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中國積極心理學發起人、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彭凱平:在成長的“不確定性”中發現生命的意義
“能夠讓我們(men) 戰勝消極情緒的,是心理韌性的培養(yang) 。”前段時間,著名心理學家、清華大學社會(hui) 科學學院院長彭凱平在某社交平台發布的一條“如何讓消極的人變得積極起來”的短視頻火速“出圈”。這位總是麵帶微笑的心理學家也憑借“接地氣”的形象,在年輕群體(ti) 中“走紅”,有人說他自帶溫暖治愈的力量,也有人說他為(wei) 年輕人的心靈撐起了“一把傘(san) ”。
作為(wei) 中國積極心理學發起者,彭凱平近些年做了很多與(yu) 青年有關(guan) 的心理學研究,他發現年輕人在學業(ye) 、就業(ye) 、婚戀等方麵出現了更多的磨難、逆境以及不確定性,這讓他們(men) 更容易產(chan) 生焦慮、恐懼、煩惱、雜亂(luan) 、無助,甚至抑鬱等情緒。
“我們(men) 要正確認識負麵情緒產(chan) 生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出現負麵情緒不要緊張,它有一定保護作用,但時間不要超過一周。”彭凱平近日在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專(zhuan) 訪時說,消極的心態能讓我們(men) 活下來,但積極的心態才會(hui) 讓我們(men) 活得更好。
“年輕人走進職場就需要承認社會(hui) 契約的合理性”
中青報·中青網:第一批受疫情影響的大學生進入職場,他們(men) 和之前相比有什麽(me) 特點?
彭凱平:這一代年輕人是矛盾、衝(chong) 突、掙紮的一代,同時又是不斷嚐試、特別成熟的一代,他們(men) 體(ti) 現出的兩(liang) 重特性非常明顯。我曾針對00後的心理特征做過一項調查發現,國家經濟發展讓這一代年輕人充滿希望、朝氣蓬勃,但疫情帶來的衝(chong) 擊,讓他們(men) 產(chan) 生了一些焦慮緊張的情緒,這種矛盾的心理特征非常明顯,也稱作雙相情緒波動。這一代年輕人所掌握的信息量和人生智慧之間的衝(chong) 突也比較明顯。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年輕人接觸的信息越來越多,但卻缺乏現實生活中的社會(hui) 經驗和社交體(ti) 驗,甚至沒有與(yu) 人發生過爭(zheng) 執。
還有,年輕人的選擇自由與(yu) 限製之間的衝(chong) 突明顯。社會(hui) 經濟發展給年輕人帶來了更多的可能性,但生活就業(ye) 壓力又給他們(men) 帶來了諸多限製。
未來才能告訴這一代年輕人到底是什麽(me) 模樣,但屬於(yu) 這個(ge) 時代的特殊記憶,會(hui) 對他們(men) 的成長產(chan) 生特別的意義(yi) 。
中青報·中青網:年輕人需要怎樣調整心態才能更好地實現從(cong) “學校”到“社會(hui) ”的轉變,更好地適應職場?
彭凱平:這一代年輕人正好成長在社交媒體(ti) 大發展的時代,從(cong) 相對簡單的學校環境到比較複雜的社會(hui) 環境,我認為(wei) 以下方麵的轉變比較重要。
第一,人際關(guan) 係的預期要發生改變。校園的人際關(guan) 係比較單純,沒有太多的利益衝(chong) 突,但進入社會(hui) 之後與(yu) 人產(chan) 生的多是契約關(guan) 係,所有的契約都帶有功利目的。很多年輕人不適應社會(hui) ,往往是因為(wei) 他們(men) 不能承認這種關(guan) 係的合理性。他們(men) 在家庭裏是愛的關(guan) 係,在學校裏是師生間支持欣賞的關(guan) 係,因此在麵對社會(hui) 契約關(guan) 係時,就需要重新認識人際關(guan) 係的性質。
第二,角色定位要進行調整,一定要明白自己的社會(hui) 角色就是完成本職工作,做對公司、同事都有意義(yi) 的事情。
第三,技能要求也要發生改變,在大學不會(hui) 做事情非常正常,但如果在公司不具備該有的技能,就會(hui) 被淘汰。年輕人可以說“我可以學習(xi) ”,但不能說“我什麽(me) 都做不了”,這就違背了社會(hui) 和職場對你自身角色的定義(yi) 。
第四,學校需要智商,職場需要情商。職場是一個(ge) “大社會(hui) ”,這裏需要互相合作,互相欣賞,因此會(hui) 說話、會(hui) 做人更加重要。
中青報·中青網:00後進入職場,會(hui) 遇到70後、80後,您覺得生活在不同代際的人該如何更好地合作?如何最大地減弱他們(men) 之間的“代際差”?
彭凱平:“代際差”並不完全由自然年代來決(jue) 定,而是根據人成長的曆史環境來確定,每一個(ge) 年代之間肯定會(hui) 有一些差別。一項心理學研究發現,差異越大產(chan) 生的創新越多,差異越小產(chan) 生的同質性思維越明顯。
我認為(wei) 可以用以下方式調節“代際差”:一是溝通,代際間的溝通能夠幫助大家了解不同的人生閱曆,培養(yang) 不同角度的分析方法,跨年齡交友就是特別好的人生策略;二是合作,盡量嚐試與(yu) 不同年齡、背景、經驗的人開展合作,會(hui) 創造出意想不到的結果;三是創造,不同年齡的人在一起工作,不要把其當作是完成任務,而是抱著在做一件極具創造性事情的心態。
“麵對成長的不確定性,年輕人需要發掘心靈的力量”
中青報·中青網:越來越多的學生選擇考公、考研、讀博,有人說年輕人更願意選擇一份穩定的工作去對衝(chong) “不確定性”,您如何看待這種說法?年輕人如何在“不確定性”中尋找生命的意義(yi) ?
彭凱平:我覺得這本身是一種積極的現象,人總得去嚐試、去奮鬥,考上了年輕人解決(jue) 了問題,考不上還可以再試試別的事情。反而,國家和社會(hui) 需要考慮,能不能為(wei) 年輕人提供更多的就業(ye) 機會(hui) ,尤其是在人工智能的時代,未來可能會(hui) 麵臨(lin) 工作機會(hui) 越來越少的情況,能不能給他們(men) 提供更多的機會(hui) ?這就需要大家一起創造。
中青報·中青網:麵對成長的“不確定性”,有些年輕人產(chan) 生了升學、就業(ye) 焦慮,他們(men) 該如何排解負麵情緒?年輕人該如何更好地調整自己,實現人生目標?
彭凱平:正是因為(wei) 矛盾的時代特性,讓很多年輕人產(chan) 生了“不確定性”。當人麵對“不確定”時,就會(hui) 產(chan) 生一種心理的起伏波蕩,此時發掘心靈的力量就非常重要。
麵對“不確定性”,年輕人的情緒調節可以從(cong) 3個(ge) 方麵來進行。一是發掘“愛的力量”,這是幫助抵禦各種焦慮最好的辦法。研究發現,建立親(qin) 情、友情和愛情,學會(hui) 愛自己身邊的人往往能夠帶來穩定性、確定性和安全性。二是情緒調節的力量,調整到積極心態很重要。當我們(men) 麵對迷茫時,一定要想方設法讓自己開心、主動、積極。三是行動的力量。焦慮隻有通過行動才能解決(jue) ,躺在床上、躲在家裏,胡思亂(luan) 想,沒有任何意義(yi) ,隻有走出家門,走向生活,結交朋友才是應對空虛失落最有效的方法。
中青報·中青網:您提到要發掘“愛的力量”,當下年輕人的“婚戀”話題也逐漸成為(wei) 焦點,不僅(jin) 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接受相親(qin) ,甚至開始講究“門當戶對”。您如何看待這種現象,背後反映出年輕人哪些心理特征?
彭凱平:培養(yang) 年輕人對未來的積極認識,讓他們(men) 充滿信心,婚姻是特別重要的載體(ti) 。婚姻從(cong) 來都不隻是兩(liang) 性之間的問題,還可以反映出社會(hui) 文化和社會(hui) 狀態。目前來看,年輕人的婚姻焦慮其實還是一種對未來的焦慮。
婚姻的本質是愛情,有愛情應該就可以結婚。心理學研究發現,相似性是婚姻長久穩定的基礎,比如,興(xing) 趣相同、學識相同、智慧相同,甚至幽默感相同,都可以讓婚姻特別幸福。人隻有在發自內(nei) 心地開心時,關(guan) 係才會(hui) 更加長久穩定。但現實中的婚姻卻包含著住房、生育、養(yang) 老等方方麵麵的問題,年輕人找不到解決(jue) 這些問題的方法就會(hui) 產(chan) 生婚姻焦慮。
如何解決(jue) 物質基礎帶來的傷(shang) 害?我認為(wei) 還是需要改變社會(hui) 文化,讓年輕人重新認識到婚姻的本質是愛和責任,不是占有和索取,進而培養(yang) 他們(men) 對婚姻的積極認識。同時,國家和社會(hui) 也應該為(wei) 年輕人提供更多的機會(hui) ,製定更多的保障措施。
“培養(yang) 堅韌之心,是給年輕人最好的人生祝福”
中青報·中青網:有些年輕人嘴上說著“躺平”“佛係”,實則在“內(nei) 卷”“支棱起來”,這些詞匯往往會(hui) 體(ti) 現在同一個(ge) 人身上。您如何看待這種現象,背後體(ti) 現了年輕人什麽(me) 心理狀態?
彭凱平:現在所謂的“躺平”和“內(nei) 卷”之間的較量,是社會(hui) 矛盾特性的體(ti) 現,很多“躺平”的人其實並不是真正的“躺平”。
有人說“躺平”隻是不屑於(yu) 參與(yu) “內(nei) 卷”,不屑於(yu) 和別人進行比較。我認為(wei) 這並不是“躺平”,反而是一種超越和升華。“比較”往往是很多人活得不開心的原因,內(nei) 卷和競爭(zheng) 其實就是“比較”的一種體(ti) 現,所以說我們(men) 是因為(wei) 有越來越多的競爭(zheng) ,才產(chan) 生了種種壓力、挫折、打擊。這類追求“躺平”的年輕人反而會(hui) 追求內(nei) 心的安寧,尋找更廣闊的發展道路。
一般來說,那些能夠有強大自我認可的人,會(hui) 更積極、更快樂(le) ,這也是我為(wei) 什麽(me) 回國提倡積極心理學的原因。我想讓大家意識到,善良是一種競爭(zheng) 力,長期主義(yi) 是一種生存的智慧和策略,自主的、內(nei) 在的動機才是支撐我們(men) 長期發展的力量。麵對“躺平”和“內(nei) 卷”,最好的方法就是像我們(men) 的日常生活一樣,行動的時候就去做事情,休息的時候就休息,這種交替式的興(xing) 奮方式是年輕人應該具備的生活技能。
中青報·中青網:在清華大學社科學院2022屆畢業(ye) 典禮上,您發表了主題為(wei) 《人生的長跑需要堅韌的心力》的講話,特別提到了“堅韌”。您覺得這種品質對年輕人意味著什麽(me) ?00後如何成長為(wei) 擁有“堅韌”品質的人?
彭凱平:“堅韌”其實是一個(ge) 特別積極的心理品質。賓夕法尼亞(ya) 大學心理學家安吉拉·達克沃斯發現,落後群體(ti) 的孩子能夠脫穎而出往往是依靠“堅韌”這種品質,他們(men) 能夠擁有生生不息的奮鬥精神。這對青年成長很具啟發意義(yi) 。
首先,“堅韌”對每個(ge) 人的成長特別重要。人生是一場馬拉鬆,這場馬拉鬆一定是那些有堅強耐力的人才能跑得最遠、跑得最好,而不是那些起跑很快卻半路“夭折”的人。其次,“堅韌”對心理健康也特別重要。我們(men) 在生活中難免會(hui) 遇到焦慮、恐懼、憤怒、煩惱等情緒,要想不被負麵情緒拖累擊倒,就需要“堅韌”。再次,“堅韌”是維持一段良好的社會(hui) 關(guan) 係的重要保障。人與(yu) 人之間的關(guan) 係不會(hui) 總是幸福、快樂(le) 、和諧,難免會(hui) 有摩擦和爭(zheng) 吵,麵對這些情況能夠忍得住、受得了、扛得下,也需要“堅韌”。因此,在社會(hui) 成長過程中培養(yang) 自己的堅韌之心,這就是我給畢業(ye) 生最好的人生祝福。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許子威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