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導演歐大明:“流量”常常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出現

發布時間:2023-03-13 16:11:00來源: 羊城晚報

  羊城晚報記者 龔衛鋒

  “藝人沒想明白別做直播!”最近,在騰訊視頻播出的商業(ye) 紀錄片《激流時代》中,賈乃亮接受了知名商業(ye) 作家李翔的訪問。鏡頭裏,賈乃亮談論直播帶貨的言論,讓他登上了微博熱搜榜,話題瀏覽量達5.5億(yi) 次,引發全網熱議。

  除了明星直播帶貨,《激流時代》的其他內(nei) 容也保持著高熱度,豆瓣評分更是高達8.5分。鏡頭跟隨李翔的腳步,走進雲(yun) 南探索本土咖啡的自救之路,走進長沙尋找“茶顏悅色”“文和友”等新經濟消費發展的邏輯,走進上海體(ti) 驗“宇宙中心”安福路的網紅景觀……

  人文紀錄片、美食紀錄片常見,但商業(ye) 紀錄片不常見。節目導演歐大明曾製作過《奇遇人生》《傲椒的湘菜》等高分紀錄片。近日,歐大明在接受羊城晚報記者獨家專(zhuan) 訪時坦言,做《激流時代》是一次艱難而特別的挑戰。

  A 熱點

  “賈乃亮未必是頂流藝人但他是頭部主播”

  《激流時代》共五期,首期節目圍繞直播展開。賈乃亮的出現,為(wei) 節目攢足話題。2021年才轉換賽道的賈乃亮已成為(wei) 頭部主播,直播賬號有3000萬(wan) 粉絲(si) ,場均成交額達9000萬(wan) 元。節目中,賈乃亮透露了藝人直播背後的付出。他在正式入行前,至少看了30場頭部主播的直播,以便取長補短:“電商,不是藝人想去玩票的事情,它是一份截然不同的工作。”

  羊城晚報:你們(men) 為(wei) 什麽(me) 要找賈乃亮作為(wei) 首期節目的觀察對象?

  歐大明:首先,我們(men) 選擇的拍攝時間是去年“雙11”期間。在主播一年中最忙的時候,願意接受節目組跟拍的知名主播不多,賈乃亮願意。其次,賈乃亮的銷售成績不錯,是頭部主播。他未必是頂流藝人,但轉戰直播賽道後,無疑是藝人主播中的“頂流”。最後,賈乃亮身上有讓人好奇的點——為(wei) 什麽(me) 許多跨界到直播領域的藝人做不到頭部,而他可以。

  羊城晚報:你們(men) 是如何說服賈乃亮在鏡頭前袒露心聲的?

  歐大明:節目組到杭州後,觀察對象還沒完全確定,當時我們(men) 和賈乃亮團隊以及頭部直播公司遙望科技的公關(guan) 有過一次坦誠溝通。我們(men) 確定了,對於(yu) 藝人做直播這件事,賈乃亮有話想說,他不想讓公眾(zhong) 認為(wei) 自己做直播隻是兼職、跨界或玩票。另外,他不想對大眾(zhong) 造成這樣的誤導——凡是藝人做直播就能利用流量變現,並對其他主播形成降維打擊。因為(wei) 實際上是需要投入更多精力。

  羊城晚報:所以你們(men) 能深入他的直播間後台?

  歐大明:對的。我們(men) 很感謝遙望科技,允許我們(men) 呈現直播間後台的現場以及顯示真實銷售數據的電腦屏幕,將直播團隊最隱私的部分交給我們(men) 來拍。

  羊城晚報:做完這期節目後,你如何看待藝人做直播這種現象?

  歐大明:某種程度上,我認同賈乃亮說的話——藝人沒想明白,別做直播。其實,不管是不是藝人,沒想好就別做直播。節目裏的腰部主播小熊也說了同樣的話,但賈乃亮說的話就會(hui) 被網友摘出來形成熱搜話題,公眾(zhong) 會(hui) 放大去看藝人做直播這件事。

  羊城晚報:但是很多人還是經受不住直播收益的誘惑。

  歐大明:目睹它給人帶來的巨大成就感或收獲,我也蠢蠢欲動。當你看到屏幕上的營業(ye) 額從(cong) 0滾到幾百萬(wan) 、幾千萬(wan) 時,關(guan) 於(yu) 財富的欲望會(hui) 跳動、拉扯你。但是當你冷靜下來就能很快想明白,若不認清自己幾斤幾兩(liang) ,真要投身其中,會(hui) 輸得很慘。

  羊城晚報:你們(men) 有沒有想過通過節目去帶動一個(ge) 行業(ye) 的發展?

  歐大明:這是很危險的判斷。我們(men) 不是就業(ye) 導師、財富專(zhuan) 家,沒有能力鼓動觀眾(zhong) 投身一個(ge) 行業(ye) 。如果大家看完首期節目後都想直播帶貨,那是節目的失敗。我們(men) 做的選題要與(yu) 當下中國比較重要的商業(ye) 現象相關(guan) ,這些故事可能做不到很深,但能觸及一點真實的人性衝(chong) 撞的狀態,看到一些行業(ye) 裏的人的經驗、教訓、掙紮,就夠了。

  B 亮點

  觀察大時代商業(ye) 文化中的眾(zhong) 生百態

  李翔是知名財經記者、商業(ye) 作家,曾擔任《經濟觀察報》《第一財經周刊》主筆,是“得到”《詳談》叢(cong) 書(shu) 的作者,其商業(ye) 知識服務類產(chan) 品《李翔商業(ye) 內(nei) 參》一度爆紅。節目中,李翔帶著問題走近企業(ye) 家、打工人、創業(ye) 者,觀察大時代商業(ye) 文化中的眾(zhong) 生百態。他分享管理學大師德魯克的話:“更享受抽離的視角,來觀察人類的行為(wei) 。”作為(wei) 旁觀者,他真實觸摸了人們(men) 的激情與(yu) 掙紮。

  羊城晚報:節目五個(ge) 選題的邏輯聯係是什麽(me) ?

  歐大明:我們(men) 希望拉開選題的差異性,在領域、地域、視覺等不同層麵同普通人的生活掛鉤。“直播”是廣泛的商業(ye) 現象,“咖啡”是城市人群經常接觸的飲品,“安福路”是城市網紅景觀,“新消費”涉及茶顏悅色、文和友等知名商業(ye) 產(chan) 品……此外,主持人李翔的個(ge) 人興(xing) 趣,也是重要的參考坐標。

  羊城晚報:《激流時代》采用了經典的新聞紀實類節目的結構,它的創新性在哪裏?

  歐大明:我們(men) 請了專(zhuan) 業(ye) 的商業(ye) 作家、財經記者李翔,以觀察問題的視角介入節目,會(hui) 給節目製作提供很多養(yang) 分。我們(men) 團隊對於(yu) 商業(ye) 領域沒有深度鑽研過,單靠自己的力量介入其中會(hui) 非常吃力。而在李翔的引導下,我們(men) 得以跟隨他進入每個(ge) 選題,一邊拍一邊梳理每期節目的結構。

  羊城晚報:李翔對這檔節目的價(jia) 值是什麽(me) ?

  歐大明:李翔具備記者思維,是優(you) 秀的采訪者,擅長深入淺出闡述商業(ye) 名詞與(yu) 各類問題,在專(zhuan) 業(ye) 知識和大眾(zhong) 接受之間搭起橋梁。我們(men) 非常合拍,鏡頭跟著他一路走下來,每期節目拍一周左右,通過一個(ge) 事件、現象,認識問題,進入主題,梳理其中的底層邏輯。

  羊城晚報:李翔在策劃層麵的參與(yu) 度也挺高的,對嗎?

  歐大明:沒錯。他很重要,所有的表達、溝通都要通過他來完成。我們(men) 在開拍前、開拍中、每天拍攝回來,都會(hui) 問他的感受,他也會(hui) 和我們(men) 分享看法。但他是文字記者出身,做的時間久了,習(xi) 慣把想法埋在心裏。我們(men) 要把他的想法挖出來,硬要他說出來。

  羊城晚報:“硬要他說出來”的過程通常是怎麽(me) 樣的?

  歐大明:我們(men) 做精品咖啡這期節目時,他說經營精品咖啡挺難做成功。我問他原因,他會(hui) 用到近乎常識性的經濟學專(zhuan) 有名詞來解釋,比如,發燒友市場最難做。但對我而言,我不了解“發燒友市場”是怎樣一個(ge) 概念,會(hui) 要求他幫我深挖下去。

  C 觀點

  創新的節目沒有參考坐標,也很難迎合市場

  《奇遇人生》《傲椒的湘菜》《激流時代》……歐大明身處其中,記錄明星未知旅程的體(ti) 驗、探索家鄉(xiang) 獨特的味道,介入空白領域的驚喜與(yu) 收獲,讓他感受到了做節目的樂(le) 趣。有時候,他帶著強烈的新鮮感和探尋未知的好奇展開探險,拍的時候很爽,但剪片時很痛苦。不過,他依然樂(le) 此不疲地打開自己的奇遇人生。

  羊城晚報:你們(men) 想通過這檔節目進行哪些價(jia) 值輸出?

  歐大明:生活中存在很多脆弱的泡泡,你能接觸到世界很多美好的信息,但它們(men) 離真實的世界總會(hui) 隔一層。商業(ye) 這個(ge) 領域不會(hui) 騙人——沙漠裏不長虛弱的草、大海裏沒有無名之輩,它考驗著每個(ge) 人的真本事,沒有濾鏡、不能美化,贏了就是贏了。所以,我們(men) 希望在商業(ye) 領域深入其中,了解局中人的成功或失敗,輸出真實感受,給予觀眾(zhong) 啟發。

  羊城晚報:這一路下來,有沒有讓你特別難忘的事?

  歐大明:主要是收獲了不同人的故事。比如,我們(men) 在長沙采訪文和友的人,為(wei) 什麽(me) 文和友在廣州、深圳做得不是很好?當我把問題拋出後,他們(men) 坦誠地做了分析。網絡輿論會(hui) 讓大眾(zhong) 產(chan) 生刻板印象,認為(wei) 新消費就是玩噱頭,其實做新消費的人很想打破這種印象,坦誠講述自己的故事。這是需要勇氣的。

  羊城晚報:你會(hui) 擔心商業(ye) 紀錄片的受眾(zhong) 輻射麵嗎?

  歐大明:擔心也沒有辦法。《激流時代》的確是比較垂直的節目,而且商業(ye) 觀察類節目對觀眾(zhong) 有些門檻要求。我們(men) 隻能做到不讓專(zhuan) 業(ye) 人士笑話,以更通俗的方式去講述。至於(yu) 它能否成為(wei) 爆款,我不做預設性指望,也不提前樂(le) 觀。

  羊城晚報:你做了多年紀錄片,最大的感受是什麽(me) ?

  歐大明:常年做紀錄片的人,不會(hui) 去做沒有挑戰性的事情,總喜歡虐自己。每個(ge) 做內(nei) 容的人都希望更多人能看到自己的作品,但當作品不夠好的時候又會(hui) 非常忐忑、沒底氣。現在關(guan) 注紀錄片的人似乎沒那麽(me) 多了,如果拍部作品能讓大家看到,對於(yu) 項目、創作者而言,都不是壞事。

  羊城晚報:沒想過向流量妥協嗎?

  歐大明:所謂“流量”,經常在我意想不到的地方出現,比如,賈乃亮的那番話登上了熱搜榜。它並不在創作者的掌控範圍內(nei) 。從(cong) 導演團隊的角度看,能做的就是在製作期內(nei) 盡己所能做到滿意的程度,而取舍標準就是內(nei) 容是否符合設定的故事主題和表達,這算是一種堅守。

  羊城晚報:但是話題先行做視頻節目的模式,似乎是一種趨勢。

  歐大明:做節目最難的就是去迎合市場或者觀眾(zhong) 喜好。比如,我們(men) 做一個(ge) 新項目,有人要求我們(men) 在一些環節引爆市場,或者得到觀眾(zhong) 的極大認可,就十分困難。如果純粹依靠大數據做節目,它不一定死,但至少不是真正的創新節目。你能獲得的所有數據、市場反饋,都是基於(yu) 以前的項目。真正的創新節目是沒有參考坐標的。

  羊城晚報:你之後還會(hui) 做哪方麵選題的節目?

  歐大明:現在受困於(yu) 經費,做新節目挺難的。我特別佩服身邊很多獨立紀錄片導演,能夠花很長時間、投入很多精力去做自己關(guan) 注的選題。當然,我做媒體(ti) 紀錄片也有另外的一種價(jia) 值,總歸對於(yu) 人和社會(hui) 的觀察還是不會(hui) 改變的。

  歐大明自述

  記者·廣州·夢想

  在我初中的時候,表哥告訴我,他認為(wei) 世界上最厲害的職業(ye) 是記者,是“無冕之王”。當時,我覺得“無冕之王”四個(ge) 字很酷,對我產(chan) 生了影響。在我的成長曆程中,也一直對非虛構內(nei) 容著迷,有探索未知的衝(chong) 動。

  2003年,為(wei) 了承載最初的記者夢,我來到廣州,在新快報做專(zhuan) 題記者。來到廣州後,我參與(yu) 的第一個(ge) 專(zhuan) 題報道就是“非典”。我在廣州工作了一年,感受到了這裏的包容性,也非常努力地工作,但始終沒有摸到當記者的門檻,沒體(ti) 會(hui) 到那種曾經憧憬的爽感,便離開了廣州。我雖然留下了遺憾,但這段經曆也促使我重新審視自己想做的事究竟是什麽(me) 。

  2004年,我進入中央電視台《共同關(guan) 注》欄目,開始製作社會(hui) 類紀實專(zhuan) 題。2008年開始,我與(yu) 《鳳凰大視野》合作製作數百集曆史、文化、人物專(zhuan) 題紀錄片……我以前是一個(ge) 非常內(nei) 向的人,但用影像記錄變化的時代與(yu) 人的工作,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我,讓我始終對未知世界充滿好奇。我現在依然在人文社科領域,在自己不了解的範疇內(nei) ,保持對世界的好奇,而且可能會(hui) 一直好奇下去。

  《羊城晚報》2023年3月13日A11版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