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兩會代表委員熱議:頂尖人才的“頂尖培養模式”什麽樣

發布時間:2023-03-20 15:09: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在今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上,來自高校的代表、委員從(cong) 各自角度出發,闡述了自己心目中頂尖人才的“頂尖培養(yang) 模式”是什麽(me) 樣子的。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chan) 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

  對於(yu) 創新教育模式,全國政協委員、同濟大學黨(dang) 委書(shu) 記方守恩認為(wei) ,目前我國創新教育推進過程中尚存一些問題:高等教育和基礎教育自成係統,二者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yang) 體(ti) 係連貫性欠佳;各學段學校的創新素養(yang) 教育和創新能力培養(yang) 不足,基礎教育應試導向嚴(yan) 重,重知識灌輸輕問題探究,高等教育偏重於(yu) 技術應用,對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yang) 不夠;政策、機製等層麵還未形成有利於(yu) 創新教育的合力。

  為(wei) 此他建議,在大中小各學段貫通推進創新教育模式,統籌推進大中小學創新教育模式改革。通過鍛煉學生圍繞一個(ge) 問題或項目,運用多學科知識創造性解決(jue) 問題的能力,從(cong) 而培養(yang) 擁有科學素養(yang) 和批判性思維的創新人才。

  同時他還提出試點建設科技高中,探索大學與(yu) 高中教育相銜接的新型人才貫通培養(yang) 模式,超常規培養(yang) 拔尖創新人才。在教育基礎條件比較好的區域,探索大學、地方政府和基礎教育係統三方共同設立科技高中或特色班,選拔對基礎學科有誌趣、有天賦、有潛力的高中生學習(xi) 相關(guan) 專(zhuan) 業(ye) 與(yu) 學科,甚至先修部分大學課程,培養(yang) 學生思考與(yu) 解決(jue) 問題能力、探索學習(xi) 能力、科技實踐能力、創意革新能力。

  全國人大代表、複旦大學校長金力,全國人大代表、上海交通大學校長丁奎嶺和全國人大代表、華東(dong) 師範大學黨(dang) 委書(shu) 記梅兵,一致把目光放在了特殊潛質學生的“長鏈條培養(yang) 模式”上。

  金力認為(wei) ,當前應發揮好高水平研究型大學主力軍(jun) 作用,全周期、全方位、個(ge) 性化支持引導人才發展,讓資源跟著人才走。同時,探索拔尖人才培養(yang) 改革,一方麵讓“關(guan) 鍵少數”發揮關(guan) 鍵作用,保證戰略科學家、頂尖人才負責製落地見效;另一方麵,要探索超常規、長鏈條、開放的未來頂尖人才培養(yang) 模式。

  梅兵也認為(wei) ,我國應在守牢教育公平底線的基礎上,對具有某學科超常潛質的學生進行特殊培養(yang) ,為(wei) 他們(men) 開辟和暢通從(cong) 基礎教育到高等教育培養(yang) 的“綠色通道”,滿足科技創新所急所需。

  “簡單地說,就是對於(yu) 麵向未來的拔尖人才培養(yang) ,要從(cong) 基礎教育抓起,以‘拔尖’育‘拔尖’。”丁奎嶺說,對整個(ge) 教育體(ti) 係來說,基礎教育是基礎研究的“底層基礎”,要持續提升基礎教育教師的培養(yang) 層次,以拔尖的基礎教育教師培養(yang) 未來的拔尖人才。

  全國政協委員、華東(dong) 師範大學副校長戴立益特別關(guan) 心創新、自主和體(ti) 係3個(ge) 關(guan) 鍵詞。用他的話說,歸根結底是創新人才如何發掘、如何培養(yang) 、如何為(wei) 其創造生存土壤的問題。

  “這麽(me) 多年實踐下來我們(men) 發現,針對那些在某方麵特別有潛力的學生進行一體(ti) 貫通式的特殊培養(yang) ,是有道理的”。上海實驗學校的學生用10年時間讀完12年的課程,小學隻讀4年。戴立益說,以目前來看,其探索比較成功。“像這樣的學製,我們(men) 是否還有再擴大試點或者突破的空間”。

  全國政協委員、九三學社中央常委、中國科學院院士、華東(dong) 理工大學能源化工過程智能製造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錢鋒從(cong) 工科人才培養(yang) 的小切口指出,工科領域的關(guan) 鍵核心人才需要“創新模式”來培養(yang) 。他在全國兩(liang) 會(hui) 上提交了《關(guan) 於(yu) 加快構建數字經濟時代卓越工程師培養(yang) 模式與(yu) 機製的提案》。

  錢鋒說,我國高校學科專(zhuan) 業(ye) 結構調整周期較長,高校對學科專(zhuan) 業(ye) 設置自由度不高,學科專(zhuan) 業(ye) 結構往往滯後於(yu) 知識更新和實際需求,理論教學及工程實踐內(nei) 容的前沿性仍有欠缺,無法適應數字經濟時代工程科技發展的新趨勢、新要求,無法滿足卓越工程師培養(yang) 的需求。此外,高校各學科專(zhuan) 業(ye) 之間的壁壘阻礙了跨學科知識體(ti) 係的建設與(yu) 實施,教學資源在學科和專(zhuan) 業(ye) 之間缺少流動和共享。從(cong) 高校的工程教學來看,工程實踐導向不足,培養(yang) 模式單一化,產(chan) 學研結合不夠緊密,無法支撐對複合型工程科技人才的培養(yang) 。

  “目前,高校教師多數是從(cong) 學校到學校,工程實踐經驗和能力不足,工程教育仍存在較嚴(yan) 重的工科‘理科化’現象。”錢鋒指出,工程教育領域“重科研、重論文、輕教學、輕實踐”等現象突出,高校現有的考核評價(jia) 機製不利於(yu) 建立跨學科的人才培養(yang) 模式。

  未來的工程學科,在錢鋒眼中應該是這樣的:工科生可以修讀“工科+人工智能/元宇宙”等雙學位、主輔修的課程,他們(men) 既要掌握工業(ye) 生產(chan) 、工藝、控製、裝備、研發、質檢等專(zhuan) 業(ye) 知識,也要了解物流、法律、環保、安全、項目管理等多學科知識。他們(men) 的導師應該是製造專(zhuan) 業(ye) 與(yu) 信息技術領域跨學科的“雙導師”或“導師組”,讓學生有機會(hui) 與(yu) 不同專(zhuan) 業(ye) 的導師、校企導師等共同開展工程實踐問題的研究。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燁捷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