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從服裝到妝容完美複刻 一群大學生演活了“漢宮春曉圖”

發布時間:2023-04-03 15:49:00來源: 光明網

  從(cong) 服裝到妝容完美複刻106位古代畫中人畢業(ye) 展演引關(guan) 注

  一群大學生演活了“漢宮春曉圖”

  女子踏著輕盈步伐,躍出靜止的畫幅;男子執扇捧鳥,參差於(yu) 楊柳春煙中……這是湖南藝術職業(ye) 學院設計藝術學院2023屆人物形象設計專(zhuan) 業(ye) 畢業(ye) 設計作品展上的一幕——這一主題為(wei) “以畫入戲”的沉浸式人物造型藝術展,靈感正是來自於(yu) 中國古代傳(chuan) 世名畫《漢宮春曉圖》

  60多名畢業(ye) 生“複活”106位古代畫中人,從(cong) 服裝到妝容,讓古風一一複現。師生們(men) 從(cong) 古書(shu) 、古畫中尋找素材,完成了一場穿越千年的“對話”。

  “以畫入戲”收獲千萬(wan) 流量

  作品在網上發布後,引發關(guan) 注,“複活版《漢宮春曉圖》”收獲了千萬(wan) 流量,“能獲得這麽(me) 多關(guan) 注也是意外之喜”。湖南藝術職業(ye) 學院設計藝術學院院長周朝暉老師是此次“以畫入戲”的總策劃。

  “這一次的畢業(ye) 設計實際上是把同學們(men) 這幾年所學的看家本領都拿了出來。”周老師說,該院的同學們(men) 大學期間學習(xi) 的基本功便是人物形象設計,包括服裝設計、服裝結構、服裝工藝,以及各式舞台化妝、戲曲化妝、生活美容化妝。

  “最近幾年,《唐宮夜宴》《隻此青綠》這樣的文化作品受到很多年輕人的喜愛,創作者找到了咱們(men) 的傳(chuan) 統文化中最亮的元素,帶來文化內(nei) 涵上很深的征服力。”周朝暉說這幾年他們(men) 一直在做一些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有關(guan) 的探索,積累了大量“複活”古畫經驗,“我們(men) 曾經在長沙梅溪湖藝術中心做過《華夏霓裳》——把中國先秦時期到現代的每一個(ge) 曆史階段的典型服飾進行複原,其中就複原了唐代張萱的《搗練圖》。”

  同學們(men) 從(cong) 服裝和造型上認知中國傳(chuan) 統服飾之美,也是一種沉浸式學習(xi) 的過程。在摸索過程中,周老師和同學們(men) 對“複原古畫”產(chan) 生了濃厚興(xing) 趣。此後周老師決(jue) 定帶著同學們(men) 開展一次大的創作,“我們(men) 想找到一幅很美的古畫,後來經過篩選,決(jue) 定‘複原’《漢宮春曉圖》。”

  《漢宮春曉圖》,被稱為(wei) “中國十大傳(chuan) 世名畫”之一。畫家仇英用手卷的形式徐徐展開,描述初春時節宮闈之中的日常瑣事,人物皆穿著唐代以來的衣飾。取名漢宮,是當時對宮室的泛指。整個(ge) 畫幅上的人物和角色也十分豐(feng) 富,畫中後妃、宮娥、皇子、太監、畫師共115人,個(ge) 個(ge) 衣著鮮麗(li) ,姿態各異。

  “想要‘複原’人物如此豐(feng) 富的傳(chuan) 世畫作是很大的挑戰,60個(ge) 同學花了一整個(ge) 學期來‘複原’這個(ge) 作品。”周朝暉老師介紹說,“此次,每個(ge) 同學‘認領’兩(liang) 個(ge) 人物的造型,仔細研究服裝配色和妝容造型。三位服裝老師、三位妝造老師和同學們(men) 一起工作,過程很艱苦,但大家收獲更多。”

  “複活”畫中人服裝和妝容精益求精

  “還原古代服飾,要做到色彩、文化屬性和曆史性相對真實。”周朝暉老師說,“同學們(men) 盡可能用類似的材料來複原。我本人負責麵料、色彩的統籌,另有兩(liang) 位老師指導同學們(men) 打樣、完成製作。”

  服裝的呈現和複原並非易事,人物數量較多、風格多樣化的《漢宮春曉圖》更是加大了還原難度,“我們(men) 的前期準備就做了有三周左右的時間。”

  在提到前期準備時,畢業(ye) 生王芝鳳說,“為(wei) 了保證效率,我們(men) 先分成小組,逐步分析時代背景、作者生平、主要的場景等,在基本了解調研後,再把具體(ti) 的人物分給每個(ge) 同學,進一步研究每個(ge) 角色,包括發型、妝容、服飾等。最後我們(men) 再匯總,一起製作。”

  王芝鳳和小組成員對自身有著很高的要求。在服裝的還原上,為(wei) 了保證完美的還原效果,除了要求服飾的顏色,還對材質、紋樣有著較高的要求。

  “比較困難的一點是紋樣的複原。”在服裝準備的過程中,王芝鳳和小組成員發現,市麵上的服裝,很多紋樣都是原創的或現代的,不符合畫中呈現的複古紋樣的要求。為(wei) 了精益求精,大家一致決(jue) 定參考資料自己繪製紋樣。“我們(men) 首先參考了古畫上的花紋,也參考了同時期衣服上的紋樣。”王芝鳳說,團隊中很多同學都是自己買(mai) 來紡織染料,把麵料鋪開,畫完再裁板。

  能讓古畫中的人物靈動地出現在舞台上,妝容和造型也格外關(guan) 鍵。“同學們(men) 完成了服裝設計後,就進入了妝容、飾品的研究和設計。”周朝暉老師說,妝容和飾品裏也很有門道,“當時的人是什麽(me) 樣子的,怎麽(me) 來做,所有細節都需要仔細研究才能完成。”

  古畫上的妝容雖然清淡典雅,但並不適合直接搬上舞台。為(wei) 了保證整體(ti) 的協調性,需要導演和師生根據舞台的實際情況做各種調整,這對大家來說也是一大考驗。

  參與(yu) 設計的同學,通過比對幾十種妝麵,最終選擇了宋代女子的三百珍珠妝。李翠蘭(lan) 同學介紹了妝容設計時的巧思,“先在額頭、下巴、鼻梁這三處著重塗白,使得額頭看上去更為(wei) 寬廣明亮,下巴更為(wei) 飽滿,鼻梁也更加高挺。然後加上珍珠點綴,在兩(liang) 鬢、眉間還有麵頰上貼上珍珠。”

  李翠蘭(lan) 說,為(wei) 了在舞台上既體(ti) 現《漢宮春曉圖》的古典之美,也能結合燈光舞美呈現出最好的演出效果,她們(men) 特別選用珍珠讓人物形象更為(wei) 立體(ti) 。

  “妝容的部分,同學們(men) 都是拿著高清放大的圖片。”周朝暉老師講道,同學們(men) 仿佛化身“古畫大偵(zhen) 探”,仔細研究古畫中的服飾和妝容裏的秘密,“古畫中的妝容設計和當代的妝造思路並不一樣,需要一點一點仔細研究。”

  除了妝容考究,設計學院的同學們(men) 也著重設計了舞者們(men) 的發飾。藝術展中呈現的發型精巧,每個(ge) 角色的頭飾各不相同,百花齊放,十分靈動。“飾品主要用到了簪和釵。”李翠蘭(lan) 介紹道,簪是中國古代發型中最基礎的固定和裝飾工具,釵是由兩(liang) 股簪子交叉組合成的一種首飾。

  畢業(ye) 展演上熱搜“最後一課”特別有成就感

  “因為(wei) 時間緊張,從(cong) 選舞蹈演員到排練設計,到最終的舞台呈現,《漢宮春曉圖》的舞蹈團隊隻花了短短七天時間。”參與(yu) 舞蹈呈現的梁茂林同學講到籌備時的情況還曆曆在目,“畫中能提取到的內(nei) 容不算太多,盡管能夠感受到畫麵的靈動,但具體(ti) 怎麽(me) 演繹還需要設計。在前期我們(men) 找了很多資料,我們(men) 學習(xi) 了明朝時期的宮女、仕女怎樣逗孩子和哄孩子,那種靈動的狀態是我們(men) 需要在舞台上再現出來的。”梁茂林說,根據古畫中的不同篇章,舞台的呈現將畫幅分為(wei) 六個(ge) 章節,除了《戲嬰》篇,梁茂林還參加了《撲蝶》的演出。

  在後一幕中跳躍的動作較多,多次跳躍的動作表達能傳(chuan) 遞給觀眾(zhong) 一種快樂(le) 靈動的情緒,這形成了舞台上的演員與(yu) 舞台下觀眾(zhong) 的聯結。而為(wei) 了呈現這一細節,準備過程也頗費了一番工夫。“排練時,演員跳舞會(hui) 踩到過長的裙擺。人物形象設計專(zhuan) 業(ye) 的同學們(men) 就要不斷地修改尺寸。”王芝鳳說,跳舞過程中披帛會(hui) 掉落,所以我們(men) 會(hui) 采用別針固定,發飾和釵也都要用U形夾固定。

  整個(ge) 排練集中在五天完成,時間緊任務重,這成了舞蹈係同學們(men) 籌備過程中麵臨(lin) 的最大困難。“每天晚上都要刻苦訓練,基本上每天結束都已經晚上11點了。最後的聯排過程更是緊張,要連續排練一整天,以確保舞台不出錯。”回憶起那段排練的時光,盡管很苦很累,但梁茂林依舊珍惜這種感覺,“一方麵要把自己扮演的角色演活,另一方麵又要保證每個(ge) 動作連接順暢,還要讓觀眾(zhong) 有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這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導演要求很高,一個(ge) 動作不到位,就讓我們(men) 反複跳,眼神、手位、情緒都一點馬虎不得。”

  2023年初春,“以畫入戲”為(wei) 主題的中國古代傳(chuan) 世名畫《漢宮春曉圖》沉浸式人物造型藝術展正式登台,106人個(ge) 個(ge) 衣著鮮麗(li) 、姿態各異。舞台不僅(jin) 呈現了服裝和造型,導演和同學們(men) 還將古畫中的非遺項目一一呈現在舞台上,同學們(men) 裝扮、澆灌、折枝、插花、飼養(yang) 、歌舞、彈唱、圍爐、下棋、讀書(shu) 、鬥草、對鏡、觀畫、戲嬰、送食、揮扇,生動地呈現了初春時節宮闈之中的日常瑣事。

  40分鍾的藝術展,同學們(men) “複活”眾(zhong) 多的古人形象,細膩入微、神采飛動、精麗(li) 豔逸、栩栩如生的姿態,宛如一幅穿越千年生動的曆史宮廷生活紀實畫。

  藝術展演結束後,同學們(men) 的大學畢業(ye) 設計展也畫上了圓滿句號。“特別開心,特別有成就感。覺得之前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王芝鳳同學感歎說。

  幾天後,這場展演意外衝(chong) 上了熱搜。網友們(men) 普遍認為(wei) ,這樣的畢業(ye) 作品,很好地展現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專(zhuan) 業(ye) 技能,是很好的畢業(ye) 作品展示形式。從(cong) 傳(chuan) 承傳(chuan) 統文化的角度而言,這種將傳(chuan) 統文化可視化的表演和展現方式,不僅(jin) 是對中華文化有較高文化自信的表現,也是對以表演傳(chuan) 承傳(chuan) 統文化的形式的創新,是具有創新和實踐意義(yi) 的課程。

  對同學們(men) 來說,成長也是在實踐中發生的。“剛開始同學們(men) 拿到這個(ge) ‘複原’項目時,會(hui) 覺得複原好像並不需要創造,照著做就行了。但在執行階段大家才發現,一切都沒有想象得容易,完美都要滲透汗水。”

  在周朝暉老師看來,正是在這個(ge) “複原”的過程中,同學們(men) 和中國服飾史產(chan) 生了親(qin) 密聯結。“設計本身應該是建立在思想內(nei) 涵基礎上的創造,如果同學們(men) 對中國的曆史文化不了解,空談創造和設計會(hui) 成為(wei) 無根之源。當青年學生挖掘曆史的時候,會(hui) 發現古代的妝容發飾、服飾用品都很精美。學生在挖掘的過程中,力圖完善,精益求精,對自我要求也在不斷提高。”周朝暉說,這次藝術展可以說是給畢業(ye) 班同學們(men) 珍貴的最後一課。供圖/受訪者

  本版文/本報記者 張知依 實習(xi) 生 張煜佳 田璐瑤

  統籌/林豔 張彬

  (北京青年報)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