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戰機打磨師”方文墨:用精度打磨青春的高度

發布時間:2023-04-11 11:13: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以你的身高外形,很難成為(wei) 出色的鉗工。”方文墨剛成為(wei) 鉗工時,航空工業(ye) 沈陽飛機製造廠(以下簡稱“沈飛”)的老師傅們(men) 望著他直搖頭。

  身高1.88米,體(ti) 重近200斤,和以往精瘦的鉗工形象相比,略顯另類。不服氣的他硬是憋著一口氣,練成了全國技術能手、航空工業(ye) 首席技能專(zhuan) 家,還成為(wei) “羅陽青年突擊隊”首批隊員。

  去年11月12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給中國航空工業(ye) 集團沈飛“羅陽青年突擊隊”隊員們(men) 回信:“你們(men) 以羅陽同誌為(wei) 榜樣,紮根航空裝備研製一線,在急難險重任務中攜手拚搏奉獻,這種團結奮鬥的精神非常可貴。”

  被譽為(wei) “戰機打磨師”的方文墨近日在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專(zhuan) 訪時說:“我們(men) 的工作是‘一手托著國家財產(chan) ,一手托著戰友生命’,這不僅(jin) 是一分榮耀,更是一種責任。”

  與(yu) 夢想擦肩而過後苦練本領

  沈飛被譽為(wei) “中國殲擊機搖籃”。方文墨的姥姥姥爺、爸爸媽媽都是沈飛的職工。從(cong) 小生活在沈飛大院裏,每當看到一架架飛機呼嘯升空,他都更加堅定了自己的夢想——親(qin) 手造飛機。

  從(cong) 小,方文墨就表現出了自己的天賦,父母看他喜愛這一行,就告訴他:“擁有一技之長和考大學是一樣的,每個(ge) 領域都能成才。”那時,沈飛大院裏的孩子大多計劃報考技工學校,他也一樣。

  2000年,方文墨如願考入了沈飛高級技工學校鉗焊專(zhuan) 業(ye) 。幾年學下來,他總是名列前茅。那時,技校畢業(ye) 的學生能夠享受分配工作的待遇,第一名還有優(you) 先選擇權。

  可沒想到,畢業(ye) 那年,他卻與(yu) 夢想擦肩而過。當年恰逢機構改革,軍(jun) 品公司並沒有招人。拿著班級第一名的成績,他被分配到了沈飛民品公司,加工卷煙機的零件。

  “對於(yu) 18歲的我來說,感覺天都要塌了。”方文墨坦言,當時無法排解心中的鬱悶情緒,他哭了很久。媽媽安慰他說:“是金子到哪裏都會(hui) 發光,關(guan) 鍵在你年輕的時候,一定要學好一門手藝。”

  新員工進廠,公司會(hui) 安排德才兼備的老師傅帶他們(men) 。巧的是,方文墨的師傅是當時廠裏的勞動模範、技術“大拿”,他也告訴方文墨:“你是學校的第一名,隻要好好幹,以後也還會(hui) 是第一名。”

  他慢慢靜下心來。

  方文墨每天跟著師傅一邊學習(xi) 理論知識,一邊進行實操訓練。他發現,自己在技校練就了很強的實操能力,但閱讀圖紙的能力還不夠,“還是書(shu) 本讀得少了”。他晚上回到家,總要翻出學校發的課本繼續學習(xi) 。

  “遇到師傅講的與(yu) 課本內(nei) 容不同的,第二天我還會(hui) 帶著問題去請教師傅。這樣又促使我師傅回去學習(xi) 了。”方文墨還把家裏的陽台改造成了技術練功房,下班後繼續苦練技術。

  沒想到,3個(ge) 月之後,趕上卷煙機廠改革,公司開始承擔部分軍(jun) 機零部件生產(chan) 了。方文墨笑稱,“我還是要造飛機,這次看到圓夢的希望了”。

  方文墨回憶說:“那時候十八九歲,我每天晚上都工作到12點多,騎自行車回家,第二天一早7點半繼續上班,一心練技術,幹勁兒(er) 十足。”

  沈飛公司每年都會(hui) 舉(ju) 行技能大賽,師傅和父母都鼓勵方文墨報名參賽。他自己卻不敢,“要跟沈飛公司所有的老師傅比技能呀!”但他的成績讓所有人驚訝了,那一年,他奪得了第一名。

  “我的信心爆棚了,19歲天不怕地不怕,接下來還要代表公司參加沈陽市的技能大賽。”方文墨說,參加完沈陽市的比賽後,才知道什麽(me) 叫作天外有天人外有人,“那時以為(wei) 做得最精細的活應該是機器做的,但我從(cong) 頭到尾看著這位師傅手工加工,真的太精細完美了。再看看我自己做的,太砢磣了”。

  他想拜這位師傅為(wei) 師,“把自己的技能水平再提高一下”。後來,這位師傅真的成了方文墨的老師,直到現在。

  高技能的接力棒正在從(cong) 80後向90後、00後傳(chuan) 遞

  盡管在工業(ye) 自動化時代,大多數零件都可以機器生產(chan) 了,但有些戰機零件因為(wei) 數量少、加工精度高、難度大,仍然需要進行手工打磨。這些零部件的精度,遠比民品加工要高得多。

  “一代人才、一代技術、一代產(chan) 品,我們(men) 現在練習(xi) 的精度都在為(wei) 下一代產(chan) 品做儲(chu) 備。”這些年來,航空工業(ye) 沈飛研製生產(chan) 的多型號殲擊機列裝部隊,成為(wei) 航空武器裝備中的撒手鐧。

  “我就是一顆被釘在了航母艦載機上的不鏽鋼的大號螺絲(si) 釘。”方文墨說,鉗工是機械領域加工中唯一還用手工加工的工種,銼、鑽、鋸、鏨、鈑、鉚、鉗、修、研、配,靠的都是手藝。

  方文墨說,對零部件的加工流程,慣常都是首先進行數控加工,鉗工再研究琢磨怎麽(me) 繼續打磨,“這樣的處理速度太慢了,我自己獨創了‘文墨精度’,先用銼刀進行反複修正,再去加工零部件”。

  這一練,就是10年。“精密加工過程,是靠著平時的勤學苦練,掌握一定的肌肉記憶後才能完成,我們(men) 把這項技能叫作‘人刀合一’。”方文墨創造出的“文墨精度”成為(wei) 當時我國國產(chan) 航空器零部件加工的極限精度。

  正常情況下,鉗工一年會(hui) 換10多把銼刀,而方文墨卻一年換了200多把。

  在很多人看來,鉗工崗位枯燥乏味,但方文墨並不這樣認為(wei) 。“每天工作的時候,我一直想著追求精度的不斷突破,哪怕是再縮小到零點零零幾,我都很開心了。或者琢磨著這個(ge) 零部件能否用別的方法加工,再提升一下速率。把每天的工作都當作新事物去看,有自己的創新,有自己的想法,然後去嚐試,這個(ge) 過程很有意思,一點兒(er) 都不枯燥。”

  遇到用著不順手的工具,方文墨也會(hui) 自己進行工具改造。“手巧不如家什妙,就和加工零件的創新一樣,每天嚐試用不同的工具量具去幹活,從(cong) 實踐中、從(cong) 具體(ti) 工作發現一些問題,然後解決(jue) 問題。”

  他的工具台上有一個(ge) 造型獨特的精度測量儀(yi) ,靈活的小型機械臂使測量更簡便,精度也大幅提高。這個(ge) 發明不僅(jin) 獲得了國家專(zhuan) 利,還在沈飛公司廣泛推廣使用。據統計,方文墨自行製作的刀、量、夾具100餘(yu) 把(件),改進刀、量、夾具近200把(件),改進工藝方法60項,改進設備兩(liang) 項。

  2013年,29歲的方文墨成為(wei) 航空工業(ye) 最年輕的首席技能專(zhuan) 家,還被正式調入軍(jun) 品公司。公司以他的名字命名成立了“方文墨班”,這讓方文墨感到身上的擔子更重了。

  “班裏都是90後孩子,該怎樣讓他們(men) 愛上很枯燥乏味的鉗工工作,當時是我作為(wei) 新班長的頭等大事。”在他看來,這群90後鉗工與(yu) 他不同的是,他們(men) 懂得3D打印、激光加工等新技術,但缺乏的是工匠精神。

  方文墨常說,精度決(jue) 定高度。他用自己的經曆鼓勵徒弟們(men) ,“就像飯是一口一口吃的一樣,技能是用時間一點一滴練出來的。或許說你今天超越我是不可能,但每天都努力的話,兩(liang) 三年後、10年後,你會(hui) 看到一個(ge) 不一樣的自己”。在他看來,這些年輕人是大國工匠的未來。

  他要求徒弟們(men) 把每一個(ge) 工件的打磨都按照考試去做,一有時間,他還會(hui) 在下班後和周末陪著大家一起練。讓方文墨驕傲的是,自己練出“文墨精度”用了10年,徒弟們(men) 在他的指導下兩(liang) 三年就練出來了。如今,“方文墨班”的16人中,已經有了3名全國技能冠軍(jun) ,21人次獲得省市冠軍(jun) ,高技能的接力棒正在從(cong) 80後向90後、00後傳(chuan) 遞。

  “航空人常說,空中沒有停車場,試飛沒有後悔藥。”在公司裏,“方文墨班”還成了生產(chan) 線上的“110”和“120”。飛機是高精尖產(chan) 品的組合體(ti) ,哪怕有一個(ge) 小螺絲(si) 釘出現了狀況,都運轉不起來。裝配加工過程中,出現各種技術瓶頸的狀況也時有發生。

  “以前為(wei) 了磨煉技術,我們(men) 自己會(hui) 去找技術瓶頸進行研究,幫助解決(jue) 問題。一來二去,我們(men) 就有了‘110’和‘120’的稱號了,之後隻要生產(chan) 線上出現了故障,領導就會(hui) 聯係到我,我會(hui) 帶著徒弟去現場把故障排除掉。”

  如今,他的徒弟們(men) 也陸續加入“羅陽青年突擊隊”。“把產(chan) 品當作工藝品去對待,把職業(ye) 當作事業(ye) 去看待,把小事做到極致,每個(ge) 人都會(hui) 成為(wei) 大國工匠。我們(men) 要把‘羅陽精神’和‘航空精神’一代代傳(chuan) 遞下去。”方文墨說。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孟佩佩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