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誌願圓夢 用光影留住最美"夕陽"

發布時間:2023-03-16 15:36:00來源: 央視新聞客戶端

  在湖北武漢工程科技學院,有一支師生自發組織的誌願者團隊,名為(wei) “圓夢計劃”。8年來,這些年輕人走遍全國30多個(ge) 地區,用近5萬(wan) 張婚紗照,為(wei) 1400多位老人找回了曾經的青春回憶,也記錄下了滄桑歲月後最美的愛情圖景。

  餘(yu) 進文,“圓夢計劃”誌願者團隊的帶頭人。自從(cong) 團隊新一輪的《為(wei) 老人免費補拍婚紗照》征集活動上線,小餘(yu) 老師的電話就變成了熱線。打給他的有的自己想拍攝,也有子女想給父母報名。

  武漢工程科技學院“圓夢計劃”團隊負責人 餘(yu) 進文:剛剛過完七十大壽,孩子看了我們(men) 的消息以後就覺得想給他們(men) 留個(ge) 紀念。

  當天誌願者們(men) 和3對老人約好了拍攝時間。

  年紀差不多,性格卻不同。有的爺爺奶奶性格開朗,很快跟大家打成一片,有的老人則比較拘謹,有些不知所措。

  女兒(er) 葛豔霞:他們(men) 之前年輕的時候沒有機會(hui) 照,當時也沒有流行這個(ge) ,他們(men) 那個(ge) 年代。現在有這個(ge) 機會(hui) 給他們(men) 照一照我覺得蠻好的。

  力求每一位老人都留下最美好的影像,是小餘(yu) 老師對每一位隊員的要求。2015年,“圓夢計劃”團隊正式成立。沒有婚紗,小餘(yu) 老師就找開婚紗公司的同學“化緣”,不懂攝影技術,便想辦法讓有經驗的同學課後培訓,經過不斷摸索,現在的“圓夢計劃”團隊已經分工明確、配合默契,整個(ge) 拍攝過程充滿了歡聲笑語。

  武漢工程科技學院“圓夢計劃”團隊負責人 餘(yu) 進文:老人家的相框裏麵都是子女、孫子、外孫女的藝術照、生活照,沒有屬於(yu) 他們(men) 的一張照片。我就想說,我們(men) 一定要給他們(men) 增加一張屬於(yu) 他們(men) 比較喜慶的照片放進去。

  拍照老人陳拾香我們(men) 以前是農(nong) 村的,根本沒想到穿婚紗照相的。根本就沒有人。我這是第一次穿婚紗,我今天可是特別開心。雖然是老了,也好想自己也臭美一下。

  成立8年,“圓夢計劃”團隊的足跡全國30多個(ge) 地區,在他們(men) 的鏡頭下,紅安革命老區的鄉(xiang) 親(qin) 、老黨(dang) 員、退役軍(jun) 人,退休教師還有普通的農(nong) 民,綻放出最美的笑容。而8年來,讓小餘(yu) 老師欣慰的是,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加入團隊中。通過誌願服務,快樂(le) 別人,也讓自己成長。

  “圓夢計劃”團隊成員 李鵬:用我們(men) 自身的力量,微光點亮微光,去感染更多的人。

  武漢工程科技學院“圓夢計劃”團隊負責人 餘(yu) 進文:當人人都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的時候,其實就是在踐行雷鋒精神。

  “圓夢計劃”團隊成員 趙晨:年輕人中普遍是“快餐式”的愛情,但是老人之間相濡以沫。兩(liang) 個(ge) 人相互扶持,相互支撐一起走過風風雨雨,這是最值得我們(men) 學習(xi) 的。

  俗話說,贈人玫瑰,手有餘(yu) 香。趙晨說老人之間的相濡以沫值得我們(men) 學習(xi) ,這說明,學雷鋒有付出更有收獲;這也表明,學雷鋒也可以是以微光點亮微光。聚沙可以成塔,滴水可以匯成江河,將學雷鋒行動融入日常、化作經常,讓學雷鋒在社會(hui) 中特別是青少年中蔚然成風,社會(hui) 就能匯聚不斷向上的正能量。我們(men) 都可以成為(wei) 雷鋒精神的一束光。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