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一招破解文字密碼!《說文解字》怎麽做到的?

發布時間:2023-03-27 11:06:00來源: 央視新聞客戶端

  你知道每個(ge) 漢字的字形都有特定含義(yi) ,可以被逐一拆解嗎?作為(wei) 世界上唯一沿用至今的表意文字,漢字在方寸之間彰顯著悠久深厚的中華文化,與(yu) 我們(men) 每個(ge) 人的日常息息相關(guan) 。縱觀漢字漫長的演變曆史,東(dong) 漢文字學家許慎編著的《說文解字》起到了至關(guan) 重要的作用,他也因此被譽為(wei) “字聖”。CCTV-1今晚八點檔,《典籍裏的中國》將以許慎的視角,打開中國第一部分析字形、說解字義(yi) 、辨識聲讀的字書(shu) 《說文解字》。許慎如何窮盡一生破解文字密碼?漢字的前世今生又有多精彩?本期節目將帶領觀眾(zhong) 在一筆一畫、一撇一捺中尋找答案。

  這本識讀古文字的橋梁

  教你分辨“文”和“字”的區別

  文字是文明的象征,也是文化的載體(ti) ,因現實需要,不斷演進。相傳(chuan) 黃帝時期,中華文祖倉(cang) 頡始創文字;西周太史籀效法倉(cang) 頡、改進文字,所作文字十五篇,被稱為(wei) 《史籀篇》,而由他整理的字體(ti) 被稱為(wei) “籀文”,也就是大篆;秦相李斯與(yu) 同僚在大篆的基礎上,刪繁就簡,留下小篆。到了漢朝,隸書(shu) 逐漸成為(wei) 書(shu) 寫(xie) 的主流,卻產(chan) 生亂(luan) 講漢字的現象。為(wei) 了讓世人明白先賢造字的深刻意旨,許慎搜集整理小篆,結合古文、籀文考查解釋文字,著成中國文字學奠基之作《說文解字》。

  本期《典籍裏的中國》,觀眾(zhong) 將跟隨節目開場戲探尋漢字的起源與(yu) 發展,聆聽主持人王嘉寧與(yu)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院長王立軍(jun) 、中央民族大學曆史文化學院教授蒙曼、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員鄔文玲,共同解讀漢字的演變規律以及《說文解字》的曆史價(jia) 值。

  《說文解字》由許慎耗費數十年心血撰著而成,全書(shu) 收錄了9353個(ge) 正篆,1163個(ge) 古文、籀文等重文,並采用“分別部居”的方法,提煉總結出540個(ge) 部首,形成了一套形義(yi) 結合的漢字係統。生活在隸書(shu) 盛行的漢代,許慎編著《說文解字》時,為(wei) 何卻以小篆作字頭?節目中,鄔文玲以小篆“寒”字為(wei) 例展開解讀,讓王嘉寧感慨:“零下二十攝氏度起碼是有了。”由此,她也進一步解釋道:“隸書(shu) 雖然結構非常規整,書(shu) 寫(xie) 也非常方便,但是象形的意味大為(wei) 減弱,而小篆有很強的象形性,能夠顯示出造字本身的含義(yi) ,根據字形才能夠正本清源,達到“解謬誤、曉學者、達神恉”的目的,更好地傳(chuan) 承古文經典。(也因如此)直到今天我們(men) 依然能夠通過《說文解字》,來辨認、釋讀新發現的數千年前的戰國竹簡、青銅器銘文,以及甲骨文等古文字。”

  我們(men) 常說“文字”,但你知道“文”和“字”其實是不同的概念嗎?《說文解字·敘》記載:“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節目訪談現場,王立軍(jun) 解釋道: ““文”是古人最初創造文字時,描摹客觀事物形象的象形字;隨著社會(hui) 事物越來越繁多,古人光靠“文”不足以應對表達的需求,便用最初造的“文”作形符或聲符,組合成“字”。文不可以分解,因此是“說文”,字可以解析,故而叫“解字”,這便是《說文解字》書(shu) 名的含義(yi) 。”蒙曼表示:“漢字是自帶文明密碼的,體(ti) 現了中國人對世界的認識,對人生的態度,對價(jia) 值的認知,許慎就是破解文字密碼的人。”

  陳曉一人演繹許慎老中青三代

  戲劇舞台再度為(wei) 先賢“圓夢”

  許慎,字叔重,從(cong) 小廣泛閱讀經書(shu) ,後跟從(cong) 東(dong) 漢名儒賈逵為(wei) 學,甚得經學大家馬融尊崇。當時大多學者世守一經,唯有許慎通解五經,有“五經無雙許叔重”的美譽。本期節目戲劇以此為(wei) 切入口,將圍繞許慎名字中“慎”“重”二字塑造其人物性格,生動演繹許慎拜師、修書(shu) 、遊曆、講學、獻書(shu) 等故事,致敬一代代文字研究者恪守本心、嚴(yan) 謹治學的態度,以及後世讀書(shu) 人對華夏文脈、中華典籍的傳(chuan) 承守護。

  戲劇演繹中,許慎的青中老三個(ge) 不同年齡階段由演員陳曉一人分飾,首次參演《典籍裏的中國》的陳曉坦言這是個(ge) 不小的挑戰,非常珍惜能有機會(hui) 飾演這位純粹、嚴(yan) 謹的學者。此外,節目組還根據史料中“考之於(yu) 逵”的記載,在戲劇中融入了許慎恩師、東(dong) 漢大儒“賈逵”一角,又據《後漢書(shu) 》中“馬融常推敬之”等描述,創作出以大經學家馬融為(wei) 原型的許慎摯友“馬文”,並邀請演員石兆琪、李健分別飾演。三人之間深厚的情誼將貫穿整場戲劇,展現曾經陪伴、幫助過許慎的眾(zhong) 多東(dong) 漢學者的縮影。

  為(wei) 了細致再現《說文解字》的成書(shu) 曆程,精準詮釋“五經無雙許叔重”的先賢風采,現場拍攝時,節目主創和三位主演還會(hui) 依照實際表演情況,對劇本台詞、鏡頭調度、表演細節等反複打磨。例如,考慮到許慎晚年被眼疾所困、看不清文字,陳曉特意眯著眼睛看竹簡,還原了老年人的眼神狀態;李健演繹馬文內(nei) 心激動時走路的樣子,設計加入了摔跤的動作等。

  令人期待的是,節目將再度呈現先賢的“圓夢時刻”:許慎跟隨“當代讀書(shu) 人”撒貝寧來到1900多年後,親(qin) 見國家語委“通用漢字全息數據庫建設”的標誌性成果“漢字全息資源應用係統”。了解到後世專(zhuan) 家學者在電腦裏建構了數字化“說文解字”,促進文字的學習(xi) 和傳(chuan) 承,許慎抑製不住內(nei) 心的激動,感慨道:“有形易滅,無形永存,如此,我華夏文明當可以此技術永存不滅!”這也讓同為(wei) 文字研究者的王立軍(jun) 教授深受感動,他表示:“《說文解字》的價(jia) 值是恒久的,經過1900多年的流傳(chuan) ,它又以新的麵貌融入當今時代,通過現代化手段繼續發揮對漢字研究以及中華文化傳(chuan) 承發展的重要作用。”

  “蓋文字者,經藝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後,後人所以識古。”漢字,蘊藏著古人對天地自然、世間萬(wan) 物的體(ti) 驗與(yu) 認知,積澱著中華民族一脈相承的精神與(yu) 智慧。CCTV-1今晚八點檔,由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出品,央視綜合頻道、央視創造傳(chuan) 媒和中國國家話劇院聯合打造,中國國家圖書(shu) 館參與(yu) 的大型文化節目《典籍裏的中國》第二季第九期,將立文字之本、傳(chuan) 文化之道,帶你“說文解字”!(央視新聞客戶端)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