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90後”女孩製作傳統花燈“出圈”:不變的是文化內核
中新網合肥3月19日電 (儲(chu) 瑋瑋)“現在的年輕人越來越熱愛傳(chuan) 統文化,我希望優(you) 秀的傳(chuan) 統文化能被更多的人看到和了解。”近日,安徽“90後”女孩周馨慰製作的精美花燈“火出圈”,談及感受,她如是說。
周馨慰是安徽阜陽人,從(cong) 小她就聽媽媽說姥爺的製燈手藝很好,每逢佳節,姥爺都會(hui) 給家裏的孩子們(men) 做紙燈籠,而且一定是全村最精致的。遺憾的是,由於(yu) 姥爺去世早,從(cong) 周馨慰記事起,大街小巷隻有播放音樂(le) 的塑料燈籠。
“沒能擁有一個(ge) 童年花燈”成為(wei) 周馨慰的遺憾。2010年,她考入大學後,開始利用課餘(yu) 時間琢磨如何製作花燈。“第一次做花燈比想象中難很多,在磕磕絆絆中勉強完成。”
周馨慰介紹說,傳(chuan) 統的花燈需要用竹篾做架構,當時網購並不十分發達,現實生活中也很難找到,隻得將竹篾換成鐵絲(si) 。而鐵絲(si) 表麵太光滑,紙糊上去容易脫落,毫無技藝功底的她隻好硬著頭皮糊上一層又一層。
雖開局不利但興(xing) 趣猶在。於(yu) 是,周馨慰開始通過網絡視頻和書(shu) 籍研究學習(xi) ,從(cong) 花燈的外部造型、色彩、紋案到內(nei) 裏結構她都逐一推敲。她還常常逛博物館、看古畫展和拍賣會(hui) 尋找製作靈感,同時感歎著中華文化的浩瀚。
經過一段時間的積累摸索,2022年春節,一條徽州嬉魚燈的視頻再次“燃”起了她製燈的熱情。視頻中的汪滿田魚燈是安徽省黃山市歙縣的傳(chuan) 統民俗,至今傳(chuan) 承了600多年,每年農(nong) 曆正月十三至十六,人們(men) 以魚燈遊村,祈願年年有餘(yu) 和子孫興(xing) 旺。
“傳(chuan) 統的燈籠不一定隻是對已有古物的模仿、複刻,不影響整體(ti) 的前提下也可以融入更多元素。”周馨慰表示,做魚燈時,自己將神話生靈“鯤鵬”的形象加入其中,讓魚燈有了翅膀,更為(wei) 靈動。
讓她意外的是,她將魚燈的圖片上傳(chuan) 至網絡,迅速引來網友圍觀。大家的喜愛讓周馨慰創作欲“爆棚”,瑞鶴、蟾蜍、玉兔搗藥……一年的時間裏,她製作了20餘(yu) 個(ge) 造型各異的花燈,每一個(ge) 都有自己的巧思。
她在瑞鶴燈中用金色勾勒仙鶴的羽毛,左右翅膀各畫了日、月圖案,中間畫了團鶴紋,讓仙鶴多一些熱鬧的煙火氣;在螃蟹燈的背部畫上海水江涯的圖案,還有小房屋和鳥影,作海屋添籌的寓意;將玩具小雞啄米的原理加入玉兔搗藥燈中,兩(liang) 隻可愛的玉兔瞬間動了起來。
“好厲害啊,傳(chuan) 統燈籠太漂亮了。”“國風回來了。”“兒(er) 時的回憶,太美了吧。”……今年3月,周馨慰製作花燈的視頻在網上一經傳(chuan) 播,大家紛紛轉載留言,僅(jin) 一家社交平台上的播放量便超300萬(wan) 次。
麵對“出圈”,周馨慰認為(wei) 是意料之外也是情理之中。“沒想到自己的作品能被這麽(me) 多人認可,很多都是同齡人。”她認為(wei) ,中國有著悠久的文化曆史,應該去傳(chuan) 承也一定會(hui) 被人們(men) 看見。
現在,她打算在工作之餘(yu) 將花燈一直做下去。“傳(chuan) 承傳(chuan) 統文化不是一味地守舊,而是要有融合創新。”周馨慰說,時代更迭中,變換的是形式,不變的是文化內(nei) 核。(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