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等印發《關於進一步支持西部科學城加快建設的意見》
央視網消息:據科技部網站消息,科技部等印發《關(guan) 於(yu) 進一步支持西部科學城加快建設的意見》,為(wei) 貫徹落實《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支持成渝地區以“一城多園”模式加快建設西部科學城,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現提出如下意見。
一、總體(ti) 要求
(一)指導思想。以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為(wei) 指導,全麵貫徹落實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貫徹中央關(guan) 於(yu) 新時代西部大開發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戰略決(jue) 策,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麵貫徹新發展理念,著力推進高質量發展,主動構建新發展格局,堅持“四個(ge) 麵向”,突出創新策源、產(chan) 業(ye) 牽引、區域聯動,努力建設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縱深承載地、西部高質量發展的創新策源地、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的引領示範地、“一帶一路”科技合作的開放新高地,為(wei) 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建設世界科技強國作出更大貢獻。
(二)主要目標。以西部(成都)科學城、重慶兩(liang) 江協同創新區、西部(重慶)科學城、中國(綿陽)科技城作為(wei) 先行啟動區,加快形成連片發展態勢和集聚發展效應,有力帶動成渝地區全麵發展,形成定位清晰、優(you) 勢互補、分工明確的協同創新網絡,逐步構建“核心帶動、多點支撐、整體(ti) 協同”的發展態勢。
到2025年,西部科學城建成若幹國際領先的重大創新平台和研究基地,集聚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高校、科研機構、創新型企業(ye) ,在物質科學、核科學等基礎學科領域實現原創引領,壯大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集群,“科教產(chan) 城人”融合發展體(ti) 係基本建立,全社會(hui) 研發經費投入占地區生產(chan) 總值比重超過5%,萬(wan) 人高價(jia) 值發明專(zhuan) 利達到80件以上,國家高新技術企業(ye) 7000家以上,高技術產(chan) 業(ye) 營收年均增速8%,技術合同成交額年均增速5%以上。
到2035年,西部科學城建成綜合性科學中心,科技綜合實力邁入全國前列,集聚世界頂尖科學家群體(ti) ,重點領域實現全球領先原創成果突破,主導產(chan) 業(ye) 邁入全球價(jia) 值鏈高端,營造全球一流創新生態,引領成渝地區建成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二、打造戰略科技力量,合作共建國家級創新平台
(三)構建高水平實驗室體(ti) 係。落實中央決(jue) 策部署,支持優(you) 勢科技力量參與(yu) 國家實驗室“核心+基地+網絡”建設,做好服務保障工作。聚焦重點優(you) 勢領域,支持在西部科學城新建一批全國重點實驗室。支持川渝共建聯合實驗室,謀劃建設一批省(市)實驗室。(重慶市、四川省、科技部、國資委牽頭負責)
(四)集中布局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加快建設成渝綜合性科學中心。推動跨尺度矢量光場時空調控驗證裝置、電磁驅動聚變裝置等設施加快落實前提條件,盡快啟動建設。加快培育超瞬態實驗裝置儲(chu) 備項目。加強大規模分布孔徑深空探測雷達、空間太陽能電站關(guan) 鍵係統綜合研究設施、多態耦合軌道交通動模試驗平台、柔性基底微納結構成像係統研究裝置等探索預研。籌備論證汽車軟件虛擬孿生開發雲(yun) 、健康醫療大數據中心等創新平台。(重慶市、四川省、發展改革委、科技部、工業(ye) 和信息化部、教育部、中科院牽頭負責)
(五)聯合共建重大創新平台。圍繞綠色技術、智能技術相關(guan) 領域,整合成渝地區創新資源,培育創建成渝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培育建設一批國家產(chan) 業(ye) 創新中心、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國家技術創新中心、臨(lin) 床醫學研究中心、國家醫學中心、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等國家級創新平台。布局建設製造業(ye) 創新中心,支持建設國家技術轉移成渝中心,打造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樞紐平台。鼓勵科技領軍(jun) 企業(ye) 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ti) 和共性技術研發基地,承擔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加大國家級雙創示範基地、孵化器、大學科技園、眾(zhong) 創空間布局力度。(重慶市、四川省、科技部、發展改革委、工業(ye) 和信息化部、國資委牽頭負責)
(六)合作建設一流高校科研院所和新型研發機構。依托區域優(you) 勢高校和優(you) 勢學科加強數學、電子科學與(yu) 技術、臨(lin) 床醫學、水利與(yu) 土木工程等學科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能力,培育建設一批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yang) 基地、基礎學科研究中心、前沿科學中心。鼓勵瞄準成渝地區優(you) 勢產(chan) 業(ye) ,與(yu) 科技企業(ye) 合作開展基礎前沿技術研究。支持中國科學院大學重慶學院、成都學院加大急需緊缺專(zhuan) 業(ye) 碩、博研究生培養(yang) 力度,支持中國科學院駐成渝地區科研機構高質量發展。支持國家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中央企業(ye) 在西部科學城設立分院、研究院或新型研發機構等。(重慶市、四川省、科技部、教育部、中科院牽頭負責)
三、聚焦關(guan) 鍵核心技術,增強戰略性產(chan) 業(ye) 競爭(zheng) 優(you) 勢
(七)加大科技聯合攻關(guan) 協同力度。建立部省(市)協同的科技聯合攻關(guan) 機製,支持實施部省(市)聯動項目,鼓勵成渝地區設立聯合攻關(guan) 基金,優(you) 化部省(市)協同的組織機製、產(chan) 業(ye) 創新融合的實施機製、績效創新導向的成果評價(jia) 機製和多元主體(ti) 參與(yu) 的資金投入機製,合力推動項目、人才、基地、資金一體(ti) 化配置。(重慶市、四川省、科技部牽頭負責)
(八)協同開展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關(guan) 。支持成渝地區瞄準世界科技前沿,聚焦國家重大需求,在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關(guan) 領域,積極承擔國家重大科技項目。規劃建設成渝中線科創走廊,聯合開展產(chan) 業(ye) 共性技術攻關(guan) 。持續推進高價(jia) 值專(zhuan) 利育成中心建設,培育一批高價(jia) 值核心專(zhuan) 利和專(zhuan) 利組合。聯合國家高端智庫,共建科技創新平台,開展重大戰略谘詢、院士專(zhuan) 家參與(yu) 重大技術攻關(guan) 、高端學術活動等。(重慶市、四川省、科技部、工業(ye) 和信息化部、知識產(chan) 權局、中科院、工程院牽頭負責)
(九)協力塑造產(chan) 業(ye) 競爭(zheng) 新優(you) 勢。成渝地區攜手打造世界級汽車、電子信息、裝備製造產(chan) 業(ye) 集群及相關(guan) 檢驗檢測高技術服務產(chan) 業(ye) 集聚區,培育建設氫能、高端口腔設備器材、軍(jun) 工智能裝備、醫用同位素及放射性藥物等國家級高新技術產(chan) 業(ye) 化基地。推進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建設,支持打造新一代人工智能示範應用場景,成為(wei) 大數據智能化創新發展樣板。創建國家未來產(chan) 業(ye) 先導試驗區,開展國家區塊鏈創新應用綜合性試點,打造全國一體(ti) 化算力網絡成渝國家樞紐節點。(重慶市、四川省、發展改革委、工業(ye) 和信息化部、科技部牽頭負責)
四、深化科技體(ti) 製機製改革,持續優(you) 化創新生態
(十)集聚培養(yang) 高端人才和創新團隊。在西部科學城試點實行更加開放更加便利的人才吸引集聚政策。優(you) 化外國人來華工作許可和工作類居留許可審批流程,開展跨區域人才“同城化融入”保障機製先行試點,允許在“一帶一路”科技交流大會(hui) 等期間試行經外事管理部門批準的更大力度的人員出入境等配套政策,並推動常態化、製度化。允許中央企事業(ye) 單位科技人才按有關(guan) 規定在西部科學城兼職並取得合法報酬,實行專(zhuan) 業(ye) 技術人才落戶“零門檻”。加快完善西部科學城公共交通及生活配套設施。(重慶市、四川省、科技部、發展改革委、人力資源社會(hui) 保障部牽頭負責)
(十一)推動科技與(yu) 金融深度融合。支持有條件的地方開展科創金融改革試驗,高水平建設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設立區域性金融科技研究機構、金融市場學院,建設科技金融創新服務中心,布局金融安全基礎設施,鼓勵有關(guan) 機構依規申請設立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創業(ye) 投資子基金,推動中外資金融機構、國內(nei) 外金融科技企業(ye) 集聚發展。支持成渝地區發展“數據驅動”的科技金融模式,探索建立跨省(市)聯合授信機製,放開基金工商注冊(ce) 落地限製。(重慶市、四川省、人民銀行、科技部牽頭負責)
(十二)推動創新政策先行先試。支持打造具有研發創新特色的綜合保稅區,充分發揮綜合保稅區產(chan) 業(ye) 集聚和輻射帶動作用,助力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開通重要科研物資通關(guan) 綠色通道,探索省(市)級人民政府擔任科技類國際組織業(ye) 務主管部門。(重慶市、四川省、科技部、海關(guan) 總署牽頭負責)
五、強化區域交流合作,建設西部內(nei) 陸開放新高地
(十三)加強創新高地合作共贏。深入對接京津冀協同、長三角一體(ti) 化、粵港澳大灣區等國家重大戰略區域,共同實施重大科技項目,聯合開展重大科技攻關(guan) 。(重慶市、四川省、科技部、發展改革委牽頭負責)
(十四)加強國際科技交流合作。高水平建設“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合作區和國際技術轉移中心,布局“一帶一路”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和國別合作園區,國際國內(nei) 雙向建立聯合實驗室、全球研發中心、國際科技園區等平台,積極參與(yu) 並探索牽頭發起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布局開通國際學術互聯網。高水平舉(ju) 辦“一帶一路”科技交流大會(hui) ,打造國家級科技交流品牌。持續辦好中國國際智能產(chan) 業(ye) 博覽會(hui) 、中國(綿陽)科技城國際科技博覽會(hui) 等活動。(重慶市、四川省、科技部、工業(ye) 和信息化部、教育部牽頭負責)
六、組織實施保障
(十五)強化組織保障。在堅持和強化西部科學城現有組織推進機製的基礎上,建立西部科學城常態化指導、考核等工作機製,深化西部科學城協調會(hui) 議機製,在園區協同管理、項目稅收分成、指標統計協調、利益爭(zheng) 端處理等方麵先行先試。(重慶市、四川省、科技部、發展改革委牽頭負責)
(十六)加大支持力度。國家有關(guan) 部委結合西部科學城建設需求,在科技體(ti) 製創新試點、重大科技計劃項目、創新基礎設施建設、創新人才培養(yang) 引進、創新金融支持等方麵給予支持。探索跨行政區域合作共建重大創新載體(ti) 、聯合資助重大科技項目的組織模式,探索自主出題、定向委托和自主管理等新型項目管理方式,更好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杆作用,提升財政資金使用效率。(重慶市、四川省、科技部、財政部牽頭負責)
(十七)加強監測評估。在研發投入強度、產(chan) 業(ye) 創新發展、創新要素集聚、創新生態營造、兩(liang) 地協同聯動等重點方麵,建立科學實用、係統規範的一體(ti) 化發展評估指標體(ti) 係。及時定期動態監測評估西部科學城的建設進展及成效。(重慶市、四川省、科技部、發展改革委牽頭負責)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