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道鑲滾 見縫不見針(工匠絕活)
【絕活看點】
陳玉秋,吉林省吉林市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滿族旗袍技藝代表性傳(chuan) 承人。滿族旗袍輕剪裁、重裝飾,一塊布匹便可以裁出一身旗袍,再用“見縫不見針”的手工技藝裝飾上最多十八道鑲滾。在鑽研技藝的30多年裏,陳玉秋共製成100餘(yu) 件滿族旗袍。
上身白色絲(si) 線繡出祥雲(yun) ,下擺紋樣為(wei) 海水江崖,一匹方正的織錦緞平鋪桌上……陳玉秋(見圖,本報記者劉以晴攝)沿橫縱對稱軸,將布料折上兩(liang) 折,用針固定在桌案上。接著,穩一穩手,折角處剪出一條小弧線,“這是給衣服挖領口,再裁一刀旗袍主體(ti) 就成了。”
55歲的陳玉秋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滿族旗袍技藝代表性傳(chuan) 承人。服裝專(zhuan) 業(ye) 畢業(ye) 的她,在一次逛街時,看到一條滿族旗袍就挪不動步了。之後她結識了劉淑芬老師,自此便沉浸其中,一做就是30多年。
走進陳玉秋的工作間,屋子不大,進門左手是兩(liang) 個(ge) 旗袍擺台。房間正中,兩(liang) 張長木桌拚在一起,桌麵擺著碗碟、布料、針線、剪刀等各種工具。
滿族旗袍樣式寬大,陳玉秋用畫粉標記好袖長、胸圍、下擺圍,然後伏在桌上,人隨剪刀走,不消10分鍾一身滿族旗袍已經裁剪完成。“平麵裁剪,一塊布料製出一身衣裳。”陳玉秋說,這就是獨特的十字整衣型裁剪方式。
裁好的布料要刮漿晾幹,接著便是“重頭戲”鑲滾。最華麗(li) 的滿族旗袍講究“十八道鑲滾”,即在衣料主體(ti) 上“鑲”上顏色和紋繡各異的布料。“鑲邊往往一層疊著一層,為(wei) 了精致牢固,有句話叫‘見縫不見針’。”陳玉秋說。
配好鑲邊輔料,陳玉秋將它圍在主料袖子偏上處。穿針引線,輔料邊緣有些厚度,針線從(cong) 中穿過,再刺破主料,線頭針腳都“藏進”布片,下一針再緊貼著剛剛留下的針孔。鑲邊時,一般一根長線從(cong) 頭縫到尾,“被紮是常事,但手必須穩。針刺太深線會(hui) 透出來,刺太淺則不牢固,就得整個(ge) 拆了重來。”兩(liang) 個(ge) 多小時後,“唰唰”聲停了下來,“這一邊袖子鑲好第一道邊了。”陳玉秋抖了抖手。
除了要隱藏針腳,用來包住旗袍邊角的滾邊還要“鼓”。“我當時就是被旗袍上的滾邊吸引的。”陳玉秋邊說邊將一根白棉線放入一碗清水中,吸足水後,雙手拉直彈掉多餘(yu) 的水珠,再將棉線搭在主料布邊上方一分處。左手提線的一端,右手拇指和食指前後微微撚動,取走棉線時,布邊洇下一道水痕。
“這叫打水線,既留出一條直線,又讓布料上的漿水微微融化,便於(yu) 黏合。”將布料翻到水線上,用熨鬥熨實。如此,反複兩(liang) 到三次,縫上布條,就是一道圓滾滾的滾邊,“這樣包邊厚實有質感,也是考慮到東(dong) 北風大,能起到一定的防風作用。”陳玉秋說。
如今閑暇時,她就帶著滿族旗袍技藝走進社區、學校,“從(cong) 製作漿糊、包滾邊這些獨特的技藝講起,再引入背後的文化元素”。這個(ge) 過程中,陳玉秋也逐漸打開思路,在旗袍製作中加入一些時下流行的布料和圖樣。
“我堅信會(hui) 遇到對這門技藝一見傾(qing) 心的年輕人,就像我當年一樣。”暮色四合,陳玉秋將尚未完成的旗袍放進布袋,雙手捧進櫃子。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