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龍是什麽?正午日影柱狀圖給你新答案

發布時間:2023-04-12 15:02:00來源: 北京青年報

  龍是中國文化中最重要的一個(ge) 元素之一,探尋龍是什麽(me) ,需要從(cong) 華夏人文始祖伏羲開始。在中國遠古時代,有三位皇帝,神農(nong) 氏炎帝、軒轅氏黃帝和伏羲氏太昊帝。

  我們(men) 知道神農(nong) 嚐百草一日遇七十毒,神農(nong) 嚐百草發現了中藥;黃帝發明了舟車,所以黃帝又名軒轅氏。那麽(me) “伏羲”這兩(liang) 個(ge) 字呢?是不是也和神農(nong) 軒轅的名字一樣,是要表彰太昊帝伏羲氏的偉(wei) 大貢獻呢?

  伏羲就是伏光,可是光不是動物啊,怎麽(me) 降伏呢?但光的速度是非常快,沒有哪個(ge) 真正的動物能夠追上光,也許是從(cong) 速度快這個(ge) 角度,把光比擬成了動物,所以是伏光。那麽(me) 伏羲是如何降伏光的呢?

  也許是伏羲的速度很快,跑得比光還快,能追上光,就像是降伏了光,所以叫伏光。

  說到追光,另外一位大神誇父有一個(ge) 追太陽的故事:誇父逐日。但是《列子.湯問》中的誇父逐日,有一點不一樣:

  誇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於(yu) 隅穀之際。渴欲得飲,赴飲河、渭。河、渭不足,將走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屍膏肉所浸,生鄧林。鄧林彌廣數千裏焉。

  ——《列子.湯問》

  誇父不自量力,想追太陽的影子,追逐到山穀的角落裏。口渴了,想找水喝,就去喝黃河水,黃河水喝幹了,又去喝渭河水,渭河水也被喝幹了。又往北去大澤喝水,還沒到大澤,就渴死了。誇父的骨肉腐爛,浸泡了誇父的拐杖,誇父的拐杖生了一片樹林,叫鄧林,鄧林方圓幾千裏。誇父是植樹造林的祖師爺啊。

  這裏的關(guan) 鍵字是追日影,是日影,不是日。

  成語誇父逐日,少了一個(ge) 字,但意思就全反了,誇父追逐的是日影,日影和日正好在相反的方向,太陽越低,日影越遠,離太陽越遠,應該越涼快,可憐的誇父,居然被渴死了。

  誇父逐日,不是像飛蛾撲火那麽(me) 魯莽,直接去追太陽,而是追逐日影,伏羲也追逐日影,不過伏羲追逐日影,就輕鬆多了,誇父要知道了會(hui) 後悔不及的。《周髀算經》伏羲“日中立杆測影”,立一根表杆,專(zhuan) 門觀測正午時分的影子,正午時分的影子就短多了嘛,而且表杆的高度是自己把控的,所以影子的長度也能把控,伏羲追逐日影就是件輕而易舉(ju) 的事情了。

  伏羲輕鬆追逐日影,心態放鬆了,就有心思搞創新了,我們(men) 來看看伏羲做了什麽(me) 創新。伏羲降伏光,不僅(jin) 僅(jin) 是輕鬆追逐光影,更重要的是根據太陽光的影子發現了天的秘密,即《周髀算經》中的“日中立杆測影,此一者天道之數。”

  為(wei) 了專(zhuan) 門測量正午時分的日影,後來發明了天文儀(yi) 器圭表,為(wei) 了方便展示伏羲的創新,我們(men) 用圭表來舉(ju) 例,圭表的圭線上有每天正午日影線長度的刻度,也許是因為(wei) 把每天正午的日影線混在一起研究,不夠清楚,伏羲會(hui) 有一個(ge) 很自然很簡單的操作,把每天正午日影線在旁邊空地上並排刻畫出來。

  為(wei) 了簡單起見,我們(men) 取二十四節氣中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這八個(ge) 節氣的正午日影線,這並排排列的正午日影線,就像現代數據可視化分析中的柱狀圖,把它叫做正午日影柱狀圖。由於(yu) 正午日影線的長度變化是由長到短,然後又由短到長,接著又由長到短,這樣周而複始的循環變化,正午日影柱狀圖必然是像波浪一樣起伏,這起伏的波浪線,是不是有點龍的感覺了?

  為(wei) 了證實這個(ge) 想法,我在網上搜到了北京的正午日影線數據,用三年的數據,然後編寫(xie) 了一個(ge) 小小的程序,按現代數據可視化技術中的柱狀圖的原理,橫坐標為(wei) 日期,縱坐標為(wei) 正午日影線長度,把這些數據畫出來,這正午日影柱狀圖和我的預想完全一樣,就像一條起伏的巨龍。

  這張圖是靜態的,但它本來是動態的,這需要想象一番,閉上眼睛,深呼吸,充分發揮想象力,每天增加一條日影線,再來個(ge) 一百倍速快進,這條線就動起來了,優(you) 美地動起來了。

  然後這條龍就活了,騰飛起來了,它就是龍,就是華夏文明傳(chuan) 說中的龍,伏羲降伏的光一樣的動物就是這條龍。我找了一張龍的圖片,和正午日影柱狀圖擬合了一下,完美融合,從(cong) 形象上印證了我的猜想。

  正午日影柱狀圖代表太陽的回歸運動的道,是天時天道的可視化形象,代表了天時天道,所以這條龍是時間之龍,傳(chuan) 說中的龍就是時間之龍。

  現在可以給龍一個(ge) 準確的定義(yi) 了:龍是代表太陽回歸運動的正午日影柱狀圖的擬物化形象,是虛擬之物,是時間之龍,是天道天時的化身。

  如果龍是時間之龍,那麽(me) 古人在發明龍這個(ge) 字的時候,有沒有考慮到龍的這個(ge) 形象呢?於(yu) 是我就去找龍的甲骨文,發現龍的甲骨文很多,多達數十種,可能是因為(wei) 龍不是真實存在的動物,是虛擬之物,所以古人對龍的形象也很糾結。

  但是這數十種龍的甲骨文,都有一個(ge) 共同的元素:一段波浪線,就像正午日影柱狀圖的一個(ge) 片段,也是時間之龍的一個(ge) 片段。其中有一個(ge) 甲骨文,正好是天的甲骨文和時間之龍的一個(ge) 片段,可以會(hui) 意為(wei) 天行之道,是彎曲的波浪形,完美地詮釋了龍是時間之龍。

  龍是中華文明的重要元素之一,中華文明崇尚龍,沒有崇尚老虎獅子這種力量巨大異常凶猛的動物,而是崇尚時間之龍,因為(wei) 時間之龍是中華祖先智慧的結晶,也是我們(men) 崇尚智慧不崇尚蠻力的表現。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