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馴”一草 染綠大西北
【一線講述】
十年“馴”一草 染綠大西北
講述人:寧夏大學農(nong) 學院動物科學係主任 伏兵哲
聽了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美麗(li) 中國建設邁出的重大步伐讓我感到振奮。特別是當聽到,五年來,“水土流失、荒漠化、沙化土地麵積分別淨減少10.6萬(wan) 、3.8萬(wan) 、3.3萬(wan) 平方公裏”時,我抑製不住內(nei) 心激動,在朋友圈分享了這份來之不易的成績單。
寧夏的生態非常脆弱,肆虐的風沙曾將很多村莊逼得四分五裂。還記得2010年暑假,我跟著農(nong) 學院老師們(men) 到寧夏科考。在吳忠市鹽池縣的荒漠草原上,我們(men) 意外發現一片沙蘆草,比普通草株高出10多厘米。時任寧夏大學副校長謝應忠非常激動,建議我試著“馴化”這種草,說不定可以在草原生態修複方麵派上用場。打那以後,我便和沙蘆草“較上了勁兒(er) ”。
研究了沙蘆草相關(guan) 資料後,2011年暑假,我和同事李小偉(wei) 、蘭(lan) 劍跑遍了寧夏的草原,采集實驗所需的種質資源。實驗過程漫長而枯燥。要先對收集到的種質資源進行評價(jia) ,選出表現優(you) 良的種子種在穴盤裏,等它們(men) 長成小苗後再移種到地裏。每年三四月開始播種,等到六月,從(cong) 中篩選出高、密且穗粒飽滿的植株,八月把篩選出的植株種子收集起來,留著下次使用。年複一年,等沙蘆草的各項性狀都比較穩定了,“馴化”才算完成。育種期間,必須時刻留意長勢,隔幾天就得去田裏觀察、測量。
沙蘆草,種了一茬又一茬;學生,走了一屆又一屆。終於(yu) ,2020年,我們(men) 成功培育出了集高產(chan) 、耐旱、生態修複等多種優(you) 良性狀於(yu) 一身的沙蘆草。新品種沙蘆草比野生植株長得更高更密,根係更發達,對已退化的草原、荒漠有更強的水土保持作用,非常適用於(yu) 生態修複和邊坡防護。如今,新品種沙蘆草僅(jin) 在寧夏鹽池縣就種植了兩(liang) 萬(wan) 多畝(mu) ,每畝(mu) 幹草產(chan) 量可達460公斤,一年收割兩(liang) 茬,既滿足了牧民的飼草需求,又有效保護了生態。即使在年降水量僅(jin) 200毫米的荒漠草原,也能長出成片的綠色。2021年,經國家林業(ye) 和草原局審定通過後,“馴化”後的沙蘆草成為(wei) 可以用於(yu) 生態修複、草業(ye) 生產(chan) 或綠化觀賞的18個(ge) 草品種之一。
如今,經過持續多年的封育修複,寧夏草原上植株的數量和種類漸漸多了起來。草原綠了,鳥兒(er) 多了,沙塵暴越來越少了,百姓享受到藍天白雲(yun) 、綠水青山的日子越來越多了。
我會(hui) 培育更多優(you) 良的草業(ye) 新品種,讓小種子“染綠”祖國大西北。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 張勝、王建宏、張文攀、張士英、蘇雁、李曉東(dong) 、周洪雙、王斯敏 光明日報通訊員 孔婷婷、王錫彬)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