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河北農大:把太行山農業創新驛站建在鄉村振興最前線

發布時間:2023-03-30 16:17:00來源: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樊江濤 朱洪園 實習(xi) 生 齊家樂(le)

  一端連著剛剛過完120歲生日的河北農(nong) 業(ye) 大學,一端則連接服務三農(nong) 的最前線,河北農(nong) 業(ye) 大學教師們(men) 如今走出象牙塔、直達廣袤鄉(xiang) 村田間地頭的路更快捷了。

  腳踩油門、手握方向盤,李中勇自駕車每年往返於(yu) 學校和曲陽縣孝墓鄉(xiang) 就有30多次,每次裏程200多公裏,這位河北農(nong) 業(ye) 大學園藝學院80後教師服務的農(nong) 業(ye) 創新驛站就位於(yu) 這裏。同為(wei) 園藝學院教師的張鶴,每年往返學校和農(nong) 業(ye) 創新驛站的自駕總裏程都在1萬(wan) 公裏以上。“這條路太熟悉了!”若與(yu) 張鶴同行前往他對接的創新驛站所在的順平縣大悲鄉(xiang) ,即使專(zhuan) 業(ye) 司機也會(hui) 大呼“跟不上”。

  從(cong) 2017年開始,河北農(nong) 業(ye) 大學與(yu) 保定市簽訂農(nong) 業(ye) 科技創新戰略合作協議,打造“太行山農(nong) 業(ye) 創新驛站”——在這個(ge) 政府、高校、企業(ye) 、農(nong) 民相互連接協同的高效樞紐,河北農(nong) 大的師生與(yu) 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端無縫對接,解決(jue) 實際問題,推動產(chan) 業(ye) 發展。

  20世紀80年代,河北農(nong) 大人在承擔列入國家“六五”重點攻關(guan) 計劃的“河北省太行山區開發研究”項目中,把科技送進農(nong) 戶,把知識獻給農(nong) 民,把論文寫(xie) 在了太行山上,走出了享譽全國的“太行山道路”。

  自此以後,“太行山道路”就成為(wei) 河北農(nong) 大人最為(wei) 珍視的“標識”。“這個(ge) ‘標識’不僅(jin) 概括了師生教學科研的價(jia) 值選擇、承載這河北農(nong) 大人的精神氣質追求,更體(ti) 現了農(nong) 業(ye) 科技工作者的責任擔當。”河北農(nong) 業(ye) 大學黨(dang) 委書(shu) 記申書(shu) 興(xing) 表示,從(cong) 富起來到強起來,以“太行山”為(wei) 農(nong) 業(ye) 創新驛站命名,正是站在新起點的河北農(nong) 大人,對太行山精神的傳(chuan) 承和弘揚,也是對太行山道路的拓展和深化。

  強國必先強農(nong) ,農(nong) 強方能國強。2019年,在河北省委省政府大力支持下,“太行山農(nong) 業(ye) 創新驛站”建設經驗在全省推廣。如今廣布於(yu) 燕趙大地的農(nong) 業(ye) 創新驛站正猶如燎原星火,照亮了當地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美好前景。

  一所高校服務於(yu) 農(nong) 業(ye) 全鏈條

  如何實現給散養(yang) 雞“刷臉”,以統計在外“逛吃”了一天的它們(men) 是否全部回籠?在位於(yu) 河北省保定市淶源縣的太行山農(nong) 業(ye) 創新驛站,第一次聽企業(ye) 負責人孫二東(dong) 講述他遇到的難題,即便身為(wei) 河北農(nong) 大動物科技學院的禽業(ye) 教授,陳輝也不免一怔。

  但作為(wei) 驛站首席專(zhuan) 家的她,很快就找來了河北農(nong) 大信息學院的同事,雞“刷臉”的難題也隨之迎刃而解。“解決(jue) 方案是基於(yu) 圖像識別技術。”陳輝介紹,通過智能統計安裝在雞棚出入口設備所拍照片中雞的數量,就能做到對雞群回籠情況的心知肚明。

  隨著“雲(yun) 養(yang) 雞”模式在網絡銷售中受到追捧,陳輝又再次向信息學院的“小夥(huo) 伴”求助。作為(wei) “混搭”技術團隊,這次他們(men) 協同攻關(guan) 的是讓消費者在線認養(yang) 屬於(yu) 自己的“太行雞”。

  很快,消費者通過手機進入河北農(nong) 業(ye) 大學專(zhuan) 家開發的“桃木疙瘩農(nong) 場”小程序,手指輕點便可將整個(ge) 雞棚盡收眼底。通過24小時雲(yun) 端直播平台,消費者可以實時觀看雞的生活環境。

  每隻被認養(yang) 的太行雞甚至還都佩戴了智能腳環,消費者不僅(jin) 可以檢測到雞的運動步數,還可以通過掃描腳環上的二維碼了解雞從(cong) 出生到屠宰的信息數據。

  這個(ge) 混搭技術團隊並沒有就此止步。他們(men) 再接再厲又開發出識別功能,讓定製客戶可以從(cong) 雞群中找到自己的專(zhuan) 屬小雞,觀察其位置和長勢,“雲(yun) 養(yang) 雞”的體(ti) 驗感得以瞬間爆棚。

  身居象牙塔,作為(wei) 河北農(nong) 業(ye) 大學科教興(xing) 農(nong) 中心副主任,周宏宇將目光聚焦三農(nong) 前沿。他注意到,相較於(yu) 品質的提升和產(chan) 量的提高,位於(yu) 產(chan) 業(ye) 鏈後端的品牌打造和高效銷售,成了一些地方現代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遇到的瓶頸。“通過市場端促進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端,就需要相關(guan) 專(zhuan) 業(ye) 混搭組隊、協同技術攻關(guan) ,破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鏈發展中遇到的短板問題。”

  通過太行山農(nong) 業(ye) 創新驛站,河北農(nong) 業(ye) 大學形成了一套對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鏈從(cong) 科技研發到生產(chan) 銷售全方位服務的模式。“術業(ye) 有專(zhuan) 攻,通過入駐的河北農(nong) 大專(zhuan) 家團隊,創新驛站可與(yu) 全校所有的科研技術力量實現對接。”

  在周宏宇看來,這不僅(jin) 得益於(yu) 這所涉農(nong) 高校相對齊全的學科設置,更離不開走“太行山道路”已成為(wei) 每位河北農(nong) 大人的自覺。

  從(cong) 2017年以來,僅(jin) 在保定市的太行山農(nong) 業(ye) 創新驛站建設中,就有河北農(nong) 大15個(ge) 學院、45個(ge) 專(zhuan) 業(ye) 的師生參與(yu) 其中,科技助力13 類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更有300餘(yu) 名青年教師投身驛站工作,4300 餘(yu) 名學生在此實習(xi) 試驗。

  一項成果支撐了一方新產(chan) 業(ye)

  2021年,在第七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ye) 大賽全國總決(jue) 賽上,河北農(nong) 業(ye) 大學的參賽項目《梨想——梨果產(chan) 業(ye) 升級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一舉(ju) 拿下“青年紅色築夢之旅”賽道金獎。

  在總決(jue) 賽中做發言展示的正是農(nong) 業(ye) 創新驛站成員、團隊中的年輕代表——河北農(nong) 業(ye) 大學園藝學院2017級博士生李剛、2018級本科生於(yu) 新樂(le) 。

  在舞台炫目的聚光燈下,他們(men) 講述了河北農(nong) 業(ye) 大學19名教師和34名博碩研究生、本科生組成的師生團隊,10多年間幫扶河北省邢台市威縣梨產(chan) 業(ye) 實現“從(cong) 無到有、從(cong) 有到優(you) ”的創業(ye) 曆程。

  “當通過無人機俯瞰10畝(mu) 現代化梨園的時候,你就會(hui) 對農(nong) 業(ye) 科技工作者‘將論文寫(xie) 在大地’上的豪情有了最直觀的感受。”指導教師許建鋒告訴記者,參賽主題“梨想”是集體(ti) 智慧的結晶。“‘梨想’與(yu) 理想諧音。”

  在位於(yu) 邢台市威縣的農(nong) 業(ye) 創新驛站,河北農(nong) 業(ye) 大學園藝學院教師許建鋒是“承上啟下”的一代:前有首席專(zhuan) 家張玉星教授,後有年輕教師和90後00後學生。

  “農(nong) 業(ye) 是一個(ge) 周期長、見效慢的產(chan) 業(ye) 。”許建鋒清楚地記得,團隊接到了國家現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技術梨體(ti) 係“省力化栽培技術與(yu) 模式”研究任務是在2010年。他們(men) 開始探索適於(yu) 威縣的 “三新四化”栽培模式時,當地一棉獨大,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效益低,農(nong) 民增收致富難。

  而今威縣梨產(chan) 業(ye) 從(cong) 無到有,以“三新四化”栽培模式種植梨園近10萬(wan) 畝(mu) ,“威梨”成為(wei) 當地區域公用品牌,“吃威梨有威力”正逐漸叫響;而他們(men) 科技攻關(guan) 的成果已在全國得到推廣,目前輻射26個(ge) 省份,有力推動了中國梨栽培由落後模式向現代化模式的轉變。

  “一個(ge) 農(nong) 業(ye) 成果支撐了一方新產(chan) 業(ye) 。”有大賽評委曾高度評價(jia) 《梨想》的價(jia) 值。2017年12月召開的中央農(nong) 村工作會(hui) 議首次提出走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道路,讓農(nong) 業(ye) 成為(wei) 有奔頭的產(chan) 業(ye) ,讓農(nong) 民成為(wei) 有吸引力的職業(ye) ,讓農(nong) 村成為(wei) 安居樂(le) 業(ye) 的美麗(li) 家園。

  幾年來,通過所服務的太行山農(nong) 業(ye) 創新驛站,河北農(nong) 業(ye) 大學園藝學院教師張鶴正積極推動經營者將農(nong) 業(ye) 工人的收入更多地與(yu) 公司效益掛鉤。“遊說了4年,終於(yu) 從(cong) 前年開始實施,並初步達到了效果,但還不夠!”

  此舉(ju) 的目的是使雙方在提質增效基礎上實現雙贏的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組織形式的探索。這點公司工人都看得到,但在這之外,張鶴則看得更為(wei) 深遠——“鄉(xiang) 村振興(xing) 需要人才,為(wei) 這些回流人才搭建起承載他們(men) 的產(chan) 業(ye) 基礎尤為(wei) 迫切!”

  一個(ge) 傳(chuan) 統幾代師生根紮沃土

  從(cong) 太行山道路一路走來,河北農(nong) 大人從(cong) 不缺少身邊的榜樣。被譽為(wei) “太行山上新愚公”的李保國就是其中傑出的一位。這位河北農(nong) 業(ye) 大學教授生前曾表示,要想成長為(wei) 一名農(nong) 業(ye) 科技工作者首先要“把我變成農(nong) 民”。

  2022年4月24日到9月18日,趙世馨和她的同學們(men) 就在順平縣大悲鄉(xiang) 當了4個(ge) 多月的“果農(nong) ”。在這裏的農(nong) 業(ye) 創新驛站,他們(men) 經曆了蘋果樹從(cong) 開花到結果收獲的過程,陪著蘋果樹從(cong) 施肥、剪枝、套袋到成熟、采摘……

  這位河北農(nong) 業(ye) 大學2021級碩士研究生最喜歡的環節就是在秋天收獲大蘋果。接受記者采訪時,趙世馨特別強調了大蘋果的“大”字,尾音拖得很長。

  在這期間,她對當地不同品種的蘋果都“門兒(er) 清”。返校後她和同學們(men) 還要繼續在實驗室裏研究從(cong) 驛站帶回的蘋果樣本。

  4個(ge) 多月的田間勞作,讓這位女大學生的皮膚被曬黑了。趙世馨表示這讓自己看起來更接地氣了。“見多識廣的記者來采訪時,竟都沒能認出我是一位大學生。”說這話時,24歲的她語氣中不免透出“凡爾賽”式的小得意。

  作為(wei) 實踐性強的專(zhuan) 業(ye) ,農(nong) 學專(zhuan) 業(ye) 學生的農(nong) 業(ye) 實踐能力培養(yang) 是檢驗高校農(nong) 學專(zhuan) 業(ye) 人才培養(yang) 質量的重要標準。“現實中的果樹不都長得和課本上一樣。”陳輝笑著告訴記者。來到對接的農(nong) 業(ye) 創新驛站,養(yang) 殖戶遇到的現實問題,總能讓陳輝腦洞大開。

  太行雞好啄鬥,一番打鬥,不免掉落一地雞毛,影響了太行雞銷售時的“品相”。如何培育出“乖”一點的太行雞?就此展開的研究,使這位80後教授拿到了相關(guan) 國家項目的支持。

  正所謂“言傳(chuan) 身教”,陳輝帶領的本科實習(xi) 生,也在農(nong) 業(ye) 創新驛站完成了自己的首個(ge) 科研項目,開發出的“功能蛋”對眼睛具有保健功能。

  做離這片土地最近的人、成為(wei) 最了解這片土地的人——從(cong) 太行山道路到太行山農(nong) 業(ye) 創新驛站,身為(wei) 地方涉農(nong) 高校,始終是河北農(nong) 大師生不變的追求。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