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製精減了 “考公”更要注重能力
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hui) 議表決(jue) 通過的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中,有這樣的要求,中央國家機關(guan) 各部門人員編製統一按照5%的比例進行精減,收回的編製主要用於(yu) 加強重點領域和重要工作。
看到“精減”二字,也許有人會(hui) 說,公務員考試可能要更難了,錄取的比例也要更低了,大學生就業(ye) 也要更不容易了。甚至有人會(hui) 覺得,行政機關(guan) 要裁員了。客觀地講,有這樣的想法很正常。在很多人的眼裏,精減人員編製,就是精減人員,就是裁員。看到精減人員編製的消息,自然而然會(hui) 與(yu) 公考、大學生就業(ye) 等緊緊聯係在一起。
實際上,編製和人員並不完全相同,編製是一個(ge) 單位可以安排的人員崗位,而人員崗位與(yu) 人員並不完全對等。正常情況下,人員通常少於(yu) 編製。但是,由於(yu) 經過多輪機構改革,一些地方的超編人員尚未消化完畢,人員多於(yu) 編製現象依然存在。精減編製對這些單位來說,壓力比較大。而對沒有超編的單位來說,壓力並不算大。
也就是說,如果單純按照數學方式算賬,在新一輪機構改革中,編製確實會(hui) 有所減少。即便5%的幅度不是太大,但具體(ti) 到一些單位,會(hui) 麵臨(lin) 一定壓力。而人員編製量減少,也會(hui) 對單位“補新”帶來一定程度的影響。
更需要注意的是,方案中有這樣一句話:收回的編製主要用於(yu) 加強重點領域和重要工作。意思就是,人員編製總量的調整側(ce) 重於(yu) 結構調整與(yu) 優(you) 化。所謂的精減人員編製5%,是有的部門減少,有的部門則要增加。特別是新設部門,除人隨職能走帶過來的編製外,肯定也要新增人員編製。
這也意味著,此次機構改革側(ce) 重於(yu) 結構優(you) 化和調整,有的部門的人員編製確實減少了,在一定時間內(nei) 可能會(hui) 影響新用人數量。相反,那些需要加強的部門、新設的部門,則要新增公務人員,近期招錄的人員會(hui) 增加,這自然會(hui) 給大學生新的機會(hui) 。
同時要看到,此次機構改革是從(cong) 中央國家機關(guan) 開始,按照5%精減人員編製,是否各級行政機關(guan) 都要按照這個(ge) 比例精減人員編製,也是一個(ge) 需要重點關(guan) 注的問題。因為(wei) ,按照目前的機構框架,上麵是一根繩,下麵是一條線。以市場監管為(wei) 例,監管工作的重心在縣鄉(xiang) ,特別是鄉(xiang) 鎮。那麽(me) ,基層編製如何精減,也需要實事求是地加以考量。
實際上,在不久前結束的“省考”中,一些考生發現,今年省級公務員招錄人數較往年有了明顯增加,甘肅、雲(yun) 南、廣西、內(nei) 蒙古等多個(ge) 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招錄人數漲幅超過50%。23個(ge) 省(自治區、直轄市)及新疆生產(chan) 建設兵團招錄人數高於(yu) 去年,僅(jin) 有3個(ge) 省(自治區、直轄市)比去年略降。國考招錄也連續4年擴招,今年國考招錄計劃招錄3.71萬(wan) 人,相比2022年計劃招錄人數增加了18.7%。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精減人員編製5%的要求,目前在編製的總量上對大學生參加公考沒有帶來實質性影響。但是,對大學生的專(zhuan) 業(ye) 能力、整體(ti) 素質、奉獻精神的要求,可能會(hui) 產(chan) 生新的變化。一些地方的公務員招錄出現“冷熱”不均的情況,少數熱門崗位“擠破頭”,而一些對報考者專(zhuan) 業(ye) 能力要求具體(ti) 或基層偏遠地方的崗位,甚至出現無人報考的情況,這都需要加以重視和調整。
很多20世紀80年代、90年代初期通過招幹或調用進入的公務員,近幾年都要陸續退休。對大學生來說,自然是機會(hui) ,但也是挑戰。機會(hui) 來自招聘數量,挑戰來自角色代入。如果沒有很強的工作能力、業(ye) 務素質、協調水平等,要想成功進入公務員隊伍,難度會(hui) 相當大。那些隻會(hui) 考試、不會(hui) 工作,隻會(hui) 講、不會(hui) 做的大學生,也難以勝任公務員崗位。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