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文化根脈,傳承中華文明
作者:李佳霖
日前,“二十世紀初中國古文獻四大發現展”在國家圖書(shu) 館(國家典籍博物館)開幕。展覽分為(wei) “殷墟甲骨”“居延漢簡”“敦煌遺書(shu) ”“明清檔案”4個(ge) 專(zhuan) 題,以249種382件包括甲骨、簡牘等類型的珍貴文物文獻,帶領公眾(zhong) 溯源中國曆史、探尋中華文脈。
殷商甲骨文、居延漢簡、敦煌遺書(shu) 、明清內(nei) 閣大庫檔案是上世紀初中國古文獻的“四大發現”。“四大發現”的相關(guan) 文物文獻,有的收藏於(yu) 國家圖書(shu) 館,有的收藏於(yu) 各地博物館、研究院,還有的收藏於(yu) 相關(guan) 檔案保管機構。本次展覽首次將分藏於(yu) 各處的“四大發現”薈萃一堂。“展覽加上館內(nei) 常設的典籍大展,係統全麵地展示了中華文脈的發展,凸顯了典籍在文明傳(chuan) 承中的重要作用。”國家圖書(shu) 館展覽部主任顧恒表示。
揭示文化根脈
“恭喜大王,今日田獵獲豕一!”“殷墟甲骨”專(zhuan) 題展廳中,站在“占卜台”前,觀眾(zhong) 選擇相應的內(nei) 容點擊,麵前的大屏幕上出現模擬龜甲被炙烤、開裂的動畫,讓人仿佛穿越回商王朝,置身於(yu) 隆重的占卜現場。
該專(zhuan) 題共展出展品50種54件。在展廳中,有一件小小的碎片——甲骨6006。這片看似不起眼的甲骨,經由甲骨文專(zhuan) 家董作賓與(yu) 其他甲骨碎片綴合,確定了商王世係。它不僅(jin) 印證了《史記·殷本紀》中相關(guan) 記載基本正確,還對《史記·殷本紀》所記載商王順序進行了修正,解決(jue) 了商王世係的重大疑問。
記載商王田獵、獵獲麋鹿和兔的甲骨2174,上麵的“兔”字,基本把兔子的前後腿、小短尾等外形表現出來,十分生動傳(chuan) 神;甲骨5405是國家圖書(shu) 館所藏甲骨中尺寸最大、字數最多的一塊。該塊甲骨共218字,內(nei) 容為(wei) 向殷先公和山神施行燎祭,貞問哪天會(hui) 下雨。該甲骨保存了形態多樣的鑽鑿,為(wei) 甲骨的鑽鑿研究提供了重要資料。甲骨12789也稱“四方風甲骨”,存24個(ge) 字。該甲骨卜辭記載了司出入風和日月長短的四方神明以及風名,反映了當時的人們(men) 已經認識到一年之中隨著季候的推移,風向有所變化,晝夜長短也不同。
“敦煌遺書(shu) ”專(zhuan) 題以49種50件展品,講述了敦煌遺書(shu) 的發現與(yu) 流散經曆,以及其在魏晉南北朝、隋唐等時期的內(nei) 容。該專(zhuan) 題內(nei) 的《逆刺占》《李陵變文》等展品,吸引很多觀眾(zhong) 駐足觀看。其中《逆刺占》展示了興(xing) 起於(yu) 南北朝,通過預測來卜者所卜何事及其吉凶的占卜術;《李陵變文》是唐貞元二年(786年)吐蕃占領沙州後,沙州人嘔心瀝血之作,傳(chuan) 遞了沙州人痛苦、哀怨、憤懣、不甘的情緒。
展覽還特別整理了敦煌遺書(shu) 的裝幀形式,中國紙質古籍的大部分裝幀形式都能在敦煌遺書(shu) 中找到樣本或雛形,觀眾(zhong) 可以在這裏一覽卷軸裝、梵夾裝等不同裝幀形式。比如《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一百五十七》是1909年護理陝甘總督毛慶蕃呈送學部的敦煌遺書(shu) 樣卷,有縹帶、護首和尾軸,完整保留了卷軸裝書(shu) 籍的形態。
還原生活點滴
居延漢簡是漢代居延烽燧遺址出土的簡牘。1930年,中瑞西北科學考察團在居延地區(今內(nei) 蒙古額濟納旗和甘肅省金塔縣)發現1萬(wan) 餘(yu) 枚漢簡,為(wei) 第一批居延漢簡。1972年至1986年,甘肅省文物部門對居延地區漢代遺跡再次進行發掘,出土漢簡2萬(wan) 餘(yu) 枚,為(wei) 第二批居延漢簡。1999年至2002年,內(nei) 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居延地區進行調查發掘,出土漢簡500多枚。迄今為(wei) 止,居延地區發現的三批漢簡大多數為(wei) 漢代邊塞屯戍文書(shu) ,一小部分為(wei) 書(shu) 籍、曆譜和私人信件。
該專(zhuan) 題展出展品81種155件,主要展品包括《“肩水金關(guan) ”簡》《塞上烽火品約》(仿製品)等。《塞上烽火品約》於(yu) 1974年8月在甲渠侯官遺址第16號房址出土,它是匈奴入侵居延時根據不同情況發出警報信號的規定,示警辦法包括舉(ju) 示烽火、燃燒積薪等。這些文物展示了居延地區的曆史發展和戍邊吏卒的重要職責,還原了漢代邊塞屯戍軍(jun) 隊的麵貌,讓觀眾(zhong) 得以窺見2000年前居延戍邊生活的點滴。
在“明清檔案”專(zhuan) 題,“秘檔尋蹤”主要介紹明清檔案的重要組成部分——內(nei) 閣大庫檔案,展現內(nei) 閣大庫檔案艱辛輾轉的流散與(yu) 重聚過程。“珍檔集萃”精選不同類型的珍貴檔案集中展示,體(ti) 現出檔案在見證大事、傳(chuan) 遞信息、記錄生活、記載曆史中發揮的作用。在該專(zhuan) 題展廳,觀眾(zhong) 可以觀賞用以盛裝皇帝聖訓、實錄等珍貴典籍的清代金匱,還可以欣賞現存清代唯一一件完整的秘密立儲(chu) 匣——道光帝秘密立儲(chu) 諭旨並匣(仿製品),以及明崇禎七年(1634年)由大學士徐光啟和西洋傳(chuan) 教士湯若望共同參與(yu) 繪製的《赤道南北兩(liang) 總星圖》(仿製品)等。
讓觀眾(zhong) 更好感受千年文脈
該展覽布展非常重視沉浸感,除了不同展廳在色調、布展元素上有所區分,更設有數個(ge) 多媒體(ti) 互動,讓觀眾(zhong) 可以更好感受千年文脈。
據了解,“殷墟甲骨”展廳中設置了“模擬占卜場景區”等,利用空間立體(ti) 複原等手段,帶給觀眾(zhong) 全新的體(ti) 驗。“居延漢簡”展廳中設計了還原居延地貌的微縮場景,裝飾采用了漢代畫像磚、壁畫等元素,讓觀眾(zhong) 感受恢弘壯闊、蒼涼無際的邊塞風光,觀眾(zhong) 還可以通過多媒體(ti) 觸控大屏,了解居延地區考古調查與(yu) 簡牘出土等信息。“敦煌遺書(shu) ”展廳選取了不同時期敦煌石窟的紋樣、佛像等元素,並在展廳中大麵積采用經典洞窟壁畫,營造出璀璨瑰麗(li) 的敦煌特色。“明清檔案”展廳通過大幅牆麵投影的形式展示大尺幅的輿圖、金榜等,營造震撼的視覺效果。
此外,國家圖書(shu) 館還與(yu) 京港地鐵聯合推出“探尋文明的印跡”活動,在京港地鐵多個(ge) 地鐵站進行推廣宣傳(chuan) ,在海關(guan) 地鐵站,呈現相關(guan) 主題的文物仿製品,如甲骨12789等。展覽開展後,國家圖書(shu) 館還聯合字節跳動推出“線上超現實看展體(ti) 驗項目——古籍尋遊記”,借助虛擬現實技術讓古籍“活”起來。(李佳霖)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