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廣西牛羊產業創新團隊:用科技解鎖養殖行業綠色轉型密碼

發布時間:2023-03-30 16:17:00來源: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3月25日,廣西牛羊產(chan) 業(ye) 創新團隊一行四人驅車沿著蜿蜒的山路向大山深處前行,他們(men) 的目的地是位於(yu) 南寧市武鳴區陸斡鎮橋東(dong) 村那黃屯的一家生態農(nong) 業(ye) 公司的養(yang) 殖基地。技術專(zhuan) 家下車後,立即穿上防護服、戴好口罩,嫻熟地進行科研取材,給養(yang) 殖場主送來良種繁育、生態養(yang) 殖、飼草飼料、疫病防控等關(guan) 鍵養(yang) 殖技術。今年開年後,該團隊成員已下鄉(xiang) 從(cong) 事農(nong) 技服務二十餘(yu) 次了。

  廣西牛羊產(chan) 業(ye) 創新團隊成立於(yu) 2016年,是由廣西壯族自治區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廳進行管理的產(chan) 業(ye) 技術團隊,首席專(zhuan) 家崗位建設依托單位為(wei) 廣西大學。團隊成員涵蓋相關(guan) 高校科研院所有關(guan) 現代種業(ye) 、生態養(yang) 殖、疫病防控、飼料飼草、產(chan) 業(ye) 經濟等方向的牛羊產(chan) 業(ye) 專(zhuan) 家,有區、市、縣、鄉(xiang) 各級專(zhuan) 家共111人。

  截至2020年年底,該團隊指導全區453家牛羊規模企業(ye) 通過生態養(yang) 殖認證。團隊持續指導和幫扶全區54個(ge) 貧困縣開展牛品種改良工作,品種改良母牛69.69萬(wan) 頭,產(chan) 雜交牛48.82萬(wan) 頭,為(wei) 群眾(zhong) 增收19.53億(yi) 元。

  深耕基層一線,為(wei) 產(chan) 業(ye) 扶貧和鄉(xiang) 村振興(xing) 提供智力支持

  清晨從(cong) 廣西大學租車出發,下午兩(liang) 三點到達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縣的城郊。因為(wei) 商務車爬山動力不足,廣西大學新農(nong) 村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廣西牛羊產(chan) 業(ye) 創新團隊的首席專(zhuan) 家韋英明和學生便在山腳耐心停留,等待養(yang) 殖戶開著皮卡車或拖拉機帶大家上山。

  像這樣下鄉(xiang) 上山的場景是廣西牛羊產(chan) 業(ye) 創新團隊的日常,技術專(zhuan) 家每年都要花上120天甚至200天的時間深耕基層一線。若晚上無法及時趕回縣城的住處,他們(men) 就幹脆睡在養(yang) 殖場外圍的鐵皮屋裏。

  牛羊養(yang) 殖是廣西大石山區群眾(zhong) 的傳(chuan) 統優(you) 勢產(chan) 業(ye) ,每家每戶都養(yang) 有幾頭牛羊。在韋英明看來,他們(men) 團隊要做的,就是讓從(cong) 事牛羊養(yang) 殖的農(nong) 戶能穩產(chan) 增收。

  韋英明表示,要想通過養(yang) 殖業(ye) 獲取效益,繁育良種是必要前提。傳(chuan) 統養(yang) 殖中,農(nong) 戶絕大所數飼養(yang) 的是體(ti) 重250公斤~300公斤的本地母牛,而良種母牛的體(ti) 重可達800公斤~1000公斤。為(wei) 了生出良種母牛,山區群眾(zhong) 通常會(hui) 用良種公牛與(yu) 母牛進行配種。但一頭好的公牛價(jia) 格比較高,而且公牛和母牛體(ti) 型差距懸殊,實際配種過程中母牛經常無法承受公牛的重量導致受傷(shang) 的情況發生。

  人工授精技術解決(jue) 了傳(chuan) 統養(yang) 殖的這一難點,但一開始,團隊成員手把手教養(yang) 殖戶人工授精的方法時,一些農(nong) 戶卻不能接受。

  為(wei) 了做好養(yang) 殖戶的思想工作,團隊成員每到一個(ge) 基層服務點,都會(hui) 先找到村幹部和對科技重要性有較高覺悟的農(nong) 民,建立 “欄舍課堂”“田間課堂”等培訓模式,通過通俗易懂的視頻資料普及牛羊養(yang) 殖的新技術新方法。許多農(nong) 民的錢袋子比較緊,舍不得投入,團隊成員就圍繞增長效益為(wei) 核心,給養(yang) 殖戶們(men) 算一算經濟賬。

  “比如說養(yang) 土牛產(chan) 出的牛犢子比較小,養(yang) 個(ge) 兩(liang) 三年,也就賣6000到8000元,但用人工授精配種出來的良種牛,養(yang) 四五個(ge) 月就能賣到1.2萬(wan) 元。” 廣西牛羊產(chan) 業(ye) 創新團隊的技術推廣專(zhuan) 家鄭自華表示,當最先一批村民接受了科學養(yang) 殖的理念後,就會(hui) 有更多養(yang) 殖戶加入。

  張叁保就讀於(yu) 廣西大學動物遺傳(chuan) 育種與(yu) 繁殖專(zhuan) 業(ye) ,也是廣西牛羊產(chan) 業(ye) 創新團隊的成員之一。他說幾年前,自己剛入學跟著老師下鄉(xiang) 進行技術推廣時,一些養(yang) 殖戶隻會(hui) 把年老的母羊拉出來人工授精,但現在很多人會(hui) 主動邀請團隊成員來自家的養(yang) 殖場幫忙。如今,團隊很多成員兼任廣西貧困村科技特派員,服務全區牛羊扶貧產(chan) 業(ye) ,定點服務廣西40個(ge) 縣區200個(ge) 貧困村。5年來,創新團隊在全區培訓基層技術人員、養(yang) 殖戶、貧困戶16992人次,為(wei) 產(chan) 業(ye) 扶貧和鄉(xiang) 村振興(xing) 提供智力支持。

  科技創新解鎖牛羊養(yang) 殖綠色轉型密碼

  廣西是典型的亞(ya) 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可能一晚上就降雨四五十毫米,如果牛羊的糞便隨意排放在露天運動場上,那汙水很快會(hui) 汙染周圍的環境。”韋英明說,養(yang) 殖汙染一直是傳(chuan) 統養(yang) 殖中的難題。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這也是國內(nei) 牛羊養(yang) 殖產(chan) 業(ye) 發展的方向。

  針對南方高溫高濕多雨等氣候特點,團隊創新研發了牛“微生物+生態牛舍”、“微生物+高架網床”及“微生物+地麵平養(yang) ”等現代生態欄舍模式。與(yu) 傳(chuan) 統的露天運動場不同,現代生態欄舍設計的是帶透光頂棚的運動場,當陽光透過欄舍把牛的糞便降解的同時,還能蒸發掉糞便中的水分,將其轉化為(wei) 有機肥,實現變“糞”為(wei) 寶。一頭牛關(guan) 在生態欄舍一年,可以產(chan) 出3噸的有機肥,每噸有機肥能賣800~1000元。

  據團隊介紹,現代生態養(yang) 殖,可以使糞汙量減少90%以上,防疫保健費降低80%,每頭牛每隻羊年綜合節支成本分別可達600元和120元,牛羊養(yang) 殖綜合效益提升15%以上。現在廣西區內(nei) 90%從(cong) 事規模化養(yang) 殖的農(nong) 戶,都在采用現代生態欄舍的模式。

  廣西沒有北方那樣的大草原,但是秸稈產(chan) 量一年約有5000萬(wan) 噸,對於(yu) 養(yang) 殖業(ye) 原材料的供給潛力巨大。但如果農(nong) 戶直接用秸稈喂牛時,會(hui) 發現牛隻能勉強存活,卻不能增重。這是因為(wei) 秸稈本身的蛋白質含量較低,需要通過生物飼料化技術才能提高其營養(yang) 價(jia) 值轉化率。

  於(yu) 是,團隊成員針對不同的牛羊品種,計算其每增重一斤需要的蛋白量,建立了第一代常規青貯飼料、第二代低水分壓塊青貯飼料、第三代全混合顆粒飼料生產(chan) 工藝,因地製宜指導生產(chan) 。在過去,很多農(nong) 戶都喜歡在玉米或者甘蔗回收後就地焚燒秸稈,但通過創新飼料加工技術,既能讓牛羊吃上營養(yang) 豐(feng) 富的秸稈“定製餐”,又能減少秸稈焚燒對環境的不利影響。目前,團隊在全區指導建設年生產(chan) 10萬(wan) 噸以上的秸稈生物飼料加工廠10家,全區大宗秸稈的飼料化利用率由2015年的13%提升至現在的20%。

  培養(yang) 學農(nong) 、知農(nong) 、愛農(nong) 的新型農(nong) 科人才

  張叁保來自江西瑞金,讀博期間,他跟著團隊指導老師用腳步丈量了廣西的十萬(wan) 大山。為(wei) 評估牛羊遺傳(chuan) 改良效果,需要對其進行生產(chan) 性能測定,每次去抓牛抓羊,全身都會(hui) 粘上牛糞羊糞,“回來時,都不敢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常常有人不解地問他,讀了那麽(me) 多年書(shu) ,還去當農(nong) 民嗎?但張叁保認為(wei) ,能夠深入基層一線,用自己的專(zhuan) 長解決(jue) 農(nong) 民急難愁盼的問題,是農(nong) 科學子的職責所在。“不能滿足於(yu) 把論文發出來,而是要把我們(men) 的新技術成果在廣大農(nong) 村落地,用產(chan) 業(ye) 賦能鄉(xiang) 村振興(xing) ,才體(ti) 現出我們(men) 研究的價(jia) 值。”

  “廣西大學畢業(ye) 的農(nong) 學生,很大比例都留在了廣西。”長期從(cong) 事基層畜牧生產(chan) 技術指導的鄭自華對此感到驕傲,他表示這些技術人才,不僅(jin) 有涉農(nong) 的專(zhuan) 業(ye) 背景,而且願意服務基層,在平時的下鄉(xiang) 活動中積累了與(yu) 群眾(zhong) 打交道的經驗,更容易在鄉(xiang) 村開展工作。

  “我們(men) 在培養(yang) 高層次人才、應用型人才時,會(hui) 從(cong) 立足廣西、服務廣西的高度來考慮問題。” 韋英明說,學院在育人的過程中,除了強調專(zhuan) 業(ye) 能力培養(yang) ,還著重培養(yang) 具有家國情懷、熟悉邊疆民族地區養(yang) 殖產(chan) 業(ye) 的新型農(nong) 科人才,樹立學農(nong) 、知農(nong) 、愛農(nong) 的價(jia) 值導向。

  據統計,該團隊近年來共培養(yang) 新型農(nong) 科人才150餘(yu) 名,80%的畢業(ye) 研究生留駐廣西、發展廣西,其中28名研究生畢業(ye) 後分別以駐村第一書(shu) 記和書(shu) 記助理身份奮戰在基層一線。這群年輕人正把寫(xie) 在大地上的論文,變成脫貧攻堅和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星星之火。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