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鏈補短板 創新克難關(經濟新方位·大力提振市場信心)
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提出,加快建設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圍繞製造業(ye) 重點產(chan) 業(ye) 鏈,找準關(guan) 鍵核心技術和零部件薄弱環節,集中優(you) 質資源合力攻關(guan) ,保證產(chan) 業(ye) 體(ti) 係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確保國民經濟循環暢通。
新的一年,各地圍繞製造業(ye) 重點產(chan) 業(ye) 鏈,不斷加強自主創新,構建以企業(ye) 為(wei) 主體(ti) 、市場為(wei) 導向的技術創新體(ti) 係,促進產(chan) 業(ye) 鏈、創新鏈和供應鏈整體(ti) 提升。
龍頭帶動——
布局配套研發
鏈條自主可控
機器轟鳴陣陣,主控室屏幕上數據閃爍,在位於(yu) 四川德陽的東(dong) 方電氣集團自主重型燃機整機試驗室裏,30餘(yu) 名試驗人員正有條不紊地操作著試驗設備。去年11月,被譽為(wei) “爭(zheng) 氣機”的首台國產(chan) F級50兆瓦重型燃氣輪機(G50燃機)在這裏成功下線。“我們(men) 正以G50燃機為(wei) 母型機,開發係列化產(chan) 品,力爭(zheng) 早日補齊我國中小型燃機族譜。”東(dong) 方電氣集團東(dong) 方汽輪機G50發展中心副主任田曉晶說。
重型燃氣輪機是發電和驅動領域的核心設備,被譽為(wei) 裝備製造業(ye) “皇冠上的明珠”。開展G50燃機自主研製,是“從(cong) 0到1”的突破,東(dong) 方電氣集團需要探索攻克高溫、高壓、高轉速等技術難題。
2019年底,G50燃機整機試驗平台拖動係統的進口齒輪箱出現異常,重新製作需要至少一年,嚴(yan) 重影響研發進度。“得益於(yu) ‘鏈長’東(dong) 方電氣提前布局,我們(men) 一年前就合作開啟了國產(chan) 化替代的技術攻關(guan) 。”南京高精齒輪集團有限公司業(ye) 務總監馬茂生表示。研製過程中,對一些關(guan) 鍵部件,東(dong) 方電氣與(yu) 上下遊廠家提前進行技術準備,通過研發資源互補、研發成本分擔等方式,布局國產(chan) 化替代,搶占發展新優(you) 勢。
基於(yu) 前期研發成果,齒輪箱設計方案快速敲定,同時東(dong) 方電氣技術人員進駐現場,聯合推進鍛件生產(chan) 並組織連班搶製。新的齒輪箱僅(jin) 用4個(ge) 月便實現完工投用,創造了該類型齒輪箱製造周期新紀錄,避免關(guan) 鍵零部件被“卡脖子”。“這次合作使我們(men) 的研發製造能力有了質的提升,進一步激發了潛力、建立了信心。”馬茂生說。
“大國重器的誕生之路,也是產(chan) 業(ye) 鏈的鍛強之路。”東(dong) 方汽輪機副總工程師趙世全解釋,“G50燃機的2萬(wan) 多個(ge) 零部件,由上下遊近300家企業(ye) 聯合攻堅完成。”東(dong) 方電氣作為(wei) “鏈長”,帶領上下遊廠家,建立了燃機研發、設計、製造、試驗驗證完整體(ti) 係,搭建起自主重型燃機生產(chan) 的供應鏈和產(chan) 業(ye) 鏈。
“我們(men) 給技術、送幫扶,合作企業(ye) 也發揮自身所長,朝著共同的目標前進。”趙世全介紹,此前,重型燃機國產(chan) 化率雖已超過80%,但高溫部件等核心技術仍未掌握。G50燃機的研製成功意味著燃機主機國產(chan) 化率達到100%,並帶動培養(yang) 了一批專(zhuan) 精特新“隱形冠軍(jun) ”,確保了燃機產(chan) 業(ye) 鏈自主可控。
2月6日,四川省出台政策措施,提出支持製造強省重大工程建設,安排專(zhuan) 項資金支持產(chan) 業(ye) 基礎再造工程、重大技術裝備攻關(guan) 工程、產(chan) 業(ye) 鏈強鏈補鏈工程,突破一批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支持重大技術裝備首台套、新材料首批次、軟件首版次推廣應用。“政策支持力度大,我們(men) 有信心取得更多突破。”田曉晶介紹,目前東(dong) 方電氣已建成國內(nei) 首個(ge) 壓氣機葉片加工無人車間,今年還將增加3條智能化生產(chan) 線;對燃機關(guan) 鍵部件的優(you) 化改造也在進行中,將借助氫氣燃料實現零碳排放。
上下遊聯動——
發揮聚集優(you) 勢
協同技術研發
空曠的車間內(nei) ,一台台大型智能化生產(chan) 設備次第排布,一個(ge) 個(ge) 裝載著芯片的晶圓於(yu) 其中安靜“生長”。過道上,運輸物料的智能小車沿特定路線行駛,近4萬(wan) 平方米的空間裏,日常值守人數不過十幾人。在江西南昌兆馳半導體(ti) 生產(chan) 基地,LED外延芯片實現了智慧化生產(chan) 加工。“我們(men) 帶動關(guan) 聯的數十家半導體(ti) 企業(ye) 落戶南昌。”兆馳半導體(ti) 首席技術官胡加輝說。
兆馳因何在南昌建廠?
“作為(wei) 一家LED芯片研發製造企業(ye) ,核心生產(chan) 設備MOCVD(金屬有機化學氣相沉積設備)必不可少。”胡加輝說,過去,公司一直使用進口設備,“訂購周期長,且價(jia) 格昂貴。”
2018年,擁有高端MOCVD裝備製造技術的中微半導體(ti) 落戶南昌。關(guan) 鍵環節補上了,產(chan) 業(ye) 鏈才能發展壯大。可以說,中微半導體(ti) 的落地是兆馳選擇在南昌建廠的關(guan) 鍵因素。
兆馳最初主要生產(chan) 中低端LED照明芯片。為(wei) 了生產(chan) 出技術含量、附加值更高的中高端照明芯片,胡加輝帶領研發團隊陸續攻克超高光效倒裝LED芯片技術、汽車照明LED芯片技術等難題,並準備批量生產(chan) 。“可是,去年上半年投入生產(chan) 時,我們(men) 遇到了LED芯片發光波長散、集中度不夠等問題,導致終端顯示屏顯示效果差和產(chan) 品良率不足。要想量產(chan) ,設備也必須升級。”
此時,產(chan) 業(ye) 鏈聚集協同創新的優(you) 勢顯現。這一次,中微和兆馳采取了聯合攻關(guan) 模式。“我們(men) 根據兆馳反饋的相關(guan) 情況,重新優(you) 化設計,通過反複多次試驗,最後獲得重大突破,合作研發出新機型。”中微半導體(ti) MOCVD工藝技術總監陳耀說,該設備將產(chan) 品良率提升到90%,滿足LED終端顯示屏顯示效果的生產(chan) 要求。
“新設備投入後,生產(chan) 4英寸晶圓的產(chan) 能由每月65萬(wan) 片提升至每月100萬(wan) —110萬(wan) 片,其中新增的40萬(wan) 片將全麵投入LED新型顯示領域。”胡加輝介紹。產(chan) 品具備了量產(chan) 能力,就能更好地開拓市場,給予企業(ye) 不斷創新升級的內(nei) 生動力。“目前我們(men) 正在和國家矽基LED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合作,考慮協同攻關(guan) 氮化镓材料方麵的芯片技術,更好掌握發展的主動權。”
兆馳和中微的產(chan) 業(ye) 鏈協同創新,是南昌電子信息產(chan) 業(ye) 快速發展、升級迭代的縮影。近年來,南昌市將電子信息作為(wei) 產(chan) 業(ye) 發展的重中之重,全力發展移動智能終端、LED、虛擬現實3個(ge) 優(you) 勢產(chan) 業(ye) 。南昌高新區瞄準產(chan) 業(ye) 發展中的核心技術需求,全力構建以企業(ye) 為(wei) 主體(ti) 、市場為(wei) 導向,產(chan) 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ti) 係,引進大院大所等新型研發項目團隊70餘(yu) 個(ge) ,認定省市級科研平台16個(ge) ,開展橫向合作項目110餘(yu) 個(ge) 。
市場驅動——
滿足應用需求
實現技術迭代
投用半年的晶能光電新封裝器件生產(chan) 廠房,產(chan) 能正在持續加碼。自位於(yu) 南昌高新區的新廠房投用以來,晶能光電電子器件的封裝產(chan) 量又翻了一番。Micro—LED芯片的封裝技術已成為(wei) 這家芯片研發生產(chan) 企業(ye) 最核心的競爭(zheng) 力之一,為(wei) 企業(ye) 進一步走中高端差異化發展路線提供了關(guan) 鍵技術支撐。
Micro—LED是在一個(ge) 芯片上集成高密度微小尺寸的LED陣列,具有更長壽命、更高分辨率、更好視覺效果等顯著優(you) 點,可以實現顯示屏向輕薄化、小型化、低功耗、高亮度方向發展。雖然目前Micro—LED芯片已在眼鏡、電視等顯示場景應用,但受製於(yu) 技術瓶頸,大部分產(chan) 品還未實現大規模市場推廣。
芯片的封裝技術就是其中一項技術難題。普通芯片封裝技術可以滿足常規顯示屏的生產(chan) 需求。可隨著Micro—LED被應用於(yu) 顯示屏,還采用過去的芯片封裝技術,容易導致顯示屏亮度低、漏電、漏光。芯片越小,封裝技術的難度越大,解決(jue) 封裝問題,才能更好地讓下遊的顯示器產(chan) 品滿足市場需求。
競爭(zheng) 力來自創新,而離開市場應用的技術創新則是空中樓閣。基於(yu) 此,晶能光電開發出了新的Micro—LED封裝技術,可滿足顯示屏更高亮度、更輕巧纖薄、更佳顯示效果等要求。晶能光電戰略業(ye) 務部高級經理王瓊說:“我們(men) 從(cong) 客戶需求出發,將技術優(you) 勢轉化成產(chan) 品優(you) 勢,進而形成市場優(you) 勢。目前基於(yu) 這項技術的產(chan) 品性能已達到業(ye) 界領先水平,大量應用於(yu) 國內(nei) 外許多著名品牌的電視顯示屏生產(chan) 。”
在飛速發展的虛擬現實行業(ye) ,小小的Micro—LED芯片也有大作用,它可以令智能穿戴設備更小、更輕,為(wei) 互聯網人機交互方式帶來變革。“去年我們(men) 製備了高清矽襯底Micro—LED微顯示屏樣品,現在正在測試其顯示視頻畫麵的功能。”晶能光電公司副總經理付羿介紹,“新樣品比此前的同類型樣品清晰度提高了3倍,一旦研發成功,可大量應用於(yu) 虛擬現實、智能穿戴等設備生產(chan) ,帶動萬(wan) 億(yi) 元級的市場應用。”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著力提升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在影響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韌性的諸多因素中,創新的作用至關(guan) 重要。”南昌大學信息工程學院副教授夏瑞華建議,當前及未來一段時期,以創新加快提升我國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韌性,必須堅持龍頭帶動、產(chan) 業(ye) 鏈上下遊聯動,堅持以應用帶創新、以創新促應用,著力攻克“卡脖子”技術和產(chan) 品;要不斷加強企業(ye) 主導的產(chan) 學研深度融合,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chan) 業(ye) 化水平,把創新鏈建在產(chan) 業(ye) 鏈上,促使創新鏈、人才鏈、產(chan) 業(ye) 鏈深度融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