ye) 家自身也至關(guan) 重要。兼具深厚學術背景和創業(ye) 經曆的企業(ye) 家投身於(yu) 基礎研究和教育領域,將會(hui) 加速產(chan) 學研深度融合的實現。
“在企業(ye) 作為(wei) ‘四個(ge) 主體(ti) ’(創新決(jue) 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和成果轉化的主體(ti) )與(yu) 高校院所進行產(chan) 學研深度融合的過程中,企業(ye) 家起到很關(guan) 鍵的作用。”盧建軍(jun) 委員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